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课,我们讲到不动。第四禅,佛说的叫不动。那么为什么叫不动?这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第四禅里边,寻伺、忧苦、喜乐、出入息的粗重的东西,八个灾患都没有了,叫不动。这个里边就是内灾了。我们说寻伺是火灾的内灾;喜是水的内灾;出息、入息是风灾的内灾。这个灾患都没有了,叫不动。第二个说法,有些论师说,第四静虑好比是密室的灯,这个灯的亮极大,不动的,能够照,那就是第四静虑的慧特别厉害,一般成佛,我们说前面的边际定,都靠第四静虑,第四静虑是能力最大的一个定,所以叫不动。从这个照而不动,这个密室的灯照而不动,这个比喻来说,叫不动,实际上就是说,第四静虑的慧的能力最大,所以叫不动。那么这是不动的原因,这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经常说到第四静虑离开八个灾患,它叫不动。那么这八个灾患,为什么不动?意思这里讲过了,经上碰到的时候,或者其他论里边碰到的时候就会知道。
C5 明诸等持
D1 明三等持
E1 三等持
空谓空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
下边三等持。三等持就联系到我们的三门,庙里边都叫三门,三门就是三解脱门。那么我们这个,不是以前闹过笑话的吗?在四川哪个庙,他们说,一个逰客跑来了,问一些小的年轻的和尚,他说你们庙里三门,哪三门?大殿一个门,天王殿一个门,给他乱说,他也没有学了,所以说这个闹笑话。还有我记得以前一个庙里边,人家一个外宾,他是对佛教很感兴趣,他就问一个知客师,他说:“你们佛教到中国来了好多年了?”他说:“三千多年了。”这个话又是说了一个闹一个大笑话,佛出世才二千几百年,他说到中国来了已经三千多年了,这是啥个教了?不知道了。所以这些都不学呢,经常要闹笑话。
下边我们三等持呢,就是三解脱门的来由了,我们等一歇讲下去。这个三个等持,佛教里边经常提起的,“空、无相、无愿”,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这三个等持是又通有漏无漏。有漏的,就是世间的空、无相、无愿这三个等持;无漏的,就是叫三解脱门。通过这三个门,都能够达到涅槃解脱,所以叫三门。我们庙里的三个门,也是说你从你正门、旁门进去,都能够得到解脱涅槃,所以说要三门。这不是大殿一个门,啥个天王殿一个门,藏经楼一个门,不是那个了。也不是山上的山,很多人写错了,以为庙总在山上的,山上的门,写一座山的山,那是个误会。一二三的三,三门,就是我们那个三门,我们的都在三门,三解脱门。
那么我们说,什么三等持,什么?空、无相、无愿。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
什么叫“空三摩地”?“谓空、非我,相应等持”,它这个定跟空、无我这两个行相相应的。那么空就是空我所,这个屋子里边没有东西就叫空的。那么这我没有我所的,叫空。我没有的,直接否定我的,叫非我,或者叫无我。所以说空是空我所,非我空我,总的来说都是空。所以这两个行相都叫空三摩地。那就是说,修这个定的时候,把我、我所都空掉了,当然会达到涅槃了,这是解脱门了。
第二个是“无相三摩地”,没有相了。我们《金刚经》的实相无相,那就是这个无相了,当然也是个解脱门。这是哪一个谛呢?空、非我是苦谛里的两个行相,这个是灭谛的四个行相,灭谛是灭净妙离,灭谛是没有相的。灭谛的四个行相,这个相什么相?世间的相,不是说灭谛里没有这个相,世间的相是没有的。世间什么相呢?“涅槃离十相”,色声香味触、男女、生异灭三个。那么色声香味触五个,男女两个,生异灭三个,就是十个相。涅槃里边这十个东西都没有的,叫无相,幷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的相,没有相,这个无相是什么相?还是一个相。那么没有这个十种相的,叫无相。定跟这个十个相没有的那个相应的这个定,叫无相三摩地。那么就是灭谛的四个行相,灭净妙离。灭净妙离呢,就是世间的那些行相呢,都没有了。那就是无相三摩地。这当然是解脱门了,本身就是灭谛了。
那么最后一个呢,“无愿三摩地”,有的地方就翻无作三摩地,作跟愿一样的,都是行动了,要希求了。谓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的三摩地。这些都是配四个谛的。空三摩地是苦谛的两个行相,空、非我。无相三摩地,就是灭谛的四个行相,灭净妙离。那么无愿三摩地呢,就是除开空三摩地的两个行相,无相三摩地的灭谛四个行相之外,其余的。那么其余什么谛呢?苦谛里边还留下两个,非常、苦,无常、苦,集谛呢因、集、生、缘了,那么道谛呢,是道、如、行、出了,这余下的就是都归纳于无愿三摩地。
为什么叫无愿?苦谛的非常、苦,集谛的因集生缘都是可厌患的,是有漏,有漏法,是五取蕴,可厌患的,所以不要它的,叫无愿。厌患不会发愿,我发愿要一个不要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当然不会发愿了。那么道谛为什么也是无愿呢?道谛是好的,要修的。但是道谛呢,是《金刚经》也说的,如筏喻者,船一样的,你要过河的时候,固然要它,过了河了之后,你非要舍掉它,如果你不舍掉它,你就不能前进了,那么这是也要无愿。就是说过了河之后,也要舍的。前面苦的要厌患,它当然舍掉了,那么道也不能执着,也要舍。我们最明显的,走路,一个脚踩在地下,一脚一定要往前,把它离开地,往前迈过去,这才能向前进一步。到你这一步踏稳了,第二步就是把左面那个脚提起来,离开那个原来地方,再往前。左面那个脚往前之后,右脚又要提起来了,你假使不舍掉原来踏的地,就不能得到前面的境界了。我们上一次有人提这个,八识转四智。你这个八个识如果不舍掉的话,你四个智也转不起来了。你要舍掉一个,转一点,舍掉一点,转一点,等到这个转依全部转过来了,就是成了个智慧了。那么这个呢,都是要舍掉的。
“故缘彼谛,得无愿名”,所以说这些都要舍掉的呢,你缘它的时候,就叫无愿三摩地,不是永远要执着的,无愿,一种是不要的,一个是可厌患的不要,一个是过了河之后也不要,叫无愿三摩地。这个三个三摩地行相知道之后,然后就看后头的。
E2 各通二种
这个三个三摩地都通有漏、无漏。“净”,就是净的空、无相、无愿,就是世间的善的,有漏的等持。那么“无漏”的那一种呢,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三解脱门,就是三门了。为什么叫三解脱门?能够与解脱涅槃作入门的,这是出世间的等持。前面是世间的等持,世间的等持是好的等持,但是不能进入解脱。那么你无漏的等持,三个等持就是能够为解脱涅槃做入门的。那么我们这个三门、三门,就是这个三门了。所以学了这个之后,对三门的概念再也不会模糊了。三门的,详细说就是三解脱门,能够达到解脱的三个门。一般我们说庙都是三个门,正门、左右两个门,这三个门进去,都是庙,都能进到大雄宝殿,都能入的。也就是说三个门进去,都能够解脱涅槃,不管你从空、无相、无愿进去都可以。那么这是三个等持,我们讲过了,这是很重要。
D2 明修四等持
为得现法乐,修诸善静虑,为得胜知见,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修诸加行善,为得诸漏尽,修金刚喻定
下边还有四个等持,这也是很多的论述里边都经常提起的。有四种等持,“现法乐住”,“殊胜知见”,还有“胜分别慧”,“诸漏永尽”,尤其是我们学。(……中缺)讲得很多,很强调它的重要性。这里就是把它名相标一标,认识到这是指什么东西。
“现法乐住”,我们经常提到的,乐通行,有现乐住,“谓住现前法乐”,现前享受那个法乐。由修什么?(这里错了几个字,漏掉了,写的时候忘掉了,由修诸善,这个净的无漏就是解释善的,有个括弧的,前面一个括弧有了,后面括弧没有写,那么“净及无漏”把它括弧括起来。修善的什么呢?又忘记写的,善的静虑。那就是说把净及无漏括弧括好之后,再加个静虑。)由修那个善的静虑就得到这个现前的法乐,现法乐住。那就是说一定要修善的,或者是世间的善静虑,或者是无漏的善静虑,修这个静虑就能得到现法乐住,如果不修这个,不会有。这是现法乐住。
第二呢,是“殊胜知见”,知见就是清净的眼识相应的慧,就是殊胜的天眼,由修净的天眼得到的。这个天眼的殊胜,我们前面讲过了,不管你是十方,一下能看到,不管是内外,都能看到,不管是粗细都能看到,不管是黑暗明亮,都能看到,这个是天眼,殊胜的天眼。就是清净的眼识相应的慧心所,这个得了殊胜天眼之后,得到这个殊胜知见。
下边,“胜分别慧”,那就分别一切法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哪里来的?“由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那就是殊胜的分别的智慧呢,由修三界的加行善。加行是什么?就是从闻思修的所成的慧。无漏的善得到的呢,这个智慧也是这个无漏的慧。修了加行的善得到的闻思修所成的慧,乃至无漏的慧,这些是胜分别慧,殊胜的分别,能分别一切法,殊胜的。
那么下边,最后一个,“诸漏永尽”,金刚喻定得到灭尽定之后,得到一切的烦恼永远地尽,不会再生起来了。
那么这个四个殊胜的等持,在经里边经常见面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下。现法乐住,修了善的静虑,就是净的或者……,净就是有漏的善,大家记住,净就是有漏善。这个净,有的时候指的是无漏,在这里就是前面讲的净静虑,味静虑,还有这个无漏等至,那就是说有漏的善了。修了有漏的善,或者是无漏的善的静虑,然后得到的……
(27B)那么胜分别慧呢,修加行的善,就闻思修的慧,跟那个无漏的慧,善法,得到的殊胜的分别慧。“诸漏永尽”,一切烦恼永尽,金刚喻定才能得到。那么这是讲的是四个等持。下面讲四无量。
B2 明能依功德
C1 明四无量
…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