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了,大徹大悟。所以說我們經常聽有人說這個人開悟了,到底真開悟假開悟,就是看你無漏的慧有沒有。這個無漏慧跟我們一般的有漏的慧不一樣,絕對不一樣的。那麼這就是諸慧。就是我們要生起這個無漏的慧,前面有這些方便,方便就是一些方法,一些方式方法,能夠生起無漏慧的,那就是要利用生得慧,我們生來有的慧,慢慢聽教成聞慧,聞慧去思惟之後成思慧,思慧之後,再得定,叫修慧,修慧再進一層,無漏慧,那是淨慧就來了。所以這個是淨慧的方便,但是本身,生得慧也好,聞慧也好,修慧也好,都是有漏的,所以這個不能叫勝義對法,祗能說是世俗對法,是有漏的。
D2 資糧對法——諸論
那麼這個生得慧怎樣子開始生聞慧呢?那就是聞經教。聞的什麼東西?諸論,“及能得此諸慧、(諸)論”。諸論是哪些?下邊一個表,就是《發智》 、《六足》。我們以前講過的,《發智》 、《六足》沒有表,就沒有仔細講,今天有表了,我們就仔細講一下。 《發智論》在下邊,等一下說。 《六足論》,這個六部論,好象是足一樣的,《發智論》好象是身體,一個身體有六個足,那麼這是完整的。《發智論》是講得是比較圓滿的,等于身體,《六足論》呢,它的發揮各有側重,並不是整個都講的,所以叫六個足。
那麼第一部論是《集異門足論》,也叫《集異門論》,它是二十卷,有一萬二千頌,是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造的。這部書是很好的,舍利弗尊者親自造的,玄奘法師翻過來的,這是我們有這部書,大藏經有。
第二部呢,《法蘊足論》,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部書,一共十二卷,有六千頌,是佛在世的時候目犍連尊者造的。目犍連尊者,大家都知道,七月十五,我們說目連救母,他的母親是在餓鬼道,他救她,就是這個目連尊者。他是在佛在世的時候,神通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是兩個大弟子。這部書玄奘法師也翻了,大藏經有。
第叁部,《施設足論》,一萬八千頌,是佛在世的時候迦多衍那,這是論義第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玄奘法師請來的,就是從印度取回來了,但是沒有翻,這部論我們大藏經沒有,沒有翻過來。
第四部,《識身足論》,一共十六卷,七千個頌,是佛滅度以後一百年的時候,提婆設摩造的,這個玄奘法師請回來了,也翻了。
最後《品類足論》跟《界身足論》,這兩部書是佛滅度以後叁百多年,世友尊者造的,玄奘法師也翻了。
這六足論玄奘法師翻了五部,漢地的大藏經五部都有,而南傳、藏傳(注:一般說法有南傳、北傳,北傳包括漢傳及藏傳)的都沒有,所以說這些文獻很可貴。還有《發智論》六十卷,是佛滅度以後叁百多年的時候,迦多演尼子造的,玄奘法師也翻了。那麼這六部,《發智》 、《六足》,是論藏裏邊的最典型的、最圓滿的。
那麼這些論呢,也是産生這個無漏慧的一些資糧。就是靠了這些慧,我們用生得慧去研究它,然後成了聞慧,然後成了思慧,然後得了修慧,最後成無漏慧。所以說這四個慧,這些論,都是能夠生起無漏慧的一種方便,或者一種資糧,所以也叫對法。本來不是對法,本來它是有漏的,不能叫對法的,但是因爲它能夠生起無漏慧的,所以也叫對法。這個對法就擺一個名字,叫世俗對法。或者說方便對法、資糧對法,就是它本身還不是無漏慧,不能叫勝義對法,但是勝義對法靠它生起來的,所以它也可以叫對法,祗不過叫世俗對法。那麼這個我們把什麼叫對法呢,它的內涵又擴大了。
昨天我們講的,單是對法叫……,阿毗達磨叫對法,一個是淨慧,“對向涅槃”,“對觀四谛”,現在我們說這個對法的對,淨慧,它又分了好幾個,本身淨慧自己是自性對法,淨慧的隨行,它不是一個法出來的,它還有很多法同時生起的,那這些呢叫隨行對法。那麼要得到自性對法,它還要靠方便,要靠世俗對法,那裏邊要靠諸慧(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還要靠很多的論(《發智論》、《六足論》),這樣子才能夠生起淨慧。所以說對法具體地來說,就是有很多了,這裏講了四個。自性對法——本身淨慧。隨行對法——淨慧同時生起的。我們說要做一個事情,單個,光杆司令,打仗打不來的,淨慧是光杆司令,你叫它打仗去,一個司令官,跟敵人打,怎麼打得來呢?他能夠策劃,能夠想辦法,能夠安排他的部隊,怎麼怎麼打,但是他一個人叫他打,不行的。那麼隨行就是它的部隊,安排它,這個怎麼搞,那個沖哪裏,那個打哪裏,這樣子才能有辦法。所以淨慧呢,必定要有隨行。這個隨行、淨慧,兩個都是無漏的——勝義對法。那麼淨慧是怎麼樣子出來的呢?要靠那個四種慧,去研究、修習這些論,那麼這個諸慧諸論也是生起淨慧的一種方便,也叫對法,叫世俗對法。所以對法的內涵呢,有那麼多。那麼“淨慧隨行名對法”,這個一句話,我們講好了。那麼阿毗達磨就是對法,阿毗達磨呢簡單地交待到這裏。
B2 釋“俱舍”
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
那麼《俱舍論》呢,還有“俱舍”兩個字,我們要把“俱舍”也把它也解釋一下。那麼就看我們昨天的講義,第叁張。“俱舍”,什麼叫“俱舍”呢?“攝彼勝義依彼故”,下邊,“此立對法俱舍名”就是這兩個表。兩個表前面兩個頌,一個是“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爲什麼叫《阿毗達磨俱舍》呢?因爲這個書,我們現在這部《俱舍論》,這部書,能夠“攝彼勝義”,把它的殊勝的道理都包起來。什麼勝義呢?就是《發智》 、 《六足》的那些殊勝的道理,這個《俱舍論》都包得有,這個叫俱舍。還有一個,“依彼故”,這個法,這個《俱舍論》這部書,是依了《發智》 、《六足》的論造的,它的意思都是它們裏邊意思把它歸納下來的,這也叫俱舍。
那麼這個俱舍是到底什麼呢?我們看這個表。“俱舍名藏”,那天不是有人問了,俱舍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藏”,藏呢,就是什麼呢?印度原來的藏呢,就是一個盒子,或者個籃子,它能藏東西的,叫藏。那麼這個《俱舍》是一部書,它能藏什麼?能把《發智》、 《六足》的內容藏在裏邊,就是“攝彼勝義故”,就是第一個意思。它這部《俱舍論》,等于是個箱子,它把《發智》 、 《六足》都藏在這個箱子裏邊,那麼這個就是俱舍的意思,這是藏的意思,第一個,藏的意思。這個藏的意思——包含,就是這個俱舍,包含的有《發智》、 《六足》的意思,包含叫藏,這個藏就是包含的意思。那麼叫《阿毗達磨俱舍論》,什麼意思呢?阿毗達磨就是《發智》、 《六足》那些,還有淨慧等等,這個俱舍能夠包含這些東西的,所以俱舍叫《阿毗達磨俱舍》。另外一個藏的意思,“依彼故”,這部《俱舍論》是依了《發智》 、 《六足》造的,那麼它所依靠的是《發智》 、 《六足》,這個《發智》 、 《六足》是所依,《俱舍》是能依,《俱舍》叫《阿毗達磨俱舍》呢,就是《發智》 、 《六足》,那麼這個它自己怎麼叫《阿毗達磨俱舍》呢?那個就牽涉到六離合釋。
六離合釋是研究法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印度的語法,我們下一節課研究,我們講大要的時候,就不講那麼細了。那麼現在我們簡單地說一下。一個依主釋,有財釋,就是在這個第二個表裏邊,第一個依主釋,第二個有財釋。依主釋。這個還得要講一下。什麼叫六離合釋呢?我們說就是在印度,講語法的時候,凡是有一個名相,一個名詞,或者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兩個概念合成的,假使我們說是茶杯,茶杯是兩個概念,一個茶杯,一個是茶,茶是茶,杯是杯,那麼怎麼叫茶杯呢?泡茶的杯,這個杯是專門泡茶的,那麼叫茶杯,所以說兩個概念,兩個概念合了一個名詞,合了一個名詞叫茶杯,那麼這個叫複合名詞,它這個名詞是兩個概念合成的。那麼這個複合名詞的解釋有好幾種,有六種解釋,叫六離合釋。那麼從中兩種呢,一種是依主釋,一種有財釋,我們今天要用的。依主釋,就是靠了這個主,主就是它從什麼安名的,假使茶杯,這個主就是茶,這個杯子主要是泡茶的,叫茶杯。香爐,這個爐,一個香,兩個東西,但是我們這個爐是點香用的,叫香爐,所以說主就是香。那麼現在我們是第一個解釋。
這個論,“攝彼對法”,對法就是阿毗達磨,就是那個《發智論》、 《六足論》,這本《俱舍論》呢,我們看這個,《俱舍論》的第二個表,第一行,“謂此俱舍,攝彼對法”。就是這部論,《俱舍論》,它包含的有《發智》 、 《六足》等等殊勝的話在裏邊,這個叫藏,它能包含了,叫藏。這是什麼藏?這是什麼箱子呢?藏就是箱子,這個箱子裏放的是《發智》 、 《六足》那些殊勝的話,那麼這個箱子就是《俱舍論》,這個箱子是什麼的箱子,放對法藏的箱子,對法是藏,專門放對法的,不是放其他的書的,那麼叫對法藏,這個叫《俱舍論》,這是第一個解釋,依主釋。主就是對法,依了對法起的名字,就是專門放對法的,不是放其他的雜書的,這個也不是放衣服的箱子,如果放衣服的箱子叫衣箱,那主就是衣了,我們現在是對法的箱子,藏就是箱子,對法藏。這個是依主釋,依對法的主來安名字的,對法藏。那麼第一個呢,是對法就是這個《發智》 、 《六足》,藏就是《俱舍論》,藏是一個箱子,這個箱子能把《發智》 、 《六足》的對法放在裏頭的,叫對法藏。那麼這個,我們現在第一個意思知道了,什麼叫《阿毗達磨俱舍論》呢?阿毗達磨就是《發智》 、 《六足》那些殊勝的法,那麼這個《俱舍》是個箱子,它能夠包含收藏那些《發智》 、 《六足》的,叫對法藏,對法的藏,就是專門放對法的那個箱子,叫對法藏,這是“阿毗達磨俱舍”的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發智》 、 《六足》是對法,這個論,我們這部論,世親菩…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