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P88

  ..续本文上一页颂曰:诸如理所起,三业并能发,如次为书印,算文数自体”,如理所起的三个业——身口意三业,并且能发动它的心,这个就是它们的体。

  

  

  

  释曰:诸如理所起者,正起书等之加行也。三业者,谓身语意业。并能发者,谓受等四蕴,能发前三业也。如次者,谓前三业等,如次为彼书印等体。为书印者,谓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谓手书,印谓克印,并是身业。身业是色,及能发彼受等四蕴,故通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算文数自体者,算谓语算,文谓语字。故算及文,用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数谓意思。思能计数,一十等数,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

  

  “释曰:诸如理所起者,正起书等之加行也”,你要去“书”,起“书”的加行,要去“印”,刻印图章,就起刻图章的加行,这个“如理所起”。

  

  “三业”,身语意三业。“并能发”,“受等四业,能发前三业也”,发起的心相应的受想行识等等心所法,这是能发前面身口意三业的一个动力。那么能发的动力,加上三业,这就是它们的体。“如次”,挨了次第。“前三业等,如次为彼书印等体”,那就是说三业,身口意三业,是书印的体。

  

  “为书印者,谓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印”,写字、刻图章是身业,那么能发动它的五蕴,它的心王、心所那些是它的体。什么叫“书”?“手书”,我们的毛笔字什么的,钢笔字也在里边。“印谓刻印”,就是刻图章。“并是身业”,这都是身业。身业是色,色蕴,形色。能发的,彼等受想四蕴,一共是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体就是它。

  

  “算文数自体”,“算文数自体”是什么呢?“算谓语算”,我们说口算,就是口诀,九九八十一,七八五十六,这是用口来算的;“文谓语字”,做文章,吟诗。那么“算及文”,用口业的,前面是身业,这是用口业。口业也是色,能发的也是受等四蕴,也是五蕴为体。

  

  “数谓意思”,心里的思心所,心里打算盘,心里的计算,前面的“算”是口算,这个“数”是心数。“思能计数,一十等数”,一、十、一百、一亿等等的数,在心里算的,这是意业。“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那么这个四个蕴,不是五蕴,因为没有身语二业。这个很简单,我们念过去了。

  

  下边一科比较重要的。

  

  

  

   乙十 明诸法异名

  

  从此第十,明诸法异名。论云:今应略辨诸法异名。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从此第十,明诸法异名”,一些法还有其它的名字,经里边讲过的,我们也要把它知道一下。“论云:今应略辨诸法异名”,一些法还有其它名字,经里出现的,我们要知道,然后碰上这些名字,就知道它是指的什么。

  

  “颂曰:善无漏名妙”,我们经常说很妙,“妙德身”、“功德身”,开始时大家不知道,怎么一会儿“功德身”,一会儿“妙德身”,到底什么回事?不一样!无漏的善叫“妙”,这个就是包含无漏的意思在里边。“染有罪覆劣”,有染污的法叫“有罪”,又叫“覆”,又叫“劣”。有为的善,“应习”,无为的善不是“应习”。什么叫“无上”?“解脱名无上”,解脱涅槃是最高的。

  

  

  

  释曰: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染谓染法,此名有罪,所诃厌故;亦名有覆,覆圣道故;亦名为劣,极鄙下故。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可修习令增长故。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解脱者,谓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无上。

  

  “释曰: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无漏的善,这个称“妙”。“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最微妙的、最好的东西,无漏的善。所以有漏的善,不能称“妙”。我们不要说这个世间上这个妙得很,你什么妙得很?有漏的东西,根本就不“妙”,无漏的善法才“妙”。所以说在法相里边就不能乱称,这个“妙”,不要乱用的。你用上去了之后,决定是无漏善才能称“妙”。那么这个无漏善是什么呢?有为的是道谛,无为的就是灭谛,不管你有为也好、无为也好,都是善的,都是无漏的,这才是叫“妙”。“智者称扬故”,叫“妙”。

  

  “染”,染污法,叫“有罪”。“所诃厌故”,有智慧的人,就是佛法里边的圣者所诃厌的,呵斥厌恶的。染污法叫什么?就是不善法,跟那些有覆无记。染污法,第一是叫“有罪”,它是所诃厌的;也叫“有覆”,覆盖圣道的;也叫“劣”,下劣的,“极鄙下故”,卑鄙的,可以舍弃的。

  

  “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习”,这个话指什么?善的有为法,有为法修的时候增长的叫“应习”。那么无为法修不可增长的,不叫“应习”。修习、修习,修习就是有为法。无为法,你怎么习呢?习不起来的,它不会增长的。

  

  “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那么无为法不叫应习?他明明标出是善的有为法,那么无为的善为什么不叫“应习”呢?

  

  “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无为法没有数量、没有大小、没有变化,你叫它修习增长,不可能的!它本来如此,不会动的。

  

  “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修习修习,为了得果;你无为法没有果的,无为无因果。前面讲过的,无为非因果不对,无为无因果是对的,不晓得你们忘掉没有,我们考过的,记不记得?无为没有果的,不叫“应习”,习的目的是得果。

  

  两个原因:一个无为法不能增长的,不叫“应习”;无为法没有果的,不叫“应习”。

  

  “解脱是涅槃,是善的,是常的,超一切法”,这个我们见过好多面,最高无上的法,就是解脱,择灭涅槃,所以叫“无上”。

  

  

  

  这样子,我们把这六卷讲完,《业品》也就讲完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下士道,观无常、畏恶趣、皈依三宝、明业果,重点在明业果上,无常、恶趣都包在业果,包得进去的,那么皈依三宝,也是善的业果,这就是下士道的核心。那么讲得那么广的,恐怕其它的论也不多见的。所以这一次我们把《业品》讲完,那么对业果的事情,基本上是明白了。

  

  那么我们说,学过《俱舍》的人,你现在跟居士去打交道,居士要问的话,基本上是业果的事情:什么事情怎么办?什么事情到底怎么样?都是业果的事情。你现在,应当说学了这些有把握了,一般的问题都能解决了。你自己假使把它搞透、搞懂了,一般居士提的问题都可以解释。如果你解释不了,那你是没有学好,那还得好好学。

  

  现在我们讲到这里,就是准备下一次要考了。那么才来的,或者是出差很久的,也可以趁这个时候,复习一下。考呢,因为天气比较暖和,就考得慢一点,六品不是一起考,两品、两品考。那么还有背颂,今天想标来不及了,想明天,我标好之后,就个别通知一下好了,哪些颂要背一下。就是实在好的颂,你不背可惜了。你假使人家提问题,你把那个颂记得熟的话,即使你不是一字不差地记住,你把这个道理记住,你马上就回答了。如果你这个话想不起来的话,那你说,“等一下告诉你,我去查查书”。查查书,你哪一页还查不到,你糟糕了,这么一本书,那么厚的,几百页,你翻来翻去,不晓得哪一页,那你更糟糕了。你知道在哪一本找也好,结果问了你之后,在哪一本书找都不知道,那算了,没有听一样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

  

  [1]《俱舍论记》卷一五:「非此诸业至此中名受者,非此诸三受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除受余四蕴资助受故名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总名为受。唯言受者,从强说故,相从说故,受资粮故。」

  

  [2]《疏抄》卷一六:「北洲绮语,有轻有重,重者成业道,轻者非业道。一歌咏等正是独起杂秽语故,虽非极重,亦成业道。」「问:劫增轮现时,亦有歌咏,如何不是杂秽语收?答:由彼语从出离心发,歌咏之中,毁呰十恶,赞叹十善,能引十善,出离三涂,非预染心。如佛咏言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般未立,云何乐睡眠等。」

  

  《俱舍论记》卷一六:「身三业道损他是重,轮王北洲一向不起。故身业等不说轻也。或饮酒等,卽是身轻。」

  

  [3] 《正理》卷四一:「有余师说:贪瞋邪见,才现在前,即名业道,故无加行、后起差别。如是说者,亦具三分,有不善思,于贪瞋等,能为前后助伴事故。」

  

  [4]《正理》卷四一:「如依吠陀及余邪论,习学讽咏,传授于他,谓无罪愆,皆从痴起。」

  

  [5]《俱舍论》卷一六:「贪瞋等三既无加行,如何可说从贪等生?以从三根无间生故,可说贪等从三根生。」

  

  [6]《俱舍论记》卷一六:「及余依前根本业道第二念已去,相续随转作诸表业,相续随转起无表业,皆名后起。」

  

  [7] 《俱舍论记》卷一六:「邪行虽复唯于有情,众具胜故存众具名。又盗等三,制罪义边皆待有情,众具胜故,立众具名。」

  

  [8]《大毗婆沙论》第116卷。

  

  [9] 《大智度论》卷一九:「五种邪命以无漏智慧除舍,离是为正命。问曰:何等是五种邪命?答曰: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10] 《俱舍论记》卷一八:「言五法者,正理云:言邪道者,提婆达多妄说五事为出离道:一者不应受用乳等,二者断肉,三者断盐,四者应被不截衣服,五者应居聚落边寺(解云乳等等取酪、生苏、熟苏、醍醐。此五名著味。余文可知) 又婆沙一百一十六云:云何五法?一者尽寿着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者尽寿常居迥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味、盐苏、乳等(婆沙五法。与正理不同)。」

  

  [11]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五:「时舍利弗目连闻此事往到佛所。佛遥见逆叹言。善来舍利弗目连。汝等可往调达众中将五百比丘还。二人受教礼足而去。时须陀洹比丘随阿难来者。见舍利弗目连去。既便啼泣。佛问比丘。何故啼泣。答言。舍利弗目连是佛第一弟子。今往调达众中。恐学其法是以啼泣。佛语比丘。汝止勿泣。舍利弗目连须臾自当将五百比丘还。于是舍利弗目连往诣彼众。三闻达多遥见便走语调达言。今沙门瞿昙第一弟子舍利弗目连来。或破诸比丘意。当莫共语亦莫令坐。调达自以五法为道。不受其语不着心中。舍利弗目连既至。调达便言。善来舍利弗目连可就此坐。语言。若人有智先所未闻闻便受行。汝等先是沙门瞿昙第一弟子。今复来为吾作第一弟子不亦善乎。舍利弗目连默然不答。调达便谓已受其语。即効佛常法。告舍利弗目连。汝可为众说法。吾背小痛当自消息。便四叠僧伽梨枕之。右胁着地累脚而卧。不系念在前须臾眠熟。转左胁着地呼声骇人。时目连现种种神力如常所说。舍利弗说种种妙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梵行之相。五百比丘闻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见法得果已。更相语言。我等可起还到佛所。舍利弗目连即从坐起。与五百比丘俱还佛所。时三闻达多以足指蹴调达骂言。释奴起舍利弗目连以余方便将诸比丘去矣。调达惊起骂言。是恶欲比丘始有善意。如何忽生恶心以方便将我比丘去。便大怖惧热血从鼻孔出。即以生身堕大地狱。」

  

  [12]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三:「唯破异生非破圣者,他不能引得证净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由决定忍佛所说故。」

  

  [13]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三:「论曰。无间加行若必定成中间决无离染得果。余恶业道加行中间。若圣道生业道不起。转得相续定违彼故。非已见谛者业道罪所触。无间加行为有可转。而言若彼不可转耶。有作是言。皆不可转故本论说。颇有未害生杀生未灭。此业受异熟定生地狱耶。曰有。如作无间业加行位命终指鬘。虽发欲害母心而未正兴害母加行。于世尊所虽有害心亦未正兴害佛加行。彼作是意近方下手。世尊为遮彼业障故。至未生信不令得近室利毱多。于薄伽梵亦不全起。无所顾心以发意言。世尊若是一切智者自知避故。有余师说。亦有可转本论不言无间加行皆不可转。但说加行不息。死者定生地狱。加行息者非彼所论。然我所宗无间加行总说有二。一近二远。于中近者不可转故。本论依之而兴问答。谓有于母起害加行。纔击无间母命未终。或母力强反害其子。或为王等擒捉而杀。或子寿尽自致命终。本论依斯作如是说。于中远者由尚未至不可转位容有可转。」

  

  [14] 《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问何故世尊不决定说法住时分耶。答欲显正法随行法者住久近故。谓行法者若行正行恒如佛在世时。及如灭度未久时者则佛正法常住于世无有灭没。若无如是行正法者则彼正法速疾灭没。如佛告阿难陀言。于我善说法毗柰耶中。若当不度女人出家者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故令我正法减五百岁。问若正法住犹满千年何故世尊作如是说。答此依解脱坚固密意而说。谓若不度女人出家应经千岁解脱坚固。而今后五百岁唯有戒闻等持坚固非解脱者。皆是度女人出家之过失耳。有余师说。此依若不行八尊重法密意而说。谓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则佛正法应减五百岁住。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还满千岁。」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