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P95

  ..续本文上一页还没有,没有真正生起来,那么传法的资格就没有,所以这个菩提心要紧噢。

  

  己二 明劫中人

  庚一 明佛独觉

  从此第二,明劫中人。就中:一、明佛独觉,二、明轮王出现,三、明劫初有王。且初明佛独觉者,论云:如是已辨劫量差别,诸佛独觉,出现世间,为劫增时,为劫减时?颂曰:

  减八万至百  诸佛现世间  独觉增减时  麟角喻百劫

  释曰:从此州人寿八万岁,渐减又至寿极百年,于此中间,诸佛出现。

  “从此第二,明劫中人”,下边,劫里边的人。那么是说什么人呢?前面不是有情都讲过了吗?这里讲特殊的人。佛、独觉、轮王。

  “就中:一明佛独觉,二明轮王出现,三明劫初有王”,劫初有王,就是我们世界的形成。先说佛、独觉,“且初明佛、独觉者”,“论云:如是已辨劫量差别”,劫,它的数量的差别等等,都讲好了。“诸佛、独觉出现世间,为劫增时,为劫减时?”那么佛跟独觉在世间上出现的时候,还是在劫增的时候,还是在劫减的时候?就问这个问题。

  “颂曰:减八万至百,诸佛现世间,独觉增减时,麟角喻百劫”,佛出现,决定是减劫,从八万岁减到一百岁左右的时候,佛就出现于世间。独觉增减时,独觉出现就不一定,增的、减的都可以出现。麟角喻百劫,那就是古代说,独觉修行的时候要一百劫,佛是三大阿僧祗劫,独觉是一百劫。

  “释曰:从此洲人寿八万岁”,这是南洲,其它的不是这样子,他们北俱卢一定一千岁,没有增减。从这个南赡部洲的人八万四千岁,慢慢减,减到一百岁的时候,乃至寿极一百年,“于此中间,诸佛出现”,在这个时候,佛出世。

  

  问:何缘增位,无佛出耶?答:有情乐增,难教厌故。

  “问:何缘增位,无佛出耶?”那么增的时候不出来呢,一定要减的时候出来?而且要减到一百岁的时候出来,是什么原因?

  “答:有情乐增,难教厌故”,有情在增劫的时候,他的福报增上,他受的乐增上,这时候乐增上,叫他厌离很难。北俱卢洲就是没有佛法,不能教化,因为他们没有苦。我们说现在的东南亚的出家人,基本上都是大陆去的,本地的人极少,有没有?个别有,但是少得很。我们在厦门教书的时候,很多海外人都来我们大陆上招收弟子,他收弟子,为什么呢?那个地方的人,生活很好,不想出家,信佛不信佛?都信,信的很多,求福报,有病的嘛,不要害病;做生意的嘛,要发财;家里没有孩子的,想要孩子,这个都信佛呢。同时还有一些,那地方外道不少,有邪法,你没有佛教的保护,邪法要害你。据说印度尼西亚,他们晚上衣服不敢晾在室外的,他要作邪法害你的,衣服上,他给你弄点什么东西,穿了这个衣服要倒霉的,所以说他们都需要佛教。大概我们记得一个,我在广化的时候,一个菲律宾的居士,他说他那里一个金刚上师圆寂了,他说你去不去啊?那里有一个庙空在那里,他们必须要找一个密法的人,他们希望保护他,因为那地方外道很多。那就是说,福报大呢,要出家是难,但是为了自身利益呢,信佛的却不少,这个到处都是差不多的。那么台湾的出家人,我也知道了,男的很少,女的却不少。女的苦多,女的她生理上、社会上,总之苦要比男的多,她们出家的不少。我们大陆上也一样,仙游、莆田一带,比丘尼非常多,因为生活苦,因为我在莆田住过两年多,有亲身体会。莆田地方苦,男的都外边打工去了,家里搞农活、庄稼、家务,领孩子都是妇女,全部包完,是相当苦啊,所以说出家的也不少。所以说真正出家呢,苦是一个动力,福报太好了,就不想出家。

  当然了,有根机的人,也不在乎。佛是最好的王宫里边出家,什么都圆满的地方出家,这是特殊的、一些福报大的。一般的众生呢,总是要点苦,才能刺激他,不一定他自己受苦了,看到世间上不可保证,都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他想到自己也免不了这些,他会出家。释迦牟尼佛也是,他本身没有苦,但是他第一次,小时候看到,跟父亲跑出去游览,就看到农民种田,田里边,田犁过去了,里边虫翻出来,虫翻出来之后,马上麻雀把它一口衔住,吞下去。麻雀才把虫吞下去,这老鹰把麻雀又吃掉了。这个,一个吃一个的,残酷的世界啊,这个太子,太子看了很感叹,就产生出离的心。就是说这个世间的苦,不一定自己。下的呢,你要自己苦的不得了了,才回头想修行。也有就是最下的,苦得没有办法的时候,还不想回头,还想是找一个机会,能够享受那世间的快乐,那是最下劣的。这些人怎么办呢?要地狱里苦尝够了,还看是不是能回头?那么最上等呢?就像佛一样了,看了其他的众生受苦,就感到自己非出离不可。不出离的话,众生的苦,哪个救呢?所以说,这是最高等噢。中等的呢,一般总是社会上受点挫折,或者什么什么的。我们说年轻出家的,小孩出家的,不是很好嘛?但是很多人不稳固的。我们这里也看到了,很小出家,出家七、八年了,长大了,不行了,看世间上,那些五欲把他拉起走了。那就是说没有经过世间的一些磨练,那就是苦没有看透,认为还是巧克力的世界,你去尝尝味道。这不是巧克力,这是黄连了,苦得不得了。我记得五台山有一个偈:苦瓜连根苦。苦瓜,瓜是苦的,根也是苦的,那是说这个世界上,一点甜的都没有,从根里起,到瓜生起,全都是苦,皮也是苦,这么样子的苦。如果认得到这个,出离心就来了。所以呢,在增的时候,“有情乐增,难教厌故”,不容易教化厌离世间,要出离不容易,所以要在减劫的时候出现。

  

  问:何缘减百年,无佛出耶?答:五浊极增,难可化故。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谓寿浊损命也,劫浊损资具,烦恼与见衰损善品也。由烦恼浊,躭欲乐故;由其见浊,自苦行故;或烦恼浊,损在家善;或由见浊,损出家善;若有情浊,衰损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多病损无病也。

  那么下面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减到一百年的时候出来啊?不多不少是一百年呢?“问:何缘减百年,无佛出耶?”为什么一百年之后,佛不出来了,一定要一百年的时候出来呢?寿极一百年,最低到一百年为止,中间可以出佛,乃至八万四千岁,二万,三万,四万都可以出佛,一百年以下,就不会出了。那么为什么到一百年之下不出佛呢?问这个问题。

  “答:五浊极增,难可化故”,五浊恶世,这五个浊太厉害了,也不好化了。就是说福报太好了,固然不好化,那些浊恶太厉害,也不好化。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五浊恶世的时候,末法时期,虽然佛法还没有灭掉,一万年的末法,从现在才开端,但是已经难化了。就是到佛教里来学佛的人,知见也很差异,都是各式各样的知见,不正知见极多,难化。因为我们现在生命是一百年以下了,所以这个时候,佛不出现了。在八万四千到一百年之间,佛可以出来。

  什么叫五浊?“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有情浊就是命浊,念《弥陀经》的人都背得很熟。什么叫五浊?一个一个解释,什么叫浊?这个《弥陀经》就不一定给你讲了,“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劫慢慢减下去,快完的时候,寿啊,那个烦恼等等,都越来越下,鄙下,好象是什么?渣滓,东西里面留下的渣滓,这就是浊的意思,渣滓一样的。

  寿浊,寿浊即命浊。“寿浊损命也”,这个命就不长了。

  “劫浊损资具”,劫浊,他的资具,享受的东西,越来越减少了。我们以前经常看到,一个国家来送礼啊,几百箱黄金也好,多少金了。我们说《俱舍论》,请世亲菩萨造的时候,也送了很多黄金给世亲菩萨。现在黄金看大不到了。前两天来了个居士,他们的首饰黄金,一点点细,那么一点点一个。以前的人戴的东西好,重的不得了。那个就是福报差了,看不到了,资具少了。

  “烦恼与见,衰损善品也”,烦恼浊,烦恼胜,见浊,邪见多,这个都是损害善品,对善法有损害。“由烦恼浊,躭欲乐故;由其见浊,自苦行故”,这两种了,烦恼浊呢,躭着五欲的快乐。见浊自苦的,苦行,自己想一套出来,这些人有志气,他知道享受不好,但是没有智慧,自己去搞一套苦行的方法来练。这个现在里边很多,就是佛教内部也有,自己又没有学,也没有什么方法,就是自己想一套,自己来苦自己,想解脱,这个解脱不了。佛在世的时候,苦行外道,就是这样。我们学法的人都知道,自己苦行是不行的。那么现在还有些人,他是佛教徒,甚至于出家人,他还会行苦行。你说头陀行,当然好了,是迦叶尊者,头陀行第一的。那么这个头陀行,不是无益苦行,不是那回事情,都有智慧在里边。“或烦恼浊,损在家善”,或者呢,烦恼浊使在家的善法损坏。在家的那些居士,他是躭着烦恼,那么修善法就不行,修不起。出家人里边,总算是把五欲甩掉了,但是见浊,见不正,斗争,为了见,大家祗说自己见是正,那各式各样的见都出来了,那又搞些很——我们前面讲,五蕴里边,受想二蕴,已经把这两个讲得很清楚了,一个是见,想蕴,一个是受蕴,躭着烦恼,躭着享受。

  “若有情浊,衰损自身”,有情浊,就是使有情的本身减下去了。减什么?“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就是有情呢,本来的他是身量高大的,到劫灭的时候,五浊恶世的时候,身体也慢慢小下去,矮下去了。本来的势力,力气很大,他力量就小下去了。本来是颜色,皮肤很白白的,慢慢的黑下去了。本来是念力很强,佛在世的时候,阿罗汉,三藏十二部都背的,没有书的,都是背的。我们现在要背一个菩萨戒略颂,背到现在没有人来背,这个一点点都背不下来,那个太差了。我想背得下来的人是有,但是没有出来背,我们还是要考核,要看看你到底背了没有。那么念力也差,…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