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66

  ..續本文上一頁,馬上受報。“從無诤定出”,無诤定我們將來要講,他是一個阿羅漢修這個定,可以使其他的一切衆生對自己不起煩惱。無诤就是沒有煩惱,他這個定,就是從悲心出發,因爲對阿羅漢起了煩惱,要下地獄去的,受惡道去受報的。那他這樣子,他入這個定之後,使衆生對他的一切煩惱心都息下去,不會起貪瞋煩惱。這個是無诤定,從這個定出來的人功德也極大。“從慈定出”,就是從四無量心的慈心觀出來,四無量心出來那個功德也極大。“從見道出”,才從見道出定的人。見道是把一切八十八使的見所斷的煩惱斷完的,從這個定裏邊出來的人功德極大,你供養他或者誹謗他,當下受報。還有“從修道出”,修道就是說斷這個修惑,把修所斷的煩惱全部斷完得阿羅漢果的,一個是見道煩惱斷完,一個是修道煩惱斷完,這樣子的人功德極大,他從這個定出來的時候,你供養他也好,誹謗他也好,當下感果。

  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害佛,他開始是沒有害到。後來他最後,他提婆達多害病了,他自己還不甘心,要把佛害死。他就是他的手指甲留得很長,他請人去請佛來,他說他要死了,請佛來慈悲,來看他一下。佛當然慈悲,你很可憐,他就看你。他卻是心不懷好心,他是指甲裏邊沾了很多的毒藥,就是那個什麼呢?慧毒門一樣的,跟《王子複仇記》那個一樣的,這個毒,祗要皮一破好了,馬上全身要充滿的,要死掉的。他呢,佛來的時候,他就想怎麼呢?就佛一來麼,恰好把佛抓住,抓的時候就皮把抓破,抓破讓毒進去。他要死了,把佛一起死,也是害這個心。這個心起來之後,他就是佛來了,佛果然來,佛也不怕他,佛也知道他這個心,但是佛知道你不會,佛是害不到的。佛是害不了的,這個話我們說,佛一切果報都搞完了,都償完了,不會還受害的。那麼他提婆達多看到佛來了,就裝得那樣子,抱起來,還沒有撲到佛身上,地下火來了,下地獄去了,馬上受報了。

  就是說對這個福田裏邊,不好起不好的心。但是反過來,如果福田裏邊起極大的好心,那個果報也很快,馬上就來。這是說這種業是決定要受的,而且是當下就受的,就六種。在以佛爲上首的僧團,從滅盡定出來的人,從無诤定出來的人,從四無量心慈無量心觀出定的人,從見道出定的人,從修道出定的人,這些人“若行損益,其業即受”。假使你對他們做好事或者做壞事,這個業當下要受的。

  那麼我們這個掌握好這個之後,就是改變命運就有辦法了。你現世要改變命運的話,你這些地方多做好事好了,現世就改變。那麼你要怕受定業的壞的報呢,這些事就不要做好了。所以說我們這個佛的教衆生方法避免苦呢,就是教你方法。他告訴你哪些業不能做的,哪些業做了要感什麼報的,都告訴你了,那你聽佛的話,這個好的就盡量做,壞的盡量不要做,自然不會受苦,得安樂。這是佛的教義,真正的教義就在這裏,不是迷信了。我說我拜拜佛,供養一點東西,就保佑我了,就不會受苦了,那跟求神的一樣了,這個是迷信。信了佛要依佛教而行,這才是真正佛教的度脫衆生的涵義,在這裏。我們衆生有苦,要求佛的法來救我們。我們《俱舍》裏邊,佛以“正教手”拔除我們的生死泥,我們的生死泥——業、煩惱、感的果——就是生死泥。這個生死泥,佛的手來救我們嗎?要正教來救我們。這個手呢比喻,就是正教。依佛的教才能出這個生死泥。你單是靠佛救度我,你把手伸出來,我把你拉住,把你救出來。這個沒有辦法的。生死泥是不是有的呢?沒有自性的。等于做夢一樣的,你夢了一個惡夢在地獄裏受苦,你說佛手伸過來把你從惡夢拉出來,根本地獄都沒有,怎麼把你拉出來呢?再說你這個人,補特伽羅也是空的,怎麼拉呢?所以這樣子的幼稚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真正的想法就是依佛的教去修,等到證了空性之後,地獄本空,衆生也是空,哪個在受苦,受什麼苦?都是叁輪體空。那就根本就苦就沒有了,這就是出苦了。還有什麼辦法出苦呢?所以說佛教一定要照佛這個辦法做才行。

  所以我們信了佛教之後,就不要再像一般的這些迷信思想去搞那些,求了拜,拜了求,一天到晚爲自己的利益到處拜到處求,結果真正佛教的利益沒有得到,皈依體都喪失了,而自己脫苦的辦法一點也沒有。你真正信了佛之後,就要深入佛的經藏,如何脫苦的辦法去學到,學到之後照這個辦法實行,沒有不脫苦的。小的,叁惡道苦決定脫得掉。你受個叁皈五戒,十惡業道不要犯,你下一輩子我給你保證絕對生天,上品的,可以生天,欲界天,下品的,人間,不會到惡道去的。但是你不聽佛的話,也信佛,但是壞事照樣做。我們以前就看到一個諷刺話,一個老太太拿了個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後,回過來,念到一半“丫頭,給我的童子雞煮得嫩一點,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叫殺一個童子雞給我來吃,你這個念阿彌陀佛你說你有什麼用處呢?一面在念阿彌陀佛,一面心裏跟佛的完全背道而馳。佛叫你不要殺,我要殺,不但殺,要殺童子雞,要吃什麼吃什麼,要吃鮮的、要吃活的。這個東西,你這個佛教裏邊要得好處,你怎幺好說怎麼來呢?沒有聽佛的話。所以說我們不是迷信的,不要說佛是感情用事的,我天天念你麼你就保佑我。佛又不是講交情的,不是我要你送點東西麼,我給你照顧你,不是那回事。這個理一定要搞清楚,很多老太太還不清楚的。

  我們又想起一個,以前有個官太太,經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那個做官的人不信佛的,他很討厭,他想辦法叫她不要念。有天他想了一個辦法。他的夫人叫什麼名字我忘記掉了,高枧有個女人叫“花朵”,我們暫且用這個名字,“花朵……”,盡叫“花朵”,“幹啥?”“花朵……”,還是叫花朵,這個夫人搞了時間久了,就氣起來了,她說“你喊,盡喊幹啥啦?”他說“你念觀世菩薩,盡量,觀音菩薩不要發脾氣啊?”他這一來把那個女人騙倒了,她就不念了。這個你就搞錯了,菩薩還是凡夫?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你念菩薩的名,你是把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放在心裏邊,要學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加持你。你一個凡夫,一個花朵,一個女人她有什麼加持力?她是煩惱都沒有斷的,叫她,當然要發脾氣了。但是佛菩薩跟你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千萬不要上當,像這一類的破除迷信之類的東西,真正懂佛教的人士是安不上的,那是兩碼事。好了,休息一下,大家提問題。

  

  密法裏就有一些法,無上密部的有些法,忏悔法也有,往生法也有。我們說,就是我們在康定一個師父,他修往生法,但是要信心好,對他有信心的,死掉之後,他念經,念經念到一個地方,啪,一聲,這個屍體馬上鼻子出血,往生了,死掉的人鼻子會血噴出來的。這個很多人現實看到的,送他往生的。還有些其他的,還是在密法裏邊,還是一個屍體,已經死掉了,臨終沒有念,死掉了。也去給他念,經念到後來,他的頭頂裂開了,頭骨會裂開的,沖出去了,這是有現證的。當然頭本來是有圓整一個頭蓋骨,念到後來,他一沖出去之後骨頭裂開了。

  這些法呢,當然法是有了,但是修法的人還是要有功德,沒有功德你修這個法,念了一道,作用也不大。我們記得溫州有個人放焰口,他自己大概行持不好,行持不好呢,放了一半給鬼拉下來,倒在地下死掉了。因爲他沒有那個能力超度,鬼不高興了,就把他打下來。還有一個,就是他也行持不太好,他每一次放焰口,每天晚上就夢到鬼跟他打架。他不上臺放焰口就沒有事,一上臺放焰口,總是夢到鬼和他打架,因爲鬼,就是說他家裏的親屬,給他那麼多錢,叫他超度的,他沒有得到,他不服氣,跟他吵架。那就是向他要功德了。一方面是法要殊勝,一方面修法的人要有殊勝的功德。那麼就是說難也難在這裏,所以對一般的機,定業不可轉就完了,假使對有特殊的情況呢,定業可轉,但是你要殊勝的法,要殊勝的人給你修,這樣就可以了。

  總結

  業品呢,我們開頭就是把什麼叫業,那麼業的體是什麼。業的體,講的方式有叁種,一是二業,二是叁業,五業,分叁個講。那麼每一種業,有部跟經部的差異又講了,這是業的體。第二呢,我們說業,造業當然是善業、惡業,那麼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這個我們詳細地分析一下。善有四種,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惡也有四種,勝義不善、自性不善、相應不善、等起不善。那麼講過叁性,當然還有無記,無記是祗有兩種,勝義無記跟自性無記兩個,這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善、惡。

  我們講業是善、惡。我們經常說,一般人都說,什麼宗教也好,什麼教義也好,都是“勸人爲善”, 那麼這個“勸人爲善”這句話是沒有錯,但是善,什麼叫善,什麼叫不善?這個標准就是千差萬別。那麼我們這裏就把佛教的所謂善、不善拿出來了,那麼我們的標准如此,其他的宗教也好、哲學也好,他們的善如果符合我們的善的,我們也承認是善,如果他們的善跟我們的善不符合的,那我們說這個不是善,甚至于是不善,這個都可能性。那麼佛教的善呢,我們說最大的善就是涅槃了,勝義善是涅槃。佛教的不善呢,最大的勝義不善就是生死。這個一切宗教、一切哲學都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所以說佛教跟其他的哲學、宗教是不能劃等號的,所以有的人說都是一樣的,這個話不正確。

  下邊就是說這個業裏邊有表業,有無表業。表業就是身口兩個,能表現于我們的五官的。無表業,強烈的表業它留下的痕迹,它是不能夠表現于我們身口五官的,但是力量很大。所以說,我們在講業的時候一定把無表業一起講進去。

  這個裏邊,表業好懂。無表業就是詳細地分析了一下,有叁種,一種是律儀的,善的無表;一種是不律儀的,不善的無表;一種是既不是律儀又不是不律儀的無表,裏邊也有分善惡…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