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13

  ..續本文上一頁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前七個定,等至,都有叁種,一種是“味等至”、“淨等至”、“無漏等至”,通無漏的,最後非想非非想處的那個靜慮,祗有“味等至”、“淨等至”,不通無漏,這個我們講過的。非想非非想天,它的這個心很微弱,無漏是有力量的,要斷煩惱的,它是沒有,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說不通無漏的。

  那麼這個裏邊,什麼叫“味等至”呢?這個定,給這個貪,愛就是貪,相應的定。貪呢,有味著了,這個味就是貪,貪就是味著的意思。那麼貪了那個等至,這個定,跟貪相應的定,那叫作味等至,這是染汙定,這個定是染汙的。但是雖然是染汙的,但是有貪相應的,它也可以心安了的不動。我們說這個煩惱裏邊,祗有貪心,可以使心靜下來,不動,其他的煩惱,動躁的,像瞋心發的時候,心裏亂得很。那麼其他妒嫉心來起來,也是思想不會靜下來的。這個就是證明貪心有定的功能。就是什麼呢?我們說中陰投生的時候,父母交會的時候,就有淫光,因爲心靜下來了,就有光明出來,中陰身一見那個光,有緣的馬上就去,很快去投生去。所以貪跟境能夠相應,叫味等至。但是這個是染汙的定,要退的。

  那麼“淨等至”呢,世間的善,那個世間的善定,跟無貪、無瞋等等這個白的淨法(善法),是有漏的善法相應的定叫淨等至,也就是前面染汙定所貪著的那個定,這個淨等至,它滅掉之後,味等至就生起來了,生起這個貪汙等,貪。他貪什麼呢?就貪這個,貪這個的味道。因爲定裏邊,本來定裏邊是很寂靜,你但是不要貪這個,不要貪能夠進,能夠往上進。你如果一起貪心,這個淨的靜慮就會失掉,那就退到味等至。味等至再退下去,會整個禅定都會要失掉的。

  這是有漏的定有兩種,一種味等至,染汙的;一種是淨等至,是善的有漏的。

  那麼“無漏等至”呢,那就厲害了,出世的定,它是愛所不緣的,緣不到的。愛祗能緣有漏的東西,緣的是叁界的東西。貪心祗能緣叁界了。那麼這個,我們說這個無漏的東西,以前講過的,煩惱不隨增的,煩惱你對它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說,“非所味著”,那是也不能産生味等至的,祗有淨等至能産生味等至,你貪著這個味道。

  貪禅味,我們說,在菩薩戒裏邊,你貪著禅味就是犯一條戒。這個禅的味道不能貪。反正我們說了,這個貪心都是不好的。你一貪禅,禅會失掉;一貪財,財會變少;你慷慨布施,反而增加你的福報。所以貪不是一個好東西,越是貪越是少。我們劫初的時候,就貪那個味道,那些地味,開始地味已經沒有了,後來的地餅,地餅沒有了,藤林,藤林沒有,自然香稻,越貪越少,越貪越少,貪到後來,現在我們要拼命地辛辛苦苦種,種下來的稻子還是不太好吃。那麼無漏等至就有沒有這些的毛病就沒有了,所以是出世的。

  那麼就是說八個等至裏邊又分了叁種,一種是味的,貪著,愛、貪愛相應的,味等至,染汙的。一種是淨等至,以有漏善的這個定。那麼所謂貪,就貪這個定。這個定,一生起貪心,就變味等至,味等至,就慢慢地煩惱增長,就會退定。無漏等至就不受愛的影響,它不能貪著的,無漏是非隨增的,煩惱不能隨增的。這個八等至,我們講完了。

  

  D2 明靜慮支

  E1 明靜慮支數

  靜慮初五支,尋伺喜樂定,第二有四支,內淨喜樂定

  第叁具五支,舍念慧樂定,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

  下邊是禅支,十八禅支。靜慮支有十八。那麼它的體呢,就是十一個,這個我們把兩個合了一個表。那麼十八呢,我們就是重複的,重複的就不要寫下來了。

  

  

  那麼初靜慮有五支,哪五支呢?我們看這五個線好了,尋、伺、喜、樂、定,定就是等持。所以初靜慮的五支,就是“尋、伺、喜、樂、等持”。

  二靜慮的有四支,“喜、樂”是有的,它個“定”當然有,尋伺就沒有了,無尋無伺了,但是有個“內等淨”。什麼叫內等淨?對這個産生的清淨的信心,殊勝的增上的信心,那麼這個信心生起來,必定有大喜,必定依了大喜生的。二禅有最殊勝的喜,初禅的喜固然是好了,超過欲界了,但是二禅的喜又超過初禅,再高就沒有喜了,二禅的喜最殊勝了。到叁禅,喜就沒有了,沖動了,就不要了,祗有樂了。所以說,喜裏邊二禅最殊勝。而我們起清淨的信心,一定要有最大的喜,這個二禅最適合,所以說二禅裏邊有內等淨,內等淨就是信了。這個信心生起來呢,必定極大的樂才能生起,這是互相推動的。我們起了信心之後,也會産生極大的歡喜心。有人得了法樂了,法上得了什麼了,會生大歡喜,或者開悟了之後就有生歡喜,得了初禅定,見道了,這是歡喜地,這最歡喜的。那麼這個信心就是跟喜是兩個相連的,要生起信心要有大喜。同時信心生起來,大喜才生得出來,沒有信心,大喜也生不出來。那麼這是內等淨是二禅的特殊的一支。那麼其他重複的,我們就把這箭頭劃一下就是了,一共有十八支。初禅五支,二禅四支,有九支了。

  第叁禅又是五支,它是“行舍”。行舍,就是我們心所法裏,輕安是對治那個昏沈,行舍對治掉舉,把這個掉舉心把它平下來,行舍。因爲這個初二禅有喜,沖動,把它舍掉,然後“正念、正慧”,還有個“樂”,叁禅的樂,這個是受樂,不是輕安樂,那麼是心間的樂,這是我們前面講過的,本來樂受是身樂叫樂受,身悅叫樂,這個是心,第叁禅的,特殊的,最寂靜的心上的樂,叫樂。那麼另外是一個“等持”,這一定都每一個定都有的,就是行舍、正念、正慧、樂受、定,這是叁禅的五支。

  第四禅祗有四支,“行舍、正念”都有,另外是“非苦樂受”,它特殊的,就是舍受。“等持”,也是它決定有的。那麼行舍跟正念在第四禅裏邊叫行舍清淨,舍念清淨。爲什麼叫清淨?下邊我們會講。

  

  E2 明支體性

  此實事十一,初二樂輕安,內淨即信根,喜即是喜受

  那麼這樣子,四個禅定十八支,歸納起來就有十一個體,就是十一個東西。尋、伺、喜、樂、內等淨,五個。行舍、正念、正慧、樂、非苦樂(舍)受,十個。加一個等持,一共十一個。十八個禅支,它的體是十一個體,這個我們在一個表把它給顯示了,在文裏邊是兩段,這樣子簡單一些,也是清楚一些,可以對照地看。

  

  E3 明染無支

  染如次從初,無喜樂內淨,正念慧舍念,余說無安舍

  下邊是解釋這個表的一些問題,用下邊的長行。第叁定的“舍極喜”,第叁定把二禅的最殊勝的喜舍掉了,屬于行舍。第四禅舍什麼?第四禅的舍,固然也有行舍,但是這個舍,不是舍喜,是舍叁禅的樂,最勝的樂,所以這兩個禅都有行舍。初、二禅爲什麼沒有行舍?它有輕安了,就不要行舍了。那麼所以說,初二禅沒有行舍,是立的是輕安代替了。叁禅是舍了二禅的喜,所以要特別強調它是舍。第四禅呢,舍掉這個最樂的叁禅的樂,也特別強調,要起一個行舍,把它立一個支。

  “第叁(禅)定有樂受,爲耽此樂,不欣上地,對治此故,立正慧支”。爲什麼叁禅定裏邊有個正慧呢?就是說就怕叁禅這個樂太殊勝了,你要耽此,就是愛著那個樂,就不想往上進了,對治這個心,所以說安立了正慧。這個要對治它,不要貪那個樂受,不要貪禅味,就是,所以特別強調,要安一個正慧。那麼其他的幾個禅定都不需要了,就沒有這麼殊勝的樂了,就不需要安這個支。

  “第叁定爲第二定勝喜漂溺,若第四定爲……”,因爲他要離開二定,二定的喜是對它要阻礙,第四定要離開叁禅的樂,第叁禅的樂又是吸引力很強,對它是個留礙。“由爲下地,所留難故,于自地染,不能出離。是故世尊,勸住正念。”這爲什麼定正念支,佛在叁禅、四禅的正念支,就是說你要提起正念。叁禅,不要爲二定的喜所漂溺,不要貪著那個喜,上不來了;四禅,也不要爲了叁禅的樂所留礙,不上去了,那麼要提起正念。這是爲什麼叁禅、四禅要安這個正念的支。

  那麼這個爲什麼叫正呢?這個第叁禅,它“由離喜故”,這個念慧就叫正,因爲這個正,念這個慧就是離開二禅的喜,離開這個喜是對的,叫正。那麼第四禅,“離八災患,舍念得清淨名”,爲什麼第四禅這個行舍跟正念都叫清淨呢?因爲離開這個八個災患。

  

  E4 明名不動

  第四名不動,離八災患故,八者謂尋伺,四受入出息

  八個災患,我們跟著就講了,翻過來就是。第四禅,離八個災患。佛,對第四禅安一個名字叫不動,爲什麼叫不動?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沒有八個災患。什麼叫八個呢?尋、伺、憂、苦、喜、樂,出入息,這個八個災患的動搖都沒有了,叫不動。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第四禅沒有尋伺,火災到不了;第四禅沒有喜樂,水災到不了;第四禅沒有這個出入息,那個風災也到不了,所以說不動。八個災患,內災沒有,外災也沒有了。沒有這個八個災患的動搖,所以世尊、佛,就說它第四禅叫不動,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的其他的論師說,這個是我們解說佛的話,佛說了第四禅是不動,那麼它爲什麼不動呢?很多論師就動腦筋了,從各方面找依據來證明這個第四禅爲什麼佛叫它不動?那麼大部分人就這麼說,沒有這個八個災患,叫不動。另外有些論師,還說,“第四靜慮,如密室燈,照而無動”。好象一個,我們以前的燈,都是蠟燭,蠟燭假使放在風裏邊,它要搖動的,照不清楚的,那麼密室就是封閉的房間,關了裏邊,這個沒有空氣不流動的,那麼這個燭是一動也不動。不動,才能照了,照得清楚,一動就照不清楚了。所以第四禅的能力最大,慧的力量最強,也是不動的原因。它這個定裏邊的,密室的燈一樣,雖然照得很厲害,不搖動,就是因爲不搖動,才照得很清楚,這個叫不動,那是從修行的慧的功能上說,好象密室燈一樣,照而不動。這麼也叫不動,這兩種說法都對的,都是我們采用的。現在我們休息一下。

  上…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