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的叫忍,我們以前講過的。那麼這個裏邊有八個忍、七個智,都屬于見道的。那麼到第十六刹那,修道了,就“道類智”是屬于修道了。
那麼這個見道,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怎麼來的呢?就是從開始,身心遠離開始,一直一直一步一步進去,到五停心觀到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然後進入暖、頂、忍,忍的時候,中品的,慢慢收、收、收,收到一行一刹那,上忍,上忍之後,通過世第一,一刹那,進入見道。那麼這個就把無漏道生起來了。無始以來的迷理的煩惱,從此斷完了,再也不生了,不會再生了。那就是千年暗室一燈照破,你無始以來的這個黑漆桶桶,這樣子一個燈一照,全部照亮。照亮之後,是不是沒有事了?事情還多,照亮了麼,房間裏的事情都要你去收拾了,該怎麼做,做事情了,那修道了。幷不是照亮之後,成功了,沒有事了,那不是那回事。我們經常說的禅宗,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那個更是如喪考妣,還有事情更要做,不是說明白就幹完了。我們說這個開悟之後,還要林間樹下,是長養聖胎,是做的事情很多。自己穩固之後,見聞的智行有了之後,就要隨順熾然利他之道,就要生起來了,度衆生去了。這個事情多得一直到叁大阿僧祗劫完了,再經過一百大劫,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修完了,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的事業才成功。那個事情是不得了的多,幷不是見了道之後,萬事皆休,沒事了,不是那回事。這是見道,就是真正的自利利他的開端,這是個開始第一步。
E2 明善根勝利
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
那麼很快,一下子見道了。見道以後,就是要講那個……,我們看那個表,四加行固然說是……,現在還要把四加行的善根的好處,這個暖、頂、忍、世第一,它們有什麼好處?“暖必至涅槃”,得了暖的人,不管你中間退也好,不退也好,下地獄也好,不下地獄也好,證涅槃是一定會證的,總有一天能證涅槃的。但是因爲他是會退的,中間可能做了惡事了,退墮,善根退掉了,地獄、餓鬼、畜生還是要兜很多的轉轉,說不定。但是,總有一天他會證涅槃的,“涅槃性”,他已經是有這個把握了,將來總一天會證的,時間沒有的,哪一天不有知道,但是總有一天會證涅槃的,“暖必至涅槃”。暖呢,不管你怎麼退,總有一天會到涅槃的,這是暖的好處。得了暖之後,祗是有一個保證了。“頂終不斷善 。到頂的時候,即使退,善根不會斷了,不會斷善根了,那麼這是頂的好處。“忍”呢,不墮惡趣。得了忍位的時候,叁惡道就不去了。我們最苦的,在世間輪回最苦的是叁惡道了,叁惡道的苦最厲害,證到忍位呢,雖然還沒有得無漏道,叁惡道是不會去了。
“世第一”,有什麼好處?“離生”。世第一決定要證入見道,就是“正性離生”了,就是見道的。離生,什麼叫離生呢?我們下面有注解,正性離生就是見道了,見道的名字,“謂世第一法,雖是異生”,世第一的時候還是凡夫,但是“無間”,中間沒有間隔,一刹那,馬上就會進入見道,無漏法生起。所以說世第一是在世間上是第一了,它跟無漏道,祗差一刹那的時間,就挨在邊上,世間上最好的,無漏是最超勝的,那麼它已經挨到無漏邊上了,再過去一刹那就是無漏法,所以世間裏邊是第一。
下邊是見道,“世第一無間”,世第一這一刹那過了,中間沒有間隔,“即緣欲界苦”,就是我們上頭看那個表,緣欲界的苦谛,“生無漏法忍”,苦法智忍。“忍次生法智”,這是無間道,忍以後生苦法智,解脫道。“次緣余界苦”,那是上二界的苦,“生類忍類智”,這是我們表上都看過的。那麼苦谛如此,“緣集滅道谛,各生四亦然”,集、滅、道谛都是生這個法忍、法智、類忍、類智,都生四個,集谛有四個,滅谛四個,道谛四個,跟苦谛四個一樣,“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這麼樣子十六個心裏邊,“名聖谛現觀”,這就是四谛的現觀,我們說現觀這個四谛,就是定中觀察真理。那麼其中,“前十五見道”,前十五個心屬于見道的。爲什麼呢?“見未曾見故”,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真理,這十五心裏邊全部見到了。第十六心,已經見過了,是重新再次,有決斷的,是屬于修道。從來沒有見過的,第一次見到,見道,那麼到十六心裏邊十五心的爲止,第十六心,見而重見,不是見道,是修道。
那麼什麼叫“聖谛現觀”呢?我們這裏也寫了注解,“謂在現前觀聖谛故”。就在這個定中,當下、直接地觀察這個四聖谛,契入,心、境契了一起,這兩個就不分能所了,這是證入這個真如的那個一般的行相就是不分能所了。我們現在一般的凡夫就是觀的時候,能觀的心,所觀的境,曆曆分明的。真正證了現觀之後,就是能所契入,合了一起了,合了一起分不開了,哪是能、哪是所,沒有了。
B2 約叁道辨人
C1 明叁道建立
D1 約現觀位明
E1 明聖種差別
F1 依見道十五心位
名隨信法行,由根鈍利別,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
斷次叁向二,離八地向叁
那麼見道位的十五心,建立聖種的差別。那麼是下邊一個頌了。在見道的時候,他是聖者了,那麼這安什麼名字呢?“頌曰:名隨信法行。”一種是隨信行,一種是隨法行,一直到“離八地向叁”,這是見道的位的聖者。這個表上有的,我們看那一個表,在大的那個,就是二十一頁,都是挨了下去的,我們看,在下邊那個表,上面那個表補充的。因爲恐怕有的人對證果不了解,先補充第一個表,然後第二個表,才是我們正要看的。那麼書上是哪裏呢?就是“具修惑斷一”,就這裏一個頌,“名隨信法行,由根鈍利別,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斷次叁向二,離八地向叁”,就是這個頌。你們看,你們哪一頁(342)。
先是在見道的時候,那些行者分兩種。一種是鈍根,隨信行,一種是利根,隨法行。什麼叫隨信行呢?隨信行是說這個人,一向,他無始以來成了一個習性,他總是相信人家的話,人家怎麼說他就怎麼聽。假使說人家勸他“你好好要做農民,這樣子自己可以生活”,他也不去考慮,該不該做農民,他說“好,你說得對,我就去種田去了。”人家說“你該做生意,錢好多賺一些”,“對,對,我做生意去了”,自己能不能做生意也不知道,虧了本就完蛋了,你看看自己有不有這個力量,他總是相信人家的話,他就你該做什麼,他就相信去做了。有的人“你該出家修行”,“好,我就出家修行”,那樣子,這是隨信行。他隨順那個有漏的信,進入無漏的信。當然了,你隨了人家外道去了就糟糕了。你隨那個善知識給你引入這個佛門,引入這個正道,那也可以了。隨信行,那就是說,這個人就是鈍根。隨法行,你說你該做農民,可以生活。考慮考慮,“我做農民,這個錢不多,我養的家裏人很多,父母都在,祖父母也在,曾祖父母也在,我去種地的話苦死了,他們養不活的,不種地,我去做其它的東西,或者做工,或者去做生意,錢多賺一點,養活。”這個他自己會動腦筋,不一定聽人家的話。那麼人家說你信佛,“信佛?我倒看一看,佛教怎麼回事?佛教好的,我就信,不好的,我還不一定信。”這樣子的人,先看了經書,看了道理通了。這個隨信行的人,特征,信心具足,信心好,隨法行的人智慧好。所以智慧大的人,隨法行,智慧少的人,隨信行。好不好?都好,都能夠進入佛道都好,不過一個鈍一點,一個利一點,就是這麼一回事。就是在這個見道的階段之中,鈍根的叫隨信行,利根的叫隨法行。
F2 依道類智時
至第十六心,隨叁向住果,名信解見至,亦由鈍利別
諸得果位中,未得勝果道,故未起勝道,名住果非向
G1 明斷修惑證果向
那麼下邊斷煩惱,我們就看表容易一些。你進入見道之後,是見道的八十八使是斷掉了,但是我們說欲界的煩惱九品,到底斷沒有?那不一定。
第一種“欲具”,欲界的煩惱,就是修所斷的煩惱,九品,一品也沒有斷,或者斷掉一品到五品。所以這樣子的人,在見道十五刹那的時候是“預流向”,屬于預流向。那麼到十六刹那解脫道的時候就是證了預流果了。那麼再“勝進道”,再往前進的時候,又叫個“一來向”了,向一來果的進軍去了,一來向。
那麼假使是欲界的煩惱,斷掉六品到八品的,那麼在見道十五刹那的時候叫“一來向”,到十六刹那的時候,當下就是“一來果”,他超越了,預流果就不經過,跳過去了,一見道之後,就是一來向,一來向到十六刹那之後,馬上就是一來果了,這是超越證了,前面我講過的。那麼如果到勝進道,就是“解脫道”過了之後,再往前進的時候,他是不還向了,向了不還果的進軍去了,這是第二種。
第叁種,欲界的煩惱九品斷完的,乃至上面的七個地,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個裏邊的欲界的煩惱都斷完的。那麼這樣子的人,在見道十五刹那的時候是“不還向”,叁果向,等到第十六刹那,馬上就證叁果,也是超越證,這是不經過初果、二果了,直接證叁果的。所以說我們說人有不有不按次第的?有的。你有那個本事,本來已經斷了煩惱的,你可以超越,一證就是證叁果,但是你以前沒有斷過煩惱,你說我也要證個叁果,那不行,那證不到。所以我們都要自己要認識自己,我們說人要有自知之明了,你自己看看你煩惱斷沒有。這也很簡單了,欲界的煩惱斷掉了,你看到女人,動也不動腦筋,什麼東西,念頭不起,什麼事情來了不會發脾氣的,這個樣子欲界煩惱斷掉了。你如果沒有斷的話,一會兒發脾氣的,一會兒又是動念頭的,那你說我要證叁果,妄想。那麼這就是說,在這些煩惱斷完了,在見道的時候,是不還向。那麼修道,到十六刹那,馬上證“不還果”。
到了不還果,十六刹…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