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邊很特出的學者,一個修行人,他就是保衛有部的教義。
後來就是看到西方的這個經部經常地來弘法,聽了經部裏邊,感到有一些地方確實很對,然後他要校辨,就是要校看,這個有部跟經部到底哪個好呢。西方的有部的書,他都看過了,但是東方的《大毗婆沙》,因爲不准流傳到外的,那不到迦濕彌羅國去是學不到的。他因爲要比較有部跟經部到底哪個好,西方有部他是比較過了,感到經部是有些地方很好,那麼東方有部的教理是還沒有看過,他就是,上一次我們講的,就改了名字,跑到東方去,迦濕彌羅國,去學了四年。這四年裏邊,他經常用經部的話來跟他們的迦濕彌羅國的有部的論師辯論,而且經常把他們辯倒。其中有一個阿羅漢,就是悟入,他就感到奇怪,這個人這麼厲害呢?他一入定一觀察,知道他是世親菩薩,他就告訴他,他說我們這個國家裏邊,固然阿羅漢證果證道的很多,知道你是世親之後,不會害你的,但是還有一些凡夫的僧人,他們是有煩惱心的,如果知道你是世親菩薩,故意來偷我們的東方的《大毗婆沙》的話,恐怕對你不利,還是早一點回去好。這樣子,世親菩薩就回去之後,他就講《大毗婆沙》,這個我們都講過的,一天講的,把它總結一個頌,四句話,那麼講了六百天,一共六百個頌,就是著名的《俱舍論》。這《俱舍論》出來之後,世親菩薩就把它放在大象上邊,到處敲鑼打鼓,就是給人家宣傳,哪個跟我辯論,辯得贏的,頭讓給他。那麼這樣子呢,到處宣傳,沒有個人把他辯倒的。世親菩薩這部論,《俱舍論》,大大地名振天下,成了一個聰明論。
那麼這個時候,世親菩薩的功德我們說一下。有一個外道,從一個龍王裏邊學了一部……,這個龍王是很聰明的,他有一部數論的書,這個外道知道龍王有這個書呢,就跑到他那裏去學。那麼他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取得龍王的歡喜,然後把這個論學到手了。學到手之後,這個外道就貢高我慢,這個書很厲害,他就很貢高我慢。當時,這個印度最盛的是佛教,就是勢力最大是佛教,他就是說我要把這部論,把當時的佛教辯輸了,那麼才顯得我這個是厲害。那就是我們說的,他跑到到處去辯論,後來跑到世親菩薩那個國家裏去,這時世親菩薩還有其他一些很厲害的論師,都到外國去弘法去了,祗有留下一個,他的師父佛陀蜜多羅,我們前面講過的,祗有他在。那麼國王很著急了,他說他來辯論了,如果我們不去應戰的話,就表示我佛教沒有人材,如果去應戰的話,萬一輸掉了,更糟糕,那要砍頭的,甚至要把佛教的廟都要毀掉的。那麼這個樣子呢,猶豫不決。那麼佛陀蜜多羅他是世親菩薩的師父,他說實在沒有人了,我們佛教不能丟醜,那是我去辯論,那麼他就去了。他因爲年紀大了,八十多歲了,那麼這個時候一辯論呢,外道是年輕了,又學了那部論,很厲害,他幾下子呢,把這個佛陀蜜多羅搞輸了。因爲他說的話,他記不住,而佛陀蜜多羅說的話,他都記住,那麼這樣子辯論的話,當然他吃虧了,他年紀大了,他說的話很快,他又記不清楚,那麼這樣子呢,輸了。輸了之後,這個外道也是講封建思想的,因爲這個佛陀蜜多羅是婆羅門種,他也是婆羅門種,本來要砍頭的,他說算了,你是婆羅門,我就不要砍你頭,但是你要當了大衆面前,把你鞭笞叁百下,就在大衆面前把他鞭了叁百下,背上鞭了叁百下。這個奇恥大辱,佛教的奇恥大辱。那麼這個外道徜徉而去。那麼世親菩薩在外地聽到這個消息,趕快趕回來,他去跟那個外道……,這個外道已經死掉了,但是他造了一部論,還在。那麼世親菩薩就造一部論,造一部論叫什麼呢?《七十真實論》。這個外道的叫《僧佉論》,就是《數論》 。外道在龍王那邊學了這部論呢,很厲害,天下無敵,到處是把那些辯論都勝利,後來把世親菩薩的師父也辯輸了。最後世親菩薩就造了這一部論,《七十真實論》,把那個外道的《僧佉論》駁得體無完膚,這樣子呢,就算爲佛教出了一口氣。這是世親菩薩的功德之一。
另外,世親菩薩造了《俱舍論》之後,不是到處去找人辯論了?都沒有一個辯倒他的。那麼這個《俱舍論》非常出名,當時是成了一個聰明論。這個時候,國王的太子,他接位了,他有一個妹夫,這個太子,就是新的國王的妹夫是一個婆羅門外道,他這個人是懂聲明論的,聲明就是文學,他是精通聲明的,就是精通文學的,有一部論,就是《毗伽羅論》,這是文學的最高的一部論,很高妙,很深奧的,他是通達,全部通達。他就是對世親菩薩的《俱舍論》不滿意,因爲他是外道,他沒有學過佛教,他從教理上要駁《俱舍》呢,他駁不倒,因爲《俱舍》是到處辯論,沒有人把它駁倒的,他當然駁不倒。他就想一個辦法,從文學的角度來把《俱舍》駁倒。他就用他學的那個精通的《毗伽羅論》來破《俱舍》的那些文學方面的地方,破它,就是說你《俱舍論》,你道理再講得好,你文學哪裏不行,哪裏不行,哪裏破了,哪裏是不合邏輯的,哪裏是違背語法的,講了很多,就是也是貶低《俱舍論》。但是世親菩薩他卻是不但是內明精通,聲明也是精通的。世親菩薩也造了一部論,來破他這部論,也是把他破得體無完膚。這就是說世親菩薩不但是《俱舍論》這部書是佛教的道理講得最高超,即使當時的文學,也是第一等。這個外道,精通文學的外道,想從文學的角度來破壞他呢,結果也破不了,反而被世親菩薩所破。那麼這是一個,世親菩薩功德之一。
那麼這個外道他很氣憤了,他輸掉之後,他非常氣憤,他就還是想報仇,他就派人到迦濕彌羅國去,就是悟入羅漢(叫世親菩薩趕快回去的那個羅漢)的一個大弟子,叫衆賢論師,我們以前也講過的,那麼這裏講世親菩薩的曆史呢,也把他提一提。就是悟入羅漢呢,當然是阿羅漢,無所謂的,世親菩薩祗要弘揚佛法,管你破不破《大毗婆沙》,心裏是沒有什麼想法的。但是他的弟子,大弟子叫衆賢論師,這個人卻是沒有證聖者,他就是本來是不服氣的,現在這個外道他聲明輸掉了,他就派人跟衆賢論師聯系,他說這個《俱舍》,這個世親菩薩的《俱舍》呢,一定駁倒它,如果你駁倒他,他怎麼謝他。那麼這個衆賢論師本來自己也不滿意世親菩薩跑到他們東方的迦濕彌羅國偷偷地學了《大毗婆沙》,又去做了《俱舍論》來破《毗婆沙》,本來是不服氣,結果國王的妹夫這麼一說呢,他就是花了十二年的功夫,花了十二年功夫呢,造了一部論,叫《俱舍雹論》,就是冰雹,要把《俱舍》打碎的。造了一部論呢,就拿了這部論,帶了個弟子,去找世親菩薩辯論去了。世親菩薩那個時候年紀大了,他就說了,“我造論的時候,造《俱舍論》又沒有找你辯論,你現在造這部論,也不需要我跟你當面辯論,至于說《俱舍論》有不有錯,有智慧的人一看就知道,用不著我來辯。”就是說《俱舍論》是你打不垮的,你再怎麼辯,也辯不倒的,我不需要跟你辯。那麼這個衆賢論師呢,跑了幾個地方,世親菩薩都避開他,不跟他辯論。最後衆賢論師他也是福報完了,害重病要死掉了,結果他感到這一部論花了十二年功夫,這個總是有點舍不得,他叫他的弟子這部論拿給世親菩薩去看去。他叫他弟子,他說:“這部書拿給世親菩薩去看,看到要得的,如果有價值的,把它保留,沒有價值的,燒掉它也可以。”反正他也感到他要死掉了,也不想爭這個名了,就算了。
他弟子跑到世親菩薩那裏去,就給世親菩薩看這個論,世親菩薩看了一看,他看你這個書,雖然你講的道理駁不倒《俱舍》,但是《俱舍》有些地方呢,他爲了駁它,講了很多的道理,反而幫助《俱舍》解釋一些問題,《俱舍》沒有解釋的,它反而解釋了,幫助解釋一些,那麼幹脆就改個名字,叫《順正理論》,《俱舍》的真理,你跟它還是順它的,並不是雹論,並破不了,但是有些地方,還是幫助《俱舍》解釋一些問題,改個名字,《順正理論》。這樣子呢,這部論到現在還有,大藏經,玄奘法師也翻了。我們學《俱舍》的,經常兩部論對照看,《俱舍》看了之後,就是說到底《俱舍論》對不對?這部論辯的,一看,它駁不了。這樣子兩部,反對的,對立的觀點的兩部書一看呢,把《俱舍論》可以看得、學得更好一點。那就是說 《俱舍論》,經過文學的辯論,也經過佛教內部的辯論,都駁不倒,所以《俱舍論》——聰明論,聲譽越來越高,世親菩薩的名稱也越來越高。
那麼到了晚年的世親菩薩呢,他的思想有所轉變,本來他是有部的,學了經部之後,他就把有部的學說改變了一下,采取了一些經部的學說,而經部跟唯識卻是非常相近的,我們學印度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很多經部的教理跟唯識是相同的,它屬于唯識的前階段。所以說,世親菩薩,本來接受了經部的思想了,後來無著菩薩他年紀大了,他就把世親菩薩喊回來,他說他有病,請世親菩薩來看看他。世親菩薩跑到來之後,就問他的哥哥了,他說:“你什麼病?”他說:“我病是有,不是身病,是心病。”什麼心病呢?他說“我看見你這個人,我們弘揚大乘的唯識,你盡在弘揚那些根本部的東西,而且造了很多論,反對大乘,你說你這個罪很重了,我很擔心,這個就是心病。”世親菩薩呢……,他又講了一部論,講給世親菩薩聽,世親菩薩一聽,這個論非常好,五體投地,就也進入這個唯識宗的裏邊了。那麼他進了唯識宗之後,他又造了五百部論來弘揚唯識宗。這個五百部論很有名,現在我們大藏經還有的,就是《二十唯識論》,這是他第一部著的,進入唯識教之後,第一部著的《二十唯識論》,後來又《辯中邊論》等等,《大乘莊嚴經論》,一共五百部,當然我們翻過來沒有那麼多,最後的是《叁十唯識頌》。這個《叁十唯識頌》,這個頌寫好了,還沒有注注解,他就圓寂了。所以說《二十唯識頌》,他第一部的唯識宗的著作,他是親自作了注解的,《叁十唯識頌》…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