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課呢,也可以插一點點,但是這個重要的我們要把它講掉,就是今天發的最後兩張,答問法。答問法,這個是很有意思的,我們講的爲什麼一個北京佛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哪裏歡喜辯論的,跑到南普陀就不敢辯,因爲南普陀學的這個東西,他沒有學過,他不敢跟他辯。那麼在今天發的講義是二十六頁、二十七頁、二十八頁,這叁頁,都是答問法。答問法呢,我們這裏簡單的就是看講義好了,書上就不看了,把書上有幾個地方收攏來的。
第一個,“依《大毗婆沙》,答問法,不過四種”,沒有超過四種,沒有超過四種的。答問法一般說超不過四種,就是四個方式。
第一是“以狹問寬”,“以狹問寬”呢,就是說有兩個東西,問你這個是不是那個,那麼假使這A是不是B,A假使是狹的,A是狹的,就是範圍小一點,B是寬的,假使說A是男人,B是人,男人是不是人?那麼“順前句答”,這個男人擺在前頭答,男人是人。如果說人是男人的話,不對了,人裏邊還有女人,還有不男不女的,那這都不是男的,所以說這是順前句答,以狹的問寬的,範圍小的問寬的,要順前句答,這不會錯了。如果你範圍小的問了範圍寬的,你反過來答了,那你就錯了,就犯錯誤了。
那麼這裏我舉個例,有漏法是不是都是有爲的?有漏法是不是都是有爲的?我們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想一想了,有爲法寬,還是有漏法寬?我們想,一想起第一次一個表,有漏無漏法那個表,有漏的裏邊,苦谛、集谛祗有兩個,而有爲的還有一個道谛,那是有爲的寬,有爲的寬,有漏的狹,那麼狹的擺在前頭,對的,所以說回答:有漏法皆是有爲,有漏法定皆有爲。有漏法一定都是有爲的,沒有說一個有漏法是無爲的,不會的,因爲有爲法寬,有漏法就是有爲的圈圈裏頭的,那麼這是順前句答。
如果“以寬問狹”,那麼要“順後句答”,把它顛過來,假使反過來問,有爲法是不是有漏的?這個是叫你來上當的話,你說是有漏的,有爲法裏邊是有有漏的,你一答的話,他就找你岔子了,你說有爲是有漏的,那麼道谛,道谛不是有漏的?那就是要輸掉了。那就是說寬的問狹的呢,反過來,順後句答,就是說反過來回答,把有漏的後邊擺在前頭來,有漏必是有爲,這個就沒有毛病,這樣答沒有毛病。
“互有寬狹,應作四句”,假使問的一個法,這兩個,就是一個是主詞,一個是賓詞,一個是subject一個是object,這兩個字有這個,沒有辦法了,講語法祗好用這些話來說,這兩個東西假使說有寬有狹的,這個不能全部包那個,那個也不能全部包這個,那麼要四句回答。他這個看他舉例了,他說無漏法是不是都是有爲的?那我們先要把無漏跟有爲兩個範圍看一看,無漏法裏邊,固然有有爲的,但是還有無爲的,那是比有爲的寬,但是有爲法裏邊,固然是有無漏的,但是還有有漏的,它有有漏法,無漏法裏邊,它也超出一點點,你也包不了它,它也包不了你,像這種情況之下,要四句回答。那麼就要分四句答了,所以不能上當了,如果你想一句回答的話,肯定錯的,管你順前句,還順後句也好,都會錯。那麼是要四句,就是四料簡:第一句,是無漏的不是有爲的,那麼就叁個無爲法,它是無漏的,又不是有爲的;第二句,是有爲的不是無漏的,那麼就是說一切有漏法,它是有爲的,它又不是無漏的;那麼第叁句呢,既是無漏的,也是有爲的,道谛,道谛是有爲法,也是無漏的;第四句,既不是無漏的,也不是有爲 的,有不有這個法?沒有,找來找去找不到這個法的。那麼這樣子回答不會犯錯誤。所以說我們要回答問題的時候,就要看它前面的賓詞主詞呢,寬窄要搞清楚,如果你法相不知道,哪個寬哪個狹不知道,那你肯定會輸掉的,所以說法相要搞清楚。
那麼第四種呢,“無有寬狹”,兩個是一模寬的,假使問一個問題,五蘊是不是有爲法?那就是一樣的,兩個,五蘊就是有爲法,不多不少,“如是”,就是這樣子。假使無有寬狹的,那麼這五蘊是不是有爲法呢?如是,這句話就夠,因爲兩個一樣大小,就不要多說了。這是印度的一些答問的辦法。
B1 依毗婆沙師說
下邊是一個頌,“應一向分別”,“反诘舍置記”,另外一個頌,在《俱舍論》的十九卷裏邊,有四個問答的方法,就是有一向,這個記,我們說記就是回答的話,就是回答的答意思。一向記呢,就是……,看下去好了,答問之法,論說有四種,這是另外四種,“記者,答也”,這裏有,記就是答了。
C1 應一向記
一向記,一向就是完全是正確的,就是照這樣子回答就可以了,不要去分別的。假使問“一切有情皆當死不”?一切有情個個都要死的,這是一向記,肯定都要死的,一切有情皆當死,皆應當死,決定都要死的,沒有說一個人不死,有生決定有滅。所以說我們一些外道,他要求一個長生,與天地同壽,要不死,長生不死,在有爲法裏邊沒有的,你這個是一個妄想,做不到的。
(6B)一向記呢,就是一向,不要去分別它的,照這個話直接去回答好了。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決定都要死的,這個是。
C2 應分別記
“應分別記”,分別記就是說不能一向了,不是一個簡單的回答了,他問的,“一切死者皆當生不”?死掉的人是不是都要投生的?這我們看看很簡單,死了要投生了,但是阿羅漢不投生了,所以說不能說死的人都要投生,要分別,有煩惱的要投生,沒有煩惱的,煩惱滅掉的,就不投生了。所以說要分別說,有不有煩惱,煩惱沒有斷的,決定還得投生,如果煩惱斷掉的,“非余”,斷了煩惱的阿羅漢也好、佛也好,等等,他就不再投生了,這個世界上不來生了,除非化現來度衆生是有的,那不是投生了,投生是煩惱投生的。我們上次講過的,一般是說欲界裏投生都是看了男女的父母在交會,引起他的淫欲心,他就投生去了,如果沒有煩惱的話,就不投生。那麼這個要分別了,就是看你有不有煩惱,這樣子說。
C3 應反诘記
那麼別外一種呢,要“反诘記”,就是他一個問題來了,你要問,反過來問他一下,才好回答,如問“人爲勝劣”?這個人是超勝的呢,優等動物呢?還是低等的呢?這個你不能直接,你直接說人是高等的,那不行了,天比人還高等,那你要反問他了,“爲何所方”?就是說你跟哪個比,如果他問你了這一類問題,當然這是舉個例,其他的有些問題很隱秘的,看不出來的,你就要把它觀察仔細,像這一類問題,要反問之後才能回答的。怎麼反問呢?“若言方天,應言人劣;若言方下,應記人勝。”若言,假使你說,方就是比方,跟天比的話,那當然應該說人是劣的,低劣的;那麼假使說方下,下就是人下邊的,地獄、餓鬼、畜生來說呢,那當然是人勝了,人是超勝的。所以像這類問題呢,不能直接回答的,要反問一下你比什麼?跟什麼來比?才能夠回答你。
C4 應舍置記
還有一種,“應舍置記”,不能回答的,“如問:蘊與有情……”五蘊與有情,就是我,有情一般就是說人我的我,“爲一爲異?”“應舍置記:有情實無,故一異性不成”。他假使問你了,五蘊跟這個有情倒是一個呢,還是不是一個?那這個問題最容易上當,我們根本就不贊成有個我的,有情的,補特伽羅是沒有的,你怎麼可以說它一、異呢?“應舍置記,有情(我)實無”,實在沒有的。你說它一也不對,說它異也不對,本來沒有的東西,怎麼好說呢?
以前有個尊者,一個國王問他這些問題,有情是跟五蘊是一個東西呢,還是離開五蘊還有個我呢?這個尊者很聰明,他就問王,他說,國王,你這個花園裏邊有一種叫什麼花,它到底長得是紅的呢,還是藍的?這皇帝一想,我們這個花園裏沒有這個花的,怎麼紅的藍的呢?他說,對,這個我本來沒有的,怎麼和它是一樣的、兩樣的呢?那也道理一樣的,根本沒有那個花,怎麼說它是紅的黃的藍的呢,根本談不上了。還有一種,經上經常比喻,就是石女兒,這個是因明裏邊經常要舉這些話的,石女兒,石女就是印度的一個土話,石女就是不能生育的女人,不能生育的女人,你問她,這個石女的孩子是長得聰明的還是笨的?那這個話是廢話了,既然她是不能生育的女人,她哪有兒子呢?她兒子都沒有,怎麼是聰明、笨的呢?那就談不上。
那就像這些問題,問到我有不有的問題呢,我本來沒有的,你說這個我是常的斷的,是跟五蘊是一個的,是不一個的,或者是遍虛空的,或者是很小的,都是廢話,因爲我都沒有的。像這一類問題一定要注意,不要回答他,如果你一回答他的話,那你就承認有我了,那你跟我一樣了,跟外道一樣了,你說有個我的嘛。所以說人家問你們靈魂是永生的,還是要滅的?你問佛教徒,那麼你怎麼回答?靈魂要死的,靈魂是不永生的,都錯了,靈魂沒有的。所以這個問題不能回答的。靈魂都沒有,怎麼說是永生,怎麼說是會死呢?談不上了。佛教上沒有靈魂的,祗有中陰身。那麼這個是二十七,這一張,“石女兒,黑白等性”,石女兒他講了,石女就是印度的一個土話,就是不能生育的女人,你問她石女的兒子長得黑黑的呢,長得白白胖胖的,這不是笑話?她石女根本沒有兒子的,她的兒子怎麼黑、白呢?根本談不上了。
C5 《婆沙》問
這麼又是一個,“婆沙”就是《大毗婆沙》,問,這是它原文,“第四無答,雲何名記?”第四個,既然沒有回答,怎麼叫記呢?記就是回答,那你沒有回答就是沒有記了。“令彼問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于理得勝,況酬彼問而非記耶?”他提這個問題,既然你說不能回答的,怎麼也叫答呢?那就是說使這個提問的人得到正確的理解,那麼即使你不說話,他會得到的,他能夠理解的,也算一個回答了,何況你還是跟他說這個不能記,不能告訴,不能跟你回答的,那都是也可以…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