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課,我們講到不動。第四禅,佛說的叫不動。那麼爲什麼叫不動?這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第四禅裏邊,尋伺、憂苦、喜樂、出入息的粗重的東西,八個災患都沒有了,叫不動。這個裏邊就是內災了。我們說尋伺是火災的內災;喜是水的內災;出息、入息是風災的內災。這個災患都沒有了,叫不動。第二個說法,有些論師說,第四靜慮好比是密室的燈,這個燈的亮極大,不動的,能夠照,那就是第四靜慮的慧特別厲害,一般成佛,我們說前面的邊際定,都靠第四靜慮,第四靜慮是能力最大的一個定,所以叫不動。從這個照而不動,這個密室的燈照而不動,這個比喻來說,叫不動,實際上就是說,第四靜慮的慧的能力最大,所以叫不動。那麼這是不動的原因,這也很重要,因爲我們經常說到第四靜慮離開八個災患,它叫不動。那麼這八個災患,爲什麼不動?意思這裏講過了,經上碰到的時候,或者其他論裏邊碰到的時候就會知道。
C5 明諸等持
D1 明叁等持
E1 叁等持
空謂空非我,無相謂滅四,無願謂余十,谛行相相應
此通淨無漏,無漏叁脫門
下邊叁等持。叁等持就聯系到我們的叁門,廟裏邊都叫叁門,叁門就是叁解脫門。那麼我們這個,不是以前鬧過笑話的嗎?在四川哪個廟,他們說,一個逰客跑來了,問一些小的年輕的和尚,他說你們廟裏叁門,哪叁門?大殿一個門,天王殿一個門,給他亂說,他也沒有學了,所以說這個鬧笑話。還有我記得以前一個廟裏邊,人家一個外賓,他是對佛教很感興趣,他就問一個知客師,他說:“你們佛教到中國來了好多年了?”他說:“叁千多年了。”這個話又是說了一個鬧一個大笑話,佛出世才二千幾百年,他說到中國來了已經叁千多年了,這是啥個教了?不知道了。所以這些都不學呢,經常要鬧笑話。
下邊我們叁等持呢,就是叁解脫門的來由了,我們等一歇講下去。這個叁個等持,佛教裏邊經常提起的,“空、無相、無願”,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這叁個等持是又通有漏無漏。有漏的,就是世間的空、無相、無願這叁個等持;無漏的,就是叫叁解脫門。通過這叁個門,都能夠達到涅槃解脫,所以叫叁門。我們廟裏的叁個門,也是說你從你正門、旁門進去,都能夠得到解脫涅槃,所以說要叁門。這不是大殿一個門,啥個天王殿一個門,藏經樓一個門,不是那個了。也不是山上的山,很多人寫錯了,以爲廟總在山上的,山上的門,寫一座山的山,那是個誤會。一二叁的叁,叁門,就是我們那個叁門,我們的都在叁門,叁解脫門。
那麼我們說,什麼叁等持,什麼?空、無相、無願。空叁摩地、無相叁摩地、無願叁摩地,叁摩地就是等持。
什麼叫“空叁摩地”?“謂空、非我,相應等持”,它這個定跟空、無我這兩個行相相應的。那麼空就是空我所,這個屋子裏邊沒有東西就叫空的。那麼這我沒有我所的,叫空。我沒有的,直接否定我的,叫非我,或者叫無我。所以說空是空我所,非我空我,總的來說都是空。所以這兩個行相都叫空叁摩地。那就是說,修這個定的時候,把我、我所都空掉了,當然會達到涅槃了,這是解脫門了。
第二個是“無相叁摩地”,沒有相了。我們《金剛經》的實相無相,那就是這個無相了,當然也是個解脫門。這是哪一個谛呢?空、非我是苦谛裏的兩個行相,這個是滅谛的四個行相,滅谛是滅淨妙離,滅谛是沒有相的。滅谛的四個行相,這個相什麼相?世間的相,不是說滅谛裏沒有這個相,世間的相是沒有的。世間什麼相呢?“涅槃離十相”,色聲香味觸、男女、生異滅叁個。那麼色聲香味觸五個,男女兩個,生異滅叁個,就是十個相。涅槃裏邊這十個東西都沒有的,叫無相,幷不是說什麼都沒有的相,沒有相,這個無相是什麼相?還是一個相。那麼沒有這個十種相的,叫無相。定跟這個十個相沒有的那個相應的這個定,叫無相叁摩地。那麼就是滅谛的四個行相,滅淨妙離。滅淨妙離呢,就是世間的那些行相呢,都沒有了。那就是無相叁摩地。這當然是解脫門了,本身就是滅谛了。
那麼最後一個呢,“無願叁摩地”,有的地方就翻無作叁摩地,作跟願一樣的,都是行動了,要希求了。謂余谛十種行相,相應的叁摩地。這些都是配四個谛的。空叁摩地是苦谛的兩個行相,空、非我。無相叁摩地,就是滅谛的四個行相,滅淨妙離。那麼無願叁摩地呢,就是除開空叁摩地的兩個行相,無相叁摩地的滅谛四個行相之外,其余的。那麼其余什麼谛呢?苦谛裏邊還留下兩個,非常、苦,無常、苦,集谛呢因、集、生、緣了,那麼道谛呢,是道、如、行、出了,這余下的就是都歸納于無願叁摩地。
爲什麼叫無願?苦谛的非常、苦,集谛的因集生緣都是可厭患的,是有漏,有漏法,是五取蘊,可厭患的,所以不要它的,叫無願。厭患不會發願,我發願要一個不要的東西,不好的東西,當然不會發願了。那麼道谛爲什麼也是無願呢?道谛是好的,要修的。但是道谛呢,是《金剛經》也說的,如筏喻者,船一樣的,你要過河的時候,固然要它,過了河了之後,你非要舍掉它,如果你不舍掉它,你就不能前進了,那麼這是也要無願。就是說過了河之後,也要舍的。前面苦的要厭患,它當然舍掉了,那麼道也不能執著,也要舍。我們最明顯的,走路,一個腳踩在地下,一腳一定要往前,把它離開地,往前邁過去,這才能向前進一步。到你這一步踏穩了,第二步就是把左面那個腳提起來,離開那個原來地方,再往前。左面那個腳往前之後,右腳又要提起來了,你假使不舍掉原來踏的地,就不能得到前面的境界了。我們上一次有人提這個,八識轉四智。你這個八個識如果不舍掉的話,你四個智也轉不起來了。你要舍掉一個,轉一點,舍掉一點,轉一點,等到這個轉依全部轉過來了,就是成了個智慧了。那麼這個呢,都是要舍掉的。
“故緣彼谛,得無願名”,所以說這些都要舍掉的呢,你緣它的時候,就叫無願叁摩地,不是永遠要執著的,無願,一種是不要的,一個是可厭患的不要,一個是過了河之後也不要,叫無願叁摩地。這個叁個叁摩地行相知道之後,然後就看後頭的。
E2 各通二種
這個叁個叁摩地都通有漏、無漏。“淨”,就是淨的空、無相、無願,就是世間的善的,有漏的等持。那麼“無漏”的那一種呢,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叁解脫門,就是叁門了。爲什麼叫叁解脫門?能夠與解脫涅槃作入門的,這是出世間的等持。前面是世間的等持,世間的等持是好的等持,但是不能進入解脫。那麼你無漏的等持,叁個等持就是能夠爲解脫涅槃做入門的。那麼我們這個叁門、叁門,就是這個叁門了。所以學了這個之後,對叁門的概念再也不會模糊了。叁門的,詳細說就是叁解脫門,能夠達到解脫的叁個門。一般我們說廟都是叁個門,正門、左右兩個門,這叁個門進去,都是廟,都能進到大雄寶殿,都能入的。也就是說叁個門進去,都能夠解脫涅槃,不管你從空、無相、無願進去都可以。那麼這是叁個等持,我們講過了,這是很重要。
D2 明修四等持
爲得現法樂,修諸善靜慮,爲得勝知見,修淨天眼通
爲得分別慧,修諸加行善,爲得諸漏盡,修金剛喻定
下邊還有四個等持,這也是很多的論述裏邊都經常提起的。有四種等持,“現法樂住”,“殊勝知見”,還有“勝分別慧”,“諸漏永盡”,尤其是我們學。(……中缺)講得很多,很強調它的重要性。這裏就是把它名相標一標,認識到這是指什麼東西。
“現法樂住”,我們經常提到的,樂通行,有現樂住,“謂住現前法樂”,現前享受那個法樂。由修什麼?(這裏錯了幾個字,漏掉了,寫的時候忘掉了,由修諸善,這個淨的無漏就是解釋善的,有個括弧的,前面一個括弧有了,後面括弧沒有寫,那麼“淨及無漏”把它括弧括起來。修善的什麼呢?又忘記寫的,善的靜慮。那就是說把淨及無漏括弧括好之後,再加個靜慮。)由修那個善的靜慮就得到這個現前的法樂,現法樂住。那就是說一定要修善的,或者是世間的善靜慮,或者是無漏的善靜慮,修這個靜慮就能得到現法樂住,如果不修這個,不會有。這是現法樂住。
第二呢,是“殊勝知見”,知見就是清淨的眼識相應的慧,就是殊勝的天眼,由修淨的天眼得到的。這個天眼的殊勝,我們前面講過了,不管你是十方,一下能看到,不管是內外,都能看到,不管是粗細都能看到,不管是黑暗明亮,都能看到,這個是天眼,殊勝的天眼。就是清淨的眼識相應的慧心所,這個得了殊勝天眼之後,得到這個殊勝知見。
下邊,“勝分別慧”,那就分別一切法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哪裏來的?“由修叁界諸加行善及無漏善得”。那就是殊勝的分別的智慧呢,由修叁界的加行善。加行是什麼?就是從聞思修的所成的慧。無漏的善得到的呢,這個智慧也是這個無漏的慧。修了加行的善得到的聞思修所成的慧,乃至無漏的慧,這些是勝分別慧,殊勝的分別,能分別一切法,殊勝的。
那麼下邊,最後一個,“諸漏永盡”,金剛喻定得到滅盡定之後,得到一切的煩惱永遠地盡,不會再生起來了。
那麼這個四個殊勝的等持,在經裏邊經常見面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一下。現法樂住,修了善的靜慮,就是淨的或者……,淨就是有漏的善,大家記住,淨就是有漏善。這個淨,有的時候指的是無漏,在這裏就是前面講的淨靜慮,味靜慮,還有這個無漏等至,那就是說有漏的善了。修了有漏的善,或者是無漏的善的靜慮,然後得到的……
(27B)那麼勝分別慧呢,修加行的善,就聞思修的慧,跟那個無漏的慧,善法,得到的殊勝的分別慧。“諸漏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金剛喻定才能得到。那麼這是講的是四個等持。下面講四無量。
B2 明能依功德
C1 明四無量
…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