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13

  ..续本文上一页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前七个定,等至,都有三种,一种是“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通无漏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的那个静虑,祗有“味等至”、“净等至”,不通无漏,这个我们讲过的。非想非非想天,它的这个心很微弱,无漏是有力量的,要断烦恼的,它是没有,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说不通无漏的。

  那么这个里边,什么叫“味等至”呢?这个定,给这个贪,爱就是贪,相应的定。贪呢,有味着了,这个味就是贪,贪就是味着的意思。那么贪了那个等至,这个定,跟贪相应的定,那叫作味等至,这是染污定,这个定是染污的。但是虽然是染污的,但是有贪相应的,它也可以心安了的不动。我们说这个烦恼里边,祗有贪心,可以使心静下来,不动,其他的烦恼,动躁的,像瞋心发的时候,心里乱得很。那么其他妒嫉心来起来,也是思想不会静下来的。这个就是证明贪心有定的功能。就是什么呢?我们说中阴投生的时候,父母交会的时候,就有淫光,因为心静下来了,就有光明出来,中阴身一见那个光,有缘的马上就去,很快去投生去。所以贪跟境能够相应,叫味等至。但是这个是染污的定,要退的。

  那么“净等至”呢,世间的善,那个世间的善定,跟无贪、无瞋等等这个白的净法(善法),是有漏的善法相应的定叫净等至,也就是前面染污定所贪着的那个定,这个净等至,它灭掉之后,味等至就生起来了,生起这个贪污等,贪。他贪什么呢?就贪这个,贪这个的味道。因为定里边,本来定里边是很寂静,你但是不要贪这个,不要贪能够进,能够往上进。你如果一起贪心,这个净的静虑就会失掉,那就退到味等至。味等至再退下去,会整个禅定都会要失掉的。

  这是有漏的定有两种,一种味等至,染污的;一种是净等至,是善的有漏的。

  那么“无漏等至”呢,那就厉害了,出世的定,它是爱所不缘的,缘不到的。爱祗能缘有漏的东西,缘的是三界的东西。贪心祗能缘三界了。那么这个,我们说这个无漏的东西,以前讲过的,烦恼不随增的,烦恼你对它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说,“非所味着”,那是也不能产生味等至的,祗有净等至能产生味等至,你贪着这个味道。

  贪禅味,我们说,在菩萨戒里边,你贪着禅味就是犯一条戒。这个禅的味道不能贪。反正我们说了,这个贪心都是不好的。你一贪禅,禅会失掉;一贪财,财会变少;你慷慨布施,反而增加你的福报。所以贪不是一个好东西,越是贪越是少。我们劫初的时候,就贪那个味道,那些地味,开始地味已经没有了,后来的地饼,地饼没有了,藤林,藤林没有,自然香稻,越贪越少,越贪越少,贪到后来,现在我们要拼命地辛辛苦苦种,种下来的稻子还是不太好吃。那么无漏等至就有没有这些的毛病就没有了,所以是出世的。

  那么就是说八个等至里边又分了三种,一种是味的,贪着,爱、贪爱相应的,味等至,染污的。一种是净等至,以有漏善的这个定。那么所谓贪,就贪这个定。这个定,一生起贪心,就变味等至,味等至,就慢慢地烦恼增长,就会退定。无漏等至就不受爱的影响,它不能贪着的,无漏是非随增的,烦恼不能随增的。这个八等至,我们讲完了。

  

  D2 明静虑支

  E1 明静虑支数

  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

  下边是禅支,十八禅支。静虑支有十八。那么它的体呢,就是十一个,这个我们把两个合了一个表。那么十八呢,我们就是重复的,重复的就不要写下来了。

  

  

  那么初静虑有五支,哪五支呢?我们看这五个线好了,寻、伺、喜、乐、定,定就是等持。所以初静虑的五支,就是“寻、伺、喜、乐、等持”。

  二静虑的有四支,“喜、乐”是有的,它个“定”当然有,寻伺就没有了,无寻无伺了,但是有个“内等净”。什么叫内等净?对这个产生的清净的信心,殊胜的增上的信心,那么这个信心生起来,必定有大喜,必定依了大喜生的。二禅有最殊胜的喜,初禅的喜固然是好了,超过欲界了,但是二禅的喜又超过初禅,再高就没有喜了,二禅的喜最殊胜了。到三禅,喜就没有了,冲动了,就不要了,祗有乐了。所以说,喜里边二禅最殊胜。而我们起清净的信心,一定要有最大的喜,这个二禅最适合,所以说二禅里边有内等净,内等净就是信了。这个信心生起来呢,必定极大的乐才能生起,这是互相推动的。我们起了信心之后,也会产生极大的欢喜心。有人得了法乐了,法上得了什么了,会生大欢喜,或者开悟了之后就有生欢喜,得了初禅定,见道了,这是欢喜地,这最欢喜的。那么这个信心就是跟喜是两个相连的,要生起信心要有大喜。同时信心生起来,大喜才生得出来,没有信心,大喜也生不出来。那么这是内等净是二禅的特殊的一支。那么其他重复的,我们就把这箭头划一下就是了,一共有十八支。初禅五支,二禅四支,有九支了。

  第三禅又是五支,它是“行舍”。行舍,就是我们心所法里,轻安是对治那个昏沉,行舍对治掉举,把这个掉举心把它平下来,行舍。因为这个初二禅有喜,冲动,把它舍掉,然后“正念、正慧”,还有个“乐”,三禅的乐,这个是受乐,不是轻安乐,那么是心间的乐,这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本来乐受是身乐叫乐受,身悦叫乐,这个是心,第三禅的,特殊的,最寂静的心上的乐,叫乐。那么另外是一个“等持”,这一定都每一个定都有的,就是行舍、正念、正慧、乐受、定,这是三禅的五支。

  第四禅祗有四支,“行舍、正念”都有,另外是“非苦乐受”,它特殊的,就是舍受。“等持”,也是它决定有的。那么行舍跟正念在第四禅里边叫行舍清净,舍念清净。为什么叫清净?下边我们会讲。

  

  E2 明支体性

  此实事十一,初二乐轻安,内净即信根,喜即是喜受

  那么这样子,四个禅定十八支,归纳起来就有十一个体,就是十一个东西。寻、伺、喜、乐、内等净,五个。行舍、正念、正慧、乐、非苦乐(舍)受,十个。加一个等持,一共十一个。十八个禅支,它的体是十一个体,这个我们在一个表把它给显示了,在文里边是两段,这样子简单一些,也是清楚一些,可以对照地看。

  

  E3 明染无支

  染如次从初,无喜乐内净,正念慧舍念,余说无安舍

  下边是解释这个表的一些问题,用下边的长行。第三定的“舍极喜”,第三定把二禅的最殊胜的喜舍掉了,属于行舍。第四禅舍什么?第四禅的舍,固然也有行舍,但是这个舍,不是舍喜,是舍三禅的乐,最胜的乐,所以这两个禅都有行舍。初、二禅为什么没有行舍?它有轻安了,就不要行舍了。那么所以说,初二禅没有行舍,是立的是轻安代替了。三禅是舍了二禅的喜,所以要特别强调它是舍。第四禅呢,舍掉这个最乐的三禅的乐,也特别强调,要起一个行舍,把它立一个支。

  “第三(禅)定有乐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对治此故,立正慧支”。为什么三禅定里边有个正慧呢?就是说就怕三禅这个乐太殊胜了,你要耽此,就是爱着那个乐,就不想往上进了,对治这个心,所以说安立了正慧。这个要对治它,不要贪那个乐受,不要贪禅味,就是,所以特别强调,要安一个正慧。那么其他的几个禅定都不需要了,就没有这么殊胜的乐了,就不需要安这个支。

  “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漂溺,若第四定为……”,因为他要离开二定,二定的喜是对它要阻碍,第四定要离开三禅的乐,第三禅的乐又是吸引力很强,对它是个留碍。“由为下地,所留难故,于自地染,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住正念。”这为什么定正念支,佛在三禅、四禅的正念支,就是说你要提起正念。三禅,不要为二定的喜所漂溺,不要贪着那个喜,上不来了;四禅,也不要为了三禅的乐所留碍,不上去了,那么要提起正念。这是为什么三禅、四禅要安这个正念的支。

  那么这个为什么叫正呢?这个第三禅,它“由离喜故”,这个念慧就叫正,因为这个正,念这个慧就是离开二禅的喜,离开这个喜是对的,叫正。那么第四禅,“离八灾患,舍念得清净名”,为什么第四禅这个行舍跟正念都叫清净呢?因为离开这个八个灾患。

  

  E4 明名不动

  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

  八个灾患,我们跟着就讲了,翻过来就是。第四禅,离八个灾患。佛,对第四禅安一个名字叫不动,为什么叫不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八个灾患。什么叫八个呢?寻、伺、忧、苦、喜、乐,出入息,这个八个灾患的动摇都没有了,叫不动。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第四禅没有寻伺,火灾到不了;第四禅没有喜乐,水灾到不了;第四禅没有这个出入息,那个风灾也到不了,所以说不动。八个灾患,内灾没有,外灾也没有了。没有这个八个灾患的动摇,所以世尊、佛,就说它第四禅叫不动,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的其他的论师说,这个是我们解说佛的话,佛说了第四禅是不动,那么它为什么不动呢?很多论师就动脑筋了,从各方面找依据来证明这个第四禅为什么佛叫它不动?那么大部分人就这么说,没有这个八个灾患,叫不动。另外有些论师,还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好象一个,我们以前的灯,都是蜡烛,蜡烛假使放在风里边,它要摇动的,照不清楚的,那么密室就是封闭的房间,关了里边,这个没有空气不流动的,那么这个烛是一动也不动。不动,才能照了,照得清楚,一动就照不清楚了。所以第四禅的能力最大,慧的力量最强,也是不动的原因。它这个定里边的,密室的灯一样,虽然照得很厉害,不摇动,就是因为不摇动,才照得很清楚,这个叫不动,那是从修行的慧的功能上说,好象密室灯一样,照而不动。这么也叫不动,这两种说法都对的,都是我们采用的。现在我们休息一下。

  上…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