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25

  ..续本文上一页叫个问答。那么十四无记,这个我们不去管它了,有十四个问题不能回答的,都是关于我的问题。因为牵涉到我呢,就不回答了,一回答就会上当的。

  在这里呢,十四无记里边,第二行,就第四个问题,“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前面说是有常呢,无常呢?这里是非有常、非无常,“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这是“非”要连下去的,世界及我是非有常,还是非无常?因为前面一句,第三句呢,世界及我是常还是无常,这个反过来,世界与我是非有常非无常?反正外道的问就是兜圈子,跟你东兜西兜的,就是叫你承认有个我,那么我们这些问题都不能回答。你说有常也好,无常也好,非有常也好,非无常也好,都不回答的,因为你个我是没有的,也谈不上常,也谈不上无常,也谈不上非有常,也谈不上非无常,这些都是不能上当的一些问题。, 那么这十四种都是牵涉我的问题,身也好,神也好,都是我的问题。

  

  B2 对法诸师说

  那么这是前面讲了两种答问的方法,四种的。那么下边还要说一种,“对法诸师”, 就是《发智》、 《六足》那些论师,“作如是说”,对法诸师作这样的说,他说有,他也是四个问题。

  

  C1 一向记者

  一个是一向记,就是直截了当可以回答的,“若有问言:世尊是如来应等觉耶?”佛是不是等觉?“所说法要是善说耶?”佛说的法,是不是说得很好的,说对的,善说,就是说对的,不错的。“诸弟子中众行妙行耶?”他的佛弟子是不是都行妙行的,就是好的,身口意都是好的。“色乃至识皆无常耶?苦乃至道善施设耶?”就是苦谛、道谛佛这个是不是都讲得很对的,施设就是说安立,安立得很好,善巧的。这一些问题呢,一向记,“应一向记,契实义故”,它符合真理的,这就是对的,这是一向记,就是不要简别了,直截了当地回答好了,对的。如来,世尊是如来,应等觉,是对的,佛说的法都是善说的,佛的弟子都是妙行的,色乃至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苦集灭道是佛的善巧的施设,这是对的,一向记。

  

  C2 分别记者

  二,分别记,“若有……”,这些分别记跟前面分别记有些分别了,“若有直心请言,愿尊为我说法”,“应为分别。”假使有人很直的心,他就说尊者,请你给我说一些法,那么你要给他分别了,他说:“法有众多,谓去来今,欲说何者?”他说法有很多,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各式各样的法,你到底要说哪一种?“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复分别,过去法中,亦有众多”,就是过去法也有很多。你要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你说我要说过去的,过去法里也很多,那么是哪些呢?“色乃至识”,这个我们今天想讲完,所以说还有十分钟,我们要争取时间了。这个过去法里边也很多,“色乃至识”,色蕴、想蕴、行蕴、受蕴、识蕴,那么有那么多,你要说什么呢?假使他说“若请说色”,他说我要请你说色法,“应分别言”,还要分别,“色中有三,善恶无记。”“色中有三”。你说分别色,色有三种,善的、恶的、无记的,“色中有三”,色分三种,善的、恶的、无记的,那么你要说哪一种?他说你给我善的,那么善的里边,又有分别,“善中有七,谓离杀生,广说乃至离杂鐬语。若彼复请,说离杀生,应分别言”,还要分别,“此有三种,谓无贪瞋痴,三善根所发。”

  

  C3 反诘记者

  “若有谄心,(欲求过非)请言,愿尊为我说法。应反诘言,法有众多,欲说何者,不应分别,乃至令彼(若无所知者)默然而住,或(若有所知)令自记,无便求非。”……于法有所知的,他学过一些的,那幺你说法有很多,要说哪一个?他说我要说色法,色法有很多,你要说哪一个?要说显色。显色有很多,你要说哪一个?说青黄赤白。这个叫他自己说,不给他说,都叫他自己说。这是一种方便,免得他求茬子,说错了还是你自己的,我们没有跟你说啥,我祗是问你,你要说哪一个?你要说哪一个?这样这样尽量地问,问到他自己没有话说,就算了。

  

  C4 舍置记者

  第四种,舍置记,就不给他回答的,“舍置记者”,第四个,“若有问言:世为有边为无边等。此应舍置,不应为说。”世间有边无边,世间就是有我的那个变相的有我了。世间是有边的呢,无边的?就是说我这个我还是有边际的还是无限的,这个话就不要说的,没有我的,你这个有边无边都是空话,所以不要回答的,一回答,你说有边也错了,你承认有我了,你说无边也错了,你承认有我了,这个都是不该回答的。那么这是介绍了三种了。

  

  B3 论主依大众部契经辨问记相

  世亲菩萨根据大众部的经又说了四种。

  

  C1 应一向记

  “应一向记”,如问“诸行者无常耶?”一向记,直接回答,诸行皆无常。

  

  C2 应分别记

  “应分别记”,“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就是说“故思造业已”,“故思造业”就是说安心造了业之后,假使无心造的呢,不一定受果了,安心造的业,受不受果的?故思造业,就是安心造的业,它受什么果?“为受何果?”它受什么果?像这些问题不好说,为受何果?他受哪一个果?那你不好说受苦果,造的恶业受苦果,造的善业受乐果,你不能直截了当说,无始造的业受什么果不好说,要分别说。“答:造善业者,受人天果”,善果,善的是乐果,“造恶业者,受恶趣果”,这是要分别说,单是故思造业,造了这个业之后受什么果,不能直接说的,要看你善业、恶业,善业受人天果,恶业是恶趣果,这是分别说。

  

  C3 应反诘记

  “应反诘记”,回答,要反过来问他才回答的,这是第三种。“如问: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耶”又是问这些地方了。士夫就是人,跟我是一个呢,是异?士夫是一般人就说的这个假使是医生,或者是做什么事情的,是一个士夫,跟我是一个呢还是两个?这么这个问题呢,要反问他了,“汝依何我作如是问?”你说的我是指哪一个我,“若言依粗我”,五蕴假安立的我,“应记与想异”,士夫的想,士夫想就是一个想,士夫的想跟我是一个是异的,还是一个呢,还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问题就是要跟他反问了再回答。他说呢,“依粗我”,粗我就是假我,就是“如是我闻”,这个阿难也说的这个我,就是假的我,假安立的我,假使你说是假安立我来问的话呢,“应记与想异”,跟想是不一样的。那么假使“若依别有真实细我,不可言一异,应舍置记”,假使你说的是有这么一个我,不是假安立的我,那就不能够回答了,我都没有的,怎么说一异呢,就不好说了。

  

  C4 应舍置记

  “应舍置记”,不应当回答的问题有十四个,就是前面的什么那个在第二十七页里边,世间与我为常耶,世间与我无常耶?反正这些都是世间的跟我来比较的问题,我本来是没有的,常、不常,非常、非无常,这些问题都不要回答,一回答的话,就落入他的坑眼里去了,你就承认有我了,像这些问题都不回答的。

  那么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下,把《俱舍论》里边跟《大毗婆沙》里边的那些回答问题的技巧都给大家讲了,那么这个里边呢,就希望大家能掌握它的原则性,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就不会犯错误。

  

  第五讲

  

  贰 分别根品

  

  A1 释品名

  “胜用增上,故名为根”,那么这个殊胜的作用,增上也是殊胜的意思,这个作用很殊胜的,叫根。

  

  A2 明二十二根

  B1 释根义

  下边《俱舍论》里边有一个问答,它说根是何义,根什么意思?下面回答,最胜的、自在的、光显的,三个意思叫根,这三个意思合拢来就是根的增上、殊胜的意思。那个根体的胜叫最胜,一个体上说,胜呢,叫“最胜”;它的用胜呢,叫“自在”;两个体跟用都胜,叫“光显”。所以说最胜也好,自在也好,光显也好,都是殊胜增上的意思,那么根的作用殊胜,它的力量,增上就是不断地发展的,那么这个意思呢在说根。

  那么这个根讲好之后,根有多少?二十二个根,那就是我们这一本书的,这个讲义的第一篇,根有二十二个。这是根据经里边的,一般论里边的,把它抽下来的,二十二个根,为什么有二十二?后头要讲的。

  

  

  那么我们先看二十二个根,在表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个根,就是那个前五根。在十八界里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那么是属于十八界,五个界。

  “女根”、“男根”,一般说属于身上的分出来的。这个有两种说法,有部认为有另外一个东西的,经部认为就是身上的作用不同的,因为这个作用特别,这个有一定的意义了,把它分了两个,那么这有身根的。

  “命根”属于下边的,等一歇管它。

  “意根”,意根就是心王。心王在十八界里边有七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一个意根——意界。这个眼耳鼻舌身,加上七心界,是十二个内界。什么叫十二内界?前面讲过,属于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那么还有这个心王——这个法不在里边,眼耳鼻舌身加个意根,这个意根有七个,七个加五个十二个,那么这个都是身上内在的,不是外界的,在身内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跟心,我们的心王,都是内的,在身内的,叫十二个内界。

  下边是“命根”,命根是不相应行,属于法界的。

  下边,“受”呢,把它五个都写下来了:“乐苦忧喜舍”,苦、乐这是身上的感受,忧喜,心中的感受,舍,是通的——不苦不乐,不忧不喜,这是舍。这是受,受心所也是法界的一部分。

  下边,“信勤念定慧”,这大家都知道,这是五根,五根五力,《弥陀经》经常念的,这是五根五力的,那么这五个根呢就是五根——信勤念定慧,这五个根是属于心所法的,也属于法界里边的一部分。

  再加上三个无漏根…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