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15

  ..續本文上一頁D1 四無量

  無量有四種,對治瞋等故,慈悲無瞋性,喜喜舍無貪

  此行相如次,與樂及拔苦,欣慰有情等,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余六或五十,不能斷諸惑,人起定成叁

  四無量,我們今天就可以把這個書上對照一下。不過書上講得很煩,不對照也就算了,講得很多很多,翻翻也可以,大家翻一翻四無量的那點。那麼,什麼叫無量?這個我們先看一看。就是在這個書上,書上看一看,“無量有四種”,一種麼慈,悲、喜、舍,四個無量。

  什麼叫無量?這個我們要看一下,你們這裏沒有寫。“無量者,無量有情爲所緣(境)”。我們所緣的有情,無量,這個無量,這個是真的無量,或者是有量?欲界的有情,前面講過的。所緣的境是無量,這是一個無量。“引無量福故”,那麼你既然有無量的衆生起這個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呢,當然引生無量的福報,這是福業了。那麼既然有無量的福業呢,當然感無量的果報,這是異熟果。那麼這個四種了。爲什麼要有四種的無量呢?“對治瞋等”,對治瞋,我們表上的,害,還有是對治妒嫉,對治那個欲界的貪瞋,就是四個無量。

  下邊很繁。假使看表上,四個無量,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慈無量”的功能呢,“與樂”,對一切有情使它快樂,好的東西,使它快樂的事情盡量做。“悲無量”呢,一切有情他有苦的時候,“拔苦”。前面我們講過的悲跟大悲的差別,悲無量,你苦受,在受苦的時候,給你拔除,樂受跟那個就是壞苦、行苦就不管的。那麼這個“喜無量”呢,“欣慰”,人家有好處,很高興,隨喜。“舍無量”呢,“怨親平等”,怨的親的都一樣地對待,沒有貪,沒有瞋,怨的不瞋,親的也不貪,欲界的貪、瞋。那麼這是一個。

  “慈無量”對治什麼?對治瞋恨心,與樂是對治瞋。拔苦呢,對治害,害就是加害人家,你不但不加害,要把他的苦要拔掉,所以是對治害心所,這是小煩惱地法的一個心所。那麼“喜無量”呢,對治不欣慰,不欣慰就是妒忌,我們也寫出來了。“舍無量”,對怨的不瞋,對親的不貪,對治欲界的貪瞋。

  

  D2 四無量所依定

  這幾個依哪個禅定來修的?這個四無量依什麼禅定修?那麼慈無量、悲無量跟舍無量有叁種。一種是六個定可以修,由“未至中間四靜慮”。有的說五種定,未到地定離開,中間、四靜慮。有的是說,十種都能修,欲界地也能修,欲界就是觀了,就單是觀,沒有個定也能觀,四靜慮、近分、中間,那就是包得多了,四個近分,中間定,他有十個了。四個靜慮,四個近分,八個,加上欲界、中間定,十個了。但是總的來說,都是色界定,無色界的定都不能修。而這個喜無量呢,祗是依初禅、二禅,有喜了,離開初禅、二禅沒有喜了,所以說依初禅、二禅安立的。

  它緣什麼?下邊,“普緣欲界一切有情”,它祗是欲界的。所以說我們前面的悲無量跟那個大悲比較的時候,就說了,悲無量祗緣欲界的有情,而大悲緣叁界一切有情,那是範圍就不一樣。

  那麼這個人,哪些有情能夠修起四無量心呢?“人起非余”,祗有人能修,其余的天、傍生不要說了,祗有人能修。所以說我們做了人呢,也值得驕傲的,很多修法祗有人能修起來。很多的教法,祗有人能聽到,到天上去入了很深的定,佛在說法都沒有知道。那麼祗有人間,所以說雖然苦也是很多,但是這個對法上的利益也很大。能夠起四無量心的,也是人間,也要有人教,有佛教,沒有人教,你也不曉得,不能修了。

  那麼這四無量是有一定的聯系的,“隨得一時,必成叁種”,你修成哪一種的時候,叁種都一起成就。那也是說,你叁種的障礙沒有去掉的話,一個也修不成就。不要看得貪便宜,我祗要修一個了,叁個都成就。但是你如果這四種的對治法都沒有除掉的話,你一個也修不成的。所以說這個四個東西,有連貫性的,修一個成就,叁個一定成就,如果一個不成就,叁個也都成就不了。也就是說,叁種的加行沒有的話,一種也是成就不了的。那麼你就是說,你這個瞋、害、妒忌,你假使講我舍無量,祗對治貪瞋,妒忌不管它,害不管它,那也不行。所以說所有對治都基本上都差不多了,那修一個就成就四個。這個我們想呢,也是聯系的,你如果悲心都沒有的,你怎麼喜得起來呢?你如果舍都沒有的,你怎麼能夠慈悲呢?你舍心沒有,不平等的話,根本不能對一切有情都能夠慈心、悲心,都不能。這個四個本來有連貫性的,所以成就一個,必成就叁種。那麼這個是四無量心。

  

  C2 明八解脫

  解脫有八種,前叁無貪性,二二一一定,四無色定善

  滅受想解脫,微微無間生,由自地淨心,及下無漏出

  叁境欲可見,四境類品道,自上苦集滅,非擇滅虛空

  下邊呢,一個體系,就是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這個是有連貫性的。今天,我們是還有一點時間,把八解脫念掉,明天,再把它聯系起來,跟後頭的八勝處,就是可以簡單一些了。先說八個解脫。什麼叫解脫?那麼有八種,什麼叫解脫?我們下邊要講的。

  

  

  D1 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第一種,“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什麼意思呢?“內有色想”,就是自己內身有色想的貪,爲除這個貪,觀外色的不淨,青瘀等,就是九想觀、白骨觀。“青瘀等色,令貪不起”,使自己的貪心不起,“故名解脫”。就是說自己心裏有貪心的,那麼你要除這個貪心,怎麼辦呢?觀外邊的不淨相,青瘀等色,令這個貪心不起,這個叫解脫,解脫貪心就是。

  

  D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于內身無色想貪”,色想的貪,貪心已經除掉了,但是雖然除掉,恐怕不堅固,恐怕要泛起來了,“爲堅牢故”,再“觀外不淨”,還是觀“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爲解脫”。那就是說前面的貪心,雖然第一個是除掉了,但是恐怕它不堅牢,即使已經貪心除了,再要觀。我們很多人就是說,“我是不怕的,我到那裏去會保險的”。你這個話,怎麼好說保險呢?沒有得叁果,這個男女的欲貪是沒有拔根的,隨時會犯的。那麼所以說,這些大話不敢說。

  以前就是有一個,他是五臺山來的,是B寺學生,他說:他是經過了很多,這一個方面他是保再不會犯。但是這個話說了沒有好久,他害病了,到醫院裏去,一個護士小姐對他很照顧,他是出家人,就産生感情了。他是總算回來之後,就盡心裏廂放不下。人家倒不一定對他有什麼想法。人家說你出家人,給你照顧你,恭敬你,給你照料得很好,他卻自己心放不下來了。回來一天到晚愁悶苦悶的。他有一次還跟我說,他以前打拳的,“以前氣力很大,現在我都打不出來了”,他自己心裏煩惱起來了,這個東西就是根本不堅固,沒有除掉,他以爲除掉了。即使真的除掉了,還要觀,把它堅固起來。

  這是第二個解脫,這兩個解脫都是依初禅、二禅修的,那麼第叁種呢,這初禅、二禅能修得起。

  

  D3 淨解脫身作證

  第叁解脫呢,那是厲害了,沒有第四禅修不起的,那就是第四禅才修。“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什麼是“淨解脫身作證”呢?“謂觀淨色,令貪不起。”前面看的是不淨色,貪不起,那不希奇了,你觀了不淨了。現在你經過第二層的階段,心已經貪心除掉了,再觀,鞏固了。鞏固之後,你盡觀不淨色,真的淨色來了,你靠不靠得住?那就考驗了,就是要淨色來考驗你了。第叁個解脫呢,要觀淨色了,觀最清淨的色,好的色,貪欲也不起,這個才厲害,這個叫淨解脫。什麼叫觀淨色的呢?“顯觀轉勝,此淨解脫”,就是觀呢,本來觀不淨,不淨你觀了之後,令貪不起,這個天然的。不淨的東西,哪個貪了?當然可以除。你現在觀淨的,也要他不貪,這個難了,所以要第四禅才行。這個觀是轉勝了,本來是不淨的觀,現在是更高一層了,淨的觀,你去看,要不起貪心。“此淨解脫,身中證得,名身作證,具足圓滿得住此定,名具足住”。這個每一個名字都給你講清楚了。這呢“唯依第四靜慮起”。爲什麼?“離八災患,心澄淨故”,這個八個災患前面講過了,心最淨,密室燈,力量最大,所以說這個才能觀這個第叁淨解脫。

  這叁個解脫呢,“唯依欲界可見色處爲境”,觀的境都是欲界的境,可見的色,都有觀欲界的色。初二境呢,觀可憎的境,就是不淨的境,看了討厭的,惡心的。第叁個境呢,可愛的境,所以說第叁才難。我們說密法,密法就是這些,密法裏邊觀可愛的色而不動心,要這樣子做到。這個是不是不是佛教的?很多人說是婆羅門。不是婆羅門。佛有的,這是根本的教理就有。不單是大乘的,根本教就有這個東西。但是很多人用不來。

  

  D4 色界四解脫

  這個那麼下邊第四個解脫呢,“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個解脫什麼?“各能棄舍下地貪故”。空無邊棄舍了這個四禅的貪,四禅的染汙,叫解脫。識無邊處,棄舍了這個空無邊處的染汙,叫解脫。那麼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都是一樣了,把它下地的貪除掉了染汙了,叫解脫。反正什麼叫解脫?解脫貪。欲界的色貪最難,所以說叁個解脫來解脫問題,一個是把它心除掉,一個是除掉之後鞏固,鞏固之後,還要觀淨的也要不讓他生貪。這樣子鍛煉之後,保險。要第四禅,我們說,假使這個無漏的定,初禅,就是阿那含。

  那麼後邊四個無色界的解脫呢,就是解脫下地的。“各緣自地上地苦集滅谛,及緣九地……”這個他所觀的境,就是下邊的。每一個解脫,觀自地的,假使空無邊處是自地的,識無邊處它是它的上地,觀它什麼?自地上地的苦集滅叁個谛。道谛呢九地的,道谛通的,道谛是無漏法,通九地。所以說不爲叁界九所限的。九個地我們考過的,作業本做過的,無漏的九地跟有漏的叁界九地不一樣,…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