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了,大彻大悟。所以说我们经常听有人说这个人开悟了,到底真开悟假开悟,就是看你无漏的慧有没有。这个无漏慧跟我们一般的有漏的慧不一样,绝对不一样的。那么这就是诸慧。就是我们要生起这个无漏的慧,前面有这些方便,方便就是一些方法,一些方式方法,能够生起无漏慧的,那就是要利用生得慧,我们生来有的慧,慢慢听教成闻慧,闻慧去思惟之后成思慧,思慧之后,再得定,叫修慧,修慧再进一层,无漏慧,那是净慧就来了。所以这个是净慧的方便,但是本身,生得慧也好,闻慧也好,修慧也好,都是有漏的,所以这个不能叫胜义对法,祗能说是世俗对法,是有漏的。
D2 资粮对法——诸论
那么这个生得慧怎样子开始生闻慧呢?那就是闻经教。闻的什么东西?诸论,“及能得此诸慧、(诸)论”。诸论是哪些?下边一个表,就是《发智》 、《六足》。我们以前讲过的,《发智》 、《六足》没有表,就没有仔细讲,今天有表了,我们就仔细讲一下。 《发智论》在下边,等一下说。 《六足论》,这个六部论,好象是足一样的,《发智论》好象是身体,一个身体有六个足,那么这是完整的。《发智论》是讲得是比较圆满的,等于身体,《六足论》呢,它的发挥各有侧重,并不是整个都讲的,所以叫六个足。
那么第一部论是《集异门足论》,也叫《集异门论》,它是二十卷,有一万二千颂,是佛在世的时候舍利弗造的。这部书是很好的,舍利弗尊者亲自造的,玄奘法师翻过来的,这是我们有这部书,大藏经有。
第二部呢,《法蕴足论》,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部书,一共十二卷,有六千颂,是佛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造的。目犍连尊者,大家都知道,七月十五,我们说目连救母,他的母亲是在饿鬼道,他救她,就是这个目连尊者。他是在佛在世的时候,神通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是两个大弟子。这部书玄奘法师也翻了,大藏经有。
第三部,《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是佛在世的时候迦多衍那,这是论义第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玄奘法师请来的,就是从印度取回来了,但是没有翻,这部论我们大藏经没有,没有翻过来。
第四部,《识身足论》,一共十六卷,七千个颂,是佛灭度以后一百年的时候,提婆设摩造的,这个玄奘法师请回来了,也翻了。
最后《品类足论》跟《界身足论》,这两部书是佛灭度以后三百多年,世友尊者造的,玄奘法师也翻了。
这六足论玄奘法师翻了五部,汉地的大藏经五部都有,而南传、藏传(注:一般说法有南传、北传,北传包括汉传及藏传)的都没有,所以说这些文献很可贵。还有《发智论》六十卷,是佛灭度以后三百多年的时候,迦多演尼子造的,玄奘法师也翻了。那么这六部,《发智》 、《六足》,是论藏里边的最典型的、最圆满的。
那么这些论呢,也是产生这个无漏慧的一些资粮。就是靠了这些慧,我们用生得慧去研究它,然后成了闻慧,然后成了思慧,然后得了修慧,最后成无漏慧。所以说这四个慧,这些论,都是能够生起无漏慧的一种方便,或者一种资粮,所以也叫对法。本来不是对法,本来它是有漏的,不能叫对法的,但是因为它能够生起无漏慧的,所以也叫对法。这个对法就摆一个名字,叫世俗对法。或者说方便对法、资粮对法,就是它本身还不是无漏慧,不能叫胜义对法,但是胜义对法靠它生起来的,所以它也可以叫对法,祗不过叫世俗对法。那么这个我们把什么叫对法呢,它的内涵又扩大了。
昨天我们讲的,单是对法叫……,阿毗达磨叫对法,一个是净慧,“对向涅槃”,“对观四谛”,现在我们说这个对法的对,净慧,它又分了好几个,本身净慧自己是自性对法,净慧的随行,它不是一个法出来的,它还有很多法同时生起的,那这些呢叫随行对法。那么要得到自性对法,它还要靠方便,要靠世俗对法,那里边要靠诸慧(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还要靠很多的论(《发智论》、《六足论》),这样子才能够生起净慧。所以说对法具体地来说,就是有很多了,这里讲了四个。自性对法——本身净慧。随行对法——净慧同时生起的。我们说要做一个事情,单个,光杆司令,打仗打不来的,净慧是光杆司令,你叫它打仗去,一个司令官,跟敌人打,怎么打得来呢?他能够策划,能够想办法,能够安排他的部队,怎么怎么打,但是他一个人叫他打,不行的。那么随行就是它的部队,安排它,这个怎么搞,那个冲哪里,那个打哪里,这样子才能有办法。所以净慧呢,必定要有随行。这个随行、净慧,两个都是无漏的——胜义对法。那么净慧是怎么样子出来的呢?要靠那个四种慧,去研究、修习这些论,那么这个诸慧诸论也是生起净慧的一种方便,也叫对法,叫世俗对法。所以对法的内涵呢,有那么多。那么“净慧随行名对法”,这个一句话,我们讲好了。那么阿毗达磨就是对法,阿毗达磨呢简单地交待到这里。
B2 释“俱舍”
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
那么《俱舍论》呢,还有“俱舍”两个字,我们要把“俱舍”也把它也解释一下。那么就看我们昨天的讲义,第三张。“俱舍”,什么叫“俱舍”呢?“摄彼胜义依彼故”,下边,“此立对法俱舍名”就是这两个表。两个表前面两个颂,一个是“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为什么叫《阿毗达磨俱舍》呢?因为这个书,我们现在这部《俱舍论》,这部书,能够“摄彼胜义”,把它的殊胜的道理都包起来。什么胜义呢?就是《发智》 、 《六足》的那些殊胜的道理,这个《俱舍论》都包得有,这个叫俱舍。还有一个,“依彼故”,这个法,这个《俱舍论》这部书,是依了《发智》 、《六足》的论造的,它的意思都是它们里边意思把它归纳下来的,这也叫俱舍。
那么这个俱舍是到底什么呢?我们看这个表。“俱舍名藏”,那天不是有人问了,俱舍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藏”,藏呢,就是什么呢?印度原来的藏呢,就是一个盒子,或者个篮子,它能藏东西的,叫藏。那么这个《俱舍》是一部书,它能藏什么?能把《发智》、 《六足》的内容藏在里边,就是“摄彼胜义故”,就是第一个意思。它这部《俱舍论》,等于是个箱子,它把《发智》 、 《六足》都藏在这个箱子里边,那么这个就是俱舍的意思,这是藏的意思,第一个,藏的意思。这个藏的意思——包含,就是这个俱舍,包含的有《发智》、 《六足》的意思,包含叫藏,这个藏就是包含的意思。那么叫《阿毗达磨俱舍论》,什么意思呢?阿毗达磨就是《发智》、 《六足》那些,还有净慧等等,这个俱舍能够包含这些东西的,所以俱舍叫《阿毗达磨俱舍》。另外一个藏的意思,“依彼故”,这部《俱舍论》是依了《发智》 、 《六足》造的,那么它所依靠的是《发智》 、 《六足》,这个《发智》 、 《六足》是所依,《俱舍》是能依,《俱舍》叫《阿毗达磨俱舍》呢,就是《发智》 、 《六足》,那么这个它自己怎么叫《阿毗达磨俱舍》呢?那个就牵涉到六离合释。
六离合释是研究法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印度的语法,我们下一节课研究,我们讲大要的时候,就不讲那么细了。那么现在我们简单地说一下。一个依主释,有财释,就是在这个第二个表里边,第一个依主释,第二个有财释。依主释。这个还得要讲一下。什么叫六离合释呢?我们说就是在印度,讲语法的时候,凡是有一个名相,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两个概念合成的,假使我们说是茶杯,茶杯是两个概念,一个茶杯,一个是茶,茶是茶,杯是杯,那么怎么叫茶杯呢?泡茶的杯,这个杯是专门泡茶的,那么叫茶杯,所以说两个概念,两个概念合了一个名词,合了一个名词叫茶杯,那么这个叫复合名词,它这个名词是两个概念合成的。那么这个复合名词的解释有好几种,有六种解释,叫六离合释。那么从中两种呢,一种是依主释,一种有财释,我们今天要用的。依主释,就是靠了这个主,主就是它从什么安名的,假使茶杯,这个主就是茶,这个杯子主要是泡茶的,叫茶杯。香炉,这个炉,一个香,两个东西,但是我们这个炉是点香用的,叫香炉,所以说主就是香。那么现在我们是第一个解释。
这个论,“摄彼对法”,对法就是阿毗达磨,就是那个《发智论》、 《六足论》,这本《俱舍论》呢,我们看这个,《俱舍论》的第二个表,第一行,“谓此俱舍,摄彼对法”。就是这部论,《俱舍论》,它包含的有《发智》 、 《六足》等等殊胜的话在里边,这个叫藏,它能包含了,叫藏。这是什么藏?这是什么箱子呢?藏就是箱子,这个箱子里放的是《发智》 、 《六足》那些殊胜的话,那么这个箱子就是《俱舍论》,这个箱子是什么的箱子,放对法藏的箱子,对法是藏,专门放对法的,不是放其他的书的,那么叫对法藏,这个叫《俱舍论》,这是第一个解释,依主释。主就是对法,依了对法起的名字,就是专门放对法的,不是放其他的杂书的,这个也不是放衣服的箱子,如果放衣服的箱子叫衣箱,那主就是衣了,我们现在是对法的箱子,藏就是箱子,对法藏。这个是依主释,依对法的主来安名字的,对法藏。那么第一个呢,是对法就是这个《发智》 、 《六足》,藏就是《俱舍论》,藏是一个箱子,这个箱子能把《发智》 、 《六足》的对法放在里头的,叫对法藏。那么这个,我们现在第一个意思知道了,什么叫《阿毗达磨俱舍论》呢?阿毗达磨就是《发智》 、 《六足》那些殊胜的法,那么这个《俱舍》是个箱子,它能够包含收藏那些《发智》 、 《六足》的,叫对法藏,对法的藏,就是专门放对法的那个箱子,叫对法藏,这是“阿毗达磨俱舍”的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发智》 、 《六足》是对法,这个论,我们这部论,世亲菩…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