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课呢,也可以插一点点,但是这个重要的我们要把它讲掉,就是今天发的最后两张,答问法。答问法,这个是很有意思的,我们讲的为什么一个北京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哪里欢喜辩论的,跑到南普陀就不敢辩,因为南普陀学的这个东西,他没有学过,他不敢跟他辩。那么在今天发的讲义是二十六页、二十七页、二十八页,这三页,都是答问法。答问法呢,我们这里简单的就是看讲义好了,书上就不看了,把书上有几个地方收拢来的。

  第一个,“依《大毗婆沙》,答问法,不过四种”,没有超过四种,没有超过四种的。答问法一般说超不过四种,就是四个方式。

  第一是“以狭问宽”,“以狭问宽”呢,就是说有两个东西,问你这个是不是那个,那么假使这A是不是B,A假使是狭的,A是狭的,就是范围小一点,B是宽的,假使说A是男人,B是人,男人是不是人?那么“顺前句答”,这个男人摆在前头答,男人是人。如果说人是男人的话,不对了,人里边还有女人,还有不男不女的,那这都不是男的,所以说这是顺前句答,以狭的问宽的,范围小的问宽的,要顺前句答,这不会错了。如果你范围小的问了范围宽的,你反过来答了,那你就错了,就犯错误了。

  那么这里我举个例,有漏法是不是都是有为的?有漏法是不是都是有为的?我们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了,有为法宽,还是有漏法宽?我们想,一想起第一次一个表,有漏无漏法那个表,有漏的里边,苦谛、集谛祗有两个,而有为的还有一个道谛,那是有为的宽,有为的宽,有漏的狭,那么狭的摆在前头,对的,所以说回答:有漏法皆是有为,有漏法定皆有为。有漏法一定都是有为的,没有说一个有漏法是无为的,不会的,因为有为法宽,有漏法就是有为的圈圈里头的,那么这是顺前句答。

  如果“以宽问狭”,那么要“顺后句答”,把它颠过来,假使反过来问,有为法是不是有漏的?这个是叫你来上当的话,你说是有漏的,有为法里边是有有漏的,你一答的话,他就找你岔子了,你说有为是有漏的,那么道谛,道谛不是有漏的?那就是要输掉了。那就是说宽的问狭的呢,反过来,顺后句答,就是说反过来回答,把有漏的后边摆在前头来,有漏必是有为,这个就没有毛病,这样答没有毛病。

  “互有宽狭,应作四句”,假使问的一个法,这两个,就是一个是主词,一个是宾词,一个是subject一个是object,这两个字有这个,没有办法了,讲语法祗好用这些话来说,这两个东西假使说有宽有狭的,这个不能全部包那个,那个也不能全部包这个,那么要四句回答。他这个看他举例了,他说无漏法是不是都是有为的?那我们先要把无漏跟有为两个范围看一看,无漏法里边,固然有有为的,但是还有无为的,那是比有为的宽,但是有为法里边,固然是有无漏的,但是还有有漏的,它有有漏法,无漏法里边,它也超出一点点,你也包不了它,它也包不了你,像这种情况之下,要四句回答。那么就要分四句答了,所以不能上当了,如果你想一句回答的话,肯定错的,管你顺前句,还顺后句也好,都会错。那么是要四句,就是四料简:第一句,是无漏的不是有为的,那么就三个无为法,它是无漏的,又不是有为的;第二句,是有为的不是无漏的,那么就是说一切有漏法,它是有为的,它又不是无漏的;那么第三句呢,既是无漏的,也是有为的,道谛,道谛是有为法,也是无漏的;第四句,既不是无漏的,也不是有为 的,有不有这个法?没有,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个法的。那么这样子回答不会犯错误。所以说我们要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看它前面的宾词主词呢,宽窄要搞清楚,如果你法相不知道,哪个宽哪个狭不知道,那你肯定会输掉的,所以说法相要搞清楚。

  那么第四种呢,“无有宽狭”,两个是一模宽的,假使问一个问题,五蕴是不是有为法?那就是一样的,两个,五蕴就是有为法,不多不少,“如是”,就是这样子。假使无有宽狭的,那么这五蕴是不是有为法呢?如是,这句话就够,因为两个一样大小,就不要多说了。这是印度的一些答问的办法。

  

  B1 依毗婆沙师说

  下边是一个颂,“应一向分别”,“反诘舍置记”,另外一个颂,在《俱舍论》的十九卷里边,有四个问答的方法,就是有一向,这个记,我们说记就是回答的话,就是回答的答意思。一向记呢,就是……,看下去好了,答问之法,论说有四种,这是另外四种,“记者,答也”,这里有,记就是答了。

  

  C1 应一向记

  一向记,一向就是完全是正确的,就是照这样子回答就可以了,不要去分别的。假使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一切有情个个都要死的,这是一向记,肯定都要死的,一切有情皆当死,皆应当死,决定都要死的,没有说一个人不死,有生决定有灭。所以说我们一些外道,他要求一个长生,与天地同寿,要不死,长生不死,在有为法里边没有的,你这个是一个妄想,做不到的。

  (6B)一向记呢,就是一向,不要去分别它的,照这个话直接去回答好了。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决定都要死的,这个是。

  

  C2 应分别记

  “应分别记”,分别记就是说不能一向了,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了,他问的,“一切死者皆当生不”?死掉的人是不是都要投生的?这我们看看很简单,死了要投生了,但是阿罗汉不投生了,所以说不能说死的人都要投生,要分别,有烦恼的要投生,没有烦恼的,烦恼灭掉的,就不投生了。所以说要分别说,有不有烦恼,烦恼没有断的,决定还得投生,如果烦恼断掉的,“非余”,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好、佛也好,等等,他就不再投生了,这个世界上不来生了,除非化现来度众生是有的,那不是投生了,投生是烦恼投生的。我们上次讲过的,一般是说欲界里投生都是看了男女的父母在交会,引起他的淫欲心,他就投生去了,如果没有烦恼的话,就不投生。那么这个要分别了,就是看你有不有烦恼,这样子说。

  

  C3 应反诘记

  那么别外一种呢,要“反诘记”,就是他一个问题来了,你要问,反过来问他一下,才好回答,如问“人为胜劣”?这个人是超胜的呢,优等动物呢?还是低等的呢?这个你不能直接,你直接说人是高等的,那不行了,天比人还高等,那你要反问他了,“为何所方”?就是说你跟哪个比,如果他问你了这一类问题,当然这是举个例,其他的有些问题很隐秘的,看不出来的,你就要把它观察仔细,像这一类问题,要反问之后才能回答的。怎么反问呢?“若言方天,应言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若言,假使你说,方就是比方,跟天比的话,那当然应该说人是劣的,低劣的;那么假使说方下,下就是人下边的,地狱、饿鬼、畜生来说呢,那当然是人胜了,人是超胜的。所以像这类问题呢,不能直接回答的,要反问一下你比什么?跟什么来比?才能够回答你。

  

  C4 应舍置记

  还有一种,“应舍置记”,不能回答的,“如问:蕴与有情……”五蕴与有情,就是我,有情一般就是说人我的我,“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实无,故一异性不成”。他假使问你了,五蕴跟这个有情倒是一个呢,还是不是一个?那这个问题最容易上当,我们根本就不赞成有个我的,有情的,补特伽罗是没有的,你怎么可以说它一、异呢?“应舍置记,有情(我)实无”,实在没有的。你说它一也不对,说它异也不对,本来没有的东西,怎么好说呢?

  以前有个尊者,一个国王问他这些问题,有情是跟五蕴是一个东西呢,还是离开五蕴还有个我呢?这个尊者很聪明,他就问王,他说,国王,你这个花园里边有一种叫什么花,它到底长得是红的呢,还是蓝的?这皇帝一想,我们这个花园里没有这个花的,怎么红的蓝的呢?他说,对,这个我本来没有的,怎么和它是一样的、两样的呢?那也道理一样的,根本没有那个花,怎么说它是红的黄的蓝的呢,根本谈不上了。还有一种,经上经常比喻,就是石女儿,这个是因明里边经常要举这些话的,石女儿,石女就是印度的一个土话,石女就是不能生育的女人,不能生育的女人,你问她,这个石女的孩子是长得聪明的还是笨的?那这个话是废话了,既然她是不能生育的女人,她哪有儿子呢?她儿子都没有,怎么是聪明、笨的呢?那就谈不上。

  那就像这些问题,问到我有不有的问题呢,我本来没有的,你说这个我是常的断的,是跟五蕴是一个的,是不一个的,或者是遍虚空的,或者是很小的,都是废话,因为我都没有的。像这一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不要回答他,如果你一回答他的话,那你就承认有我了,那你跟我一样了,跟外道一样了,你说有个我的嘛。所以说人家问你们灵魂是永生的,还是要灭的?你问佛教徒,那么你怎么回答?灵魂要死的,灵魂是不永生的,都错了,灵魂没有的。所以这个问题不能回答的。灵魂都没有,怎么说是永生,怎么说是会死呢?谈不上了。佛教上没有灵魂的,祗有中阴身。那么这个是二十七,这一张,“石女儿,黑白等性”,石女儿他讲了,石女就是印度的一个土话,就是不能生育的女人,你问她石女的儿子长得黑黑的呢,长得白白胖胖的,这不是笑话?她石女根本没有儿子的,她的儿子怎么黑、白呢?根本谈不上了。

  

  C5 《婆沙》问

  这么又是一个,“婆沙”就是《大毗婆沙》,问,这是它原文,“第四无答,云何名记?”第四个,既然没有回答,怎么叫记呢?记就是回答,那你没有回答就是没有记了。“令彼问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于理得胜,况酬彼问而非记耶?”他提这个问题,既然你说不能回答的,怎么也叫答呢?那就是说使这个提问的人得到正确的理解,那么即使你不说话,他会得到的,他能够理解的,也算一个回答了,何况你还是跟他说这个不能记,不能告诉,不能跟你回答的,那都是也可以…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