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用到,神境通、宿住随念通、天眼通、他心通、漏尽通两边都有。那就是说把这六个通就分了一个无学的三明、三示导。
好,这个把智品,我们基本上,大概的要点就都讲过了。下边的一品是定品。定品之后,还有这个什么?流通分,流通分不多,那个很快的。
八 分别定品(卷二十八)
A1 释品名
定品大要,品,这解释品的名字。什么叫定?“心一境性,名之为定”,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三摩地。“此品广明”,所以叫分别定品。那么贤圣品是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这个前面我们在序的时候都讲过,缘跟果来说,要疏一点,所以因对果而说,要亲一点,所以说先说因,是智品,然后说定品的缘。
“又前明智品,是能依定果,此明定品,智所依因”。那么前面的智品跟定品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定的果就是智,智是能依,所依是定,是智的因,所依就是因,能依就是果,这是持业释。那么智就是能依,也就是果,定是所依,也就是智的因。那么这个不但是贤圣品、智品、定品是因缘,同时智品、定品两个也有因果的关系,智是果,定是因,因为由定才能果,才能生智。这个我们经常说的,老生常谈了,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就是这个事情。
那么先说定有多少?“四静虑”,“四无色”,八个等持。都有两种,一种是“生静虑,生无色”,就是果报,修了这个定就生到色界的十六层天或者十七天,修了无色定,就生到无色界的四个处,这个世间品讲过了。现在要讲的,“定静虑,定无色”,就是因上的定,不是果报上的生的静虑。那么这里讲的定静虑、定无色,他的体是善性的心一境性,三摩地,以善的等持为它的自性,不管你是静虑也好,是无色定也好,都是善的心一境性,三摩地,是它的自性。
A2 明定功德
B1 明所依诸定
C1 明四静虑
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
先说四个静虑。“释名”,什么叫静虑?“由定寂静,慧能审虑”。定是止,止就是把一切我们的心,那些寂下,静下去,心能寂静,不打妄想,妄想的这个心都静下去。那么慧呢,能审虑,能考虑问题,“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果”,定是因,生慧是果,“从因及果立名”,叫静虑,这个静虑两个字,因果都包在里头,从因从果安立名字叫静虑,静就是定,虑就是这个慧。所以说静虑这个东西,从它名字上看,包括的定慧,那就是止观均等,前面说的。
“出体”,它的体是什么?四个静虑体,“以善等持为自性”。等持就是三摩地,就是三摩地心所,这是一个我们说大地法里一个。那么它的助伴呢,“五蕴为体”,那么有心王,有心所,还有其他的得、非得,等等,还有这个定的定共戒是无表色,有色蕴了,它的相应的心所法就是其他的心所法了,所以五个蕴都有。它的助伴加起来,“五蕴为体”。
那么色界的定、等持,为什么单它叫静虑?而无色界的,不叫静虑呢?它有四个事情殊胜,所以才能叫静虑。第一,“诸等持内,唯此四种,摄十八支。”这个十八支,就是我们这一页的表,下边的这个四个静虑的十八支,静虑支十八。那么我们想等一下就看了。祗有这个四个静虑(等持)有十八支的,其他都没有,那么所以说,这是一个殊胜。第二个殊胜呢,“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它这个四个定里边,止跟观是平均的,止观双运,最能审虑,它的慧的力量最强,所以说这个是第二个殊胜。第三个殊胜,叫“现法乐住”,现前能够享受这个法乐。第四呢,“名乐通行”,这个乐通行我们今天才讲的,它是因为这个止观均等,任运而转,摄十八支,所以叫乐通行。那么由这四个殊胜,它叫静虑。其他的定,没有这几个条件就不能叫静虑。
那么有四种静虑,它的差别也很有规律性。它就是用“伺”、“喜”、“乐”三个来安。第一个静虑,这三个全的,第二个静虑,少一个,第三静虑,少两个,第四静虑,三个都没有。所以从伺、喜、乐三个来分,非常有规律性。第一个静虑,是伺喜乐,寻伺喜乐定,有伺决定有寻,但是中间禅没有寻,所以说用伺喜乐,这是非常善巧的。初静虑里边,包了中间定,都有伺、有喜、有乐。那么第二静虑呢,伺拿开,这个第二静虑就是无寻无伺了,那么喜、乐支是有的,定生喜乐,那么它把第一个伺拿开,有喜乐支。第三静虑,把喜拿开,单是一个三禅的乐。第四静虑呢乐也没有了,寻伺更没有,喜也没有,是舍念清净。那么这个用伺喜乐来分别这四个禅定,这是个很善巧的方法。
这个我们再说一遍,第一个静虑,伺喜乐都全的。第二静虑,第一个伺去掉,有喜乐。第三静虑,伺喜两个都没有,单是有乐。第四个静虑,伺喜乐全部没有。以这三个支的有无来分判四个静虑,这是“差别四种”。
C2 明四无色
无色亦如是,四蕴离下地,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后色起从心,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
那么四个静虑讲完之后,我们就要讲四个无色定了。什么叫无色?因为没有色,没有这个物质的一个色,所以叫无色,这个是很现实的一个名字。那么它的体呢,同样的,善的心一境性,善的三摩地,也是加上助伴的话,祗有四个蕴,因为无色界没有色蕴了,那里定共戒就没有了,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了。那么其它的心王、心所,那个不相应行,受想二蕴,当然都会有。那就是体呢,如果严格地说是善的三摩地、心所法,如果助伴都算进去,就是受想行识四个蕴,色蕴因为是无色界没有了。那么无色界到底有没有色蕴?这个是有辩论的,我们当然这个讲颂疏是不讲了,讲《俱舍论》里边就有广辩。到底有色,没有色?我们在有些经里边,就是佛涅槃的时候,无色界里的天人,他的这个流泪,就像春天的毛毛雨一样,那就是说也有色法的。这些就是说,无色界到底有色没有色呢?辩论很多,有的说粗的色没有,细色是有的。但有部来说,他是没有色的。
这个无色界也有四个差别。“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这个“生”很费解,离开了第四静虑的生,立空无边,这个生是什么?有两个解释,这个你们写一下,一个是染污的法叫生,染污的法叫生(……似缺29:50)既不是想也不是非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当体立名”。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空无边处、识无边处,这个四个无色定都加个处。处有什么意思?处就是受生的处,这个我们是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受生处,一个是生长处,这个两个都可以用,意思一样的。这是两个处的意思,就是生长处,或者是这个受生的地方。因为什么?外道执到这个上边的这个无色定身体也没有了,以为就是解脱涅槃了。那么我们佛就指出这还是受生的地方,或者是生长的地方,幷不是解脱的地方,指明这是还没有解脱,所以说处。这是都是有一定的涵义的。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四个静虑,四个无色定都讲完了。
C3 定名三种
(27A)也是你不搞清楚呢,含糊。那么就是我们先说这个三摩地。三摩地是等持,这个就是我们有心所法,都有的,早就见过面的。止,这是我们就是心所法之一,三摩地心所法,这个心所法通定通散,散心也有,定心也有,入了定之后,这个三摩地的心可以延续下去,等流下去,不散失。假使我们在没有入定之前,专心于一个事情,这一刹那,也叫做三摩地,所以说定心、散心都有它。
通三性,我们说真正的定是善性的,这个三摩地,祗要心专一的时候,都叫三摩地,善的、恶的、无记的都会有。
它是有心无心?有心。前面讲无表色的时候,有有心无心的问题。有的定无心定,就是说无想定、这个灭尽定,是无心的。这个三摩地决定是有心的,不通无心的。所以说三摩地是定心之中也有它,散心的时候,心专一的时候也有三摩地,所以说叫通定通散。也通三性,善、恶、无记都有,祗是有心,没有、不通无心的。
什么叫三摩地等持呢?平等持心,于一个境转,平等地持心,没有沉,没有掉,平等持心,于一个境,一个境界里转,就是一个境界里生起来,不东缘西缘的,这个叫三摩地。我再说一遍,“平等持心,于一境转”,这是心一境性。
那么第二个“三摩钵底”呢,它叫等至。等至什么意思?它是已离开了沉掉,是平等了,而到,到什么?到达定,到这个定里边去,叫等至。至就是到了,到这个定,这个定。那么这个通有心无心了,就是等至里边,有这个什么?有无想等至,灭尽定,这个都是等至。那么这个等至来说,祗有定心有,散心是没有的,就是定的。那么假使有心的等至,离开沉掉,平等到那个定。假使要无心的等至,它的四大种平等到那个定,都可以通,有心无心都可以平等,一个是离开沉掉的心的平等,一个四大里边平等,没有一个偏正的,没有,入了定之后,四大是很平的,这是很调伏的,四个平等,这叫等至。平等地到这个定,等至。
那么第三个,“三摩呬多”,就是那个等引了。它能够平等地引到那个定里边去,这个也是不通散心的,祗是有心定。这个无想定,这个灭尽定这样祗能等至,不能叫等引。那么这三个的名相我们知道一下,对我们以后看经书有好处。
C4 明八等至
D1 总明
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净谓世间善,此即所味着,无漏谓出世
那么这里讲的等至,就是前面的三摩地,有一点差别了,专门是定中的事情了。初静虑,一共有八个等至,因为这是经上有这个名字,我们当然论是把经上的名相都要解释一下。
经上的八等至,什么叫八等至呢?我们把名字写出来,就是四静虑、四无色。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