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P95

  ..續本文上一頁還沒有,沒有真正生起來,那麼傳法的資格就沒有,所以這個菩提心要緊噢。

  

  己二 明劫中人

  庚一 明佛獨覺

  從此第二,明劫中人。就中:一、明佛獨覺,二、明輪王出現,叁、明劫初有王。且初明佛獨覺者,論雲:如是已辨劫量差別,諸佛獨覺,出現世間,爲劫增時,爲劫減時?頌曰:

  減八萬至百  諸佛現世間  獨覺增減時  麟角喻百劫

  釋曰:從此州人壽八萬歲,漸減又至壽極百年,于此中間,諸佛出現。

  “從此第二,明劫中人”,下邊,劫裏邊的人。那麼是說什麼人呢?前面不是有情都講過了嗎?這裏講特殊的人。佛、獨覺、輪王。

  “就中:一明佛獨覺,二明輪王出現,叁明劫初有王”,劫初有王,就是我們世界的形成。先說佛、獨覺,“且初明佛、獨覺者”,“論雲:如是已辨劫量差別”,劫,它的數量的差別等等,都講好了。“諸佛、獨覺出現世間,爲劫增時,爲劫減時?”那麼佛跟獨覺在世間上出現的時候,還是在劫增的時候,還是在劫減的時候?就問這個問題。

  “頌曰:減八萬至百,諸佛現世間,獨覺增減時,麟角喻百劫”,佛出現,決定是減劫,從八萬歲減到一百歲左右的時候,佛就出現于世間。獨覺增減時,獨覺出現就不一定,增的、減的都可以出現。麟角喻百劫,那就是古代說,獨覺修行的時候要一百劫,佛是叁大阿僧祗劫,獨覺是一百劫。

  “釋曰:從此洲人壽八萬歲”,這是南洲,其它的不是這樣子,他們北俱盧一定一千歲,沒有增減。從這個南贍部洲的人八萬四千歲,慢慢減,減到一百歲的時候,乃至壽極一百年,“于此中間,諸佛出現”,在這個時候,佛出世。

  

  問:何緣增位,無佛出耶?答:有情樂增,難教厭故。

  “問:何緣增位,無佛出耶?”那麼增的時候不出來呢,一定要減的時候出來?而且要減到一百歲的時候出來,是什麼原因?

  “答:有情樂增,難教厭故”,有情在增劫的時候,他的福報增上,他受的樂增上,這時候樂增上,叫他厭離很難。北俱盧洲就是沒有佛法,不能教化,因爲他們沒有苦。我們說現在的東南亞的出家人,基本上都是大陸去的,本地的人極少,有沒有?個別有,但是少得很。我們在廈門教書的時候,很多海外人都來我們大陸上招收弟子,他收弟子,爲什麼呢?那個地方的人,生活很好,不想出家,信佛不信佛?都信,信的很多,求福報,有病的嘛,不要害病;做生意的嘛,要發財;家裏沒有孩子的,想要孩子,這個都信佛呢。同時還有一些,那地方外道不少,有邪法,你沒有佛教的保護,邪法要害你。據說印度尼西亞,他們晚上衣服不敢晾在室外的,他要作邪法害你的,衣服上,他給你弄點什麼東西,穿了這個衣服要倒黴的,所以說他們都需要佛教。大概我們記得一個,我在廣化的時候,一個菲律賓的居士,他說他那裏一個金剛上師圓寂了,他說你去不去啊?那裏有一個廟空在那裏,他們必須要找一個密法的人,他們希望保護他,因爲那地方外道很多。那就是說,福報大呢,要出家是難,但是爲了自身利益呢,信佛的卻不少,這個到處都是差不多的。那麼臺灣的出家人,我也知道了,男的很少,女的卻不少。女的苦多,女的她生理上、社會上,總之苦要比男的多,她們出家的不少。我們大陸上也一樣,仙遊、莆田一帶,比丘尼非常多,因爲生活苦,因爲我在莆田住過兩年多,有親身體會。莆田地方苦,男的都外邊打工去了,家裏搞農活、莊稼、家務,領孩子都是婦女,全部包完,是相當苦啊,所以說出家的也不少。所以說真正出家呢,苦是一個動力,福報太好了,就不想出家。

  當然了,有根機的人,也不在乎。佛是最好的王宮裏邊出家,什麼都圓滿的地方出家,這是特殊的、一些福報大的。一般的衆生呢,總是要點苦,才能刺激他,不一定他自己受苦了,看到世間上不可保證,都有各式各樣的苦難,他想到自己也免不了這些,他會出家。釋迦牟尼佛也是,他本身沒有苦,但是他第一次,小時候看到,跟父親跑出去遊覽,就看到農民種田,田裏邊,田犁過去了,裏邊蟲翻出來,蟲翻出來之後,馬上麻雀把它一口銜住,吞下去。麻雀才把蟲吞下去,這老鷹把麻雀又吃掉了。這個,一個吃一個的,殘酷的世界啊,這個太子,太子看了很感歎,就産生出離的心。就是說這個世間的苦,不一定自己。下的呢,你要自己苦的不得了了,才回頭想修行。也有就是最下的,苦得沒有辦法的時候,還不想回頭,還想是找一個機會,能夠享受那世間的快樂,那是最下劣的。這些人怎麼辦呢?要地獄裏苦嘗夠了,還看是不是能回頭?那麼最上等呢?就像佛一樣了,看了其他的衆生受苦,就感到自己非出離不可。不出離的話,衆生的苦,哪個救呢?所以說,這是最高等噢。中等的呢,一般總是社會上受點挫折,或者什麼什麼的。我們說年輕出家的,小孩出家的,不是很好嘛?但是很多人不穩固的。我們這裏也看到了,很小出家,出家七、八年了,長大了,不行了,看世間上,那些五欲把他拉起走了。那就是說沒有經過世間的一些磨練,那就是苦沒有看透,認爲還是巧克力的世界,你去嘗嘗味道。這不是巧克力,這是黃連了,苦得不得了。我記得五臺山有一個偈:苦瓜連根苦。苦瓜,瓜是苦的,根也是苦的,那是說這個世界上,一點甜的都沒有,從根裏起,到瓜生起,全都是苦,皮也是苦,這麼樣子的苦。如果認得到這個,出離心就來了。所以呢,在增的時候,“有情樂增,難教厭故”,不容易教化厭離世間,要出離不容易,所以要在減劫的時候出現。

  

  問:何緣減百年,無佛出耶?答:五濁極增,難可化故。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叁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爲濁。謂壽濁損命也,劫濁損資具,煩惱與見衰損善品也。由煩惱濁,躭欲樂故;由其見濁,自苦行故;或煩惱濁,損在家善;或由見濁,損出家善;若有情濁,衰損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多病損無病也。

  那麼下面的一個問題,爲什麼要減到一百年的時候出來啊?不多不少是一百年呢?“問:何緣減百年,無佛出耶?”爲什麼一百年之後,佛不出來了,一定要一百年的時候出來呢?壽極一百年,最低到一百年爲止,中間可以出佛,乃至八萬四千歲,二萬,叁萬,四萬都可以出佛,一百年以下,就不會出了。那麼爲什麼到一百年之下不出佛呢?問這個問題。

  “答:五濁極增,難可化故”,五濁惡世,這五個濁太厲害了,也不好化了。就是說福報太好了,固然不好化,那些濁惡太厲害,也不好化。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五濁惡世的時候,末法時期,雖然佛法還沒有滅掉,一萬年的末法,從現在才開端,但是已經難化了。就是到佛教裏來學佛的人,知見也很差異,都是各式各樣的知見,不正知見極多,難化。因爲我們現在生命是一百年以下了,所以這個時候,佛不出現了。在八萬四千到一百年之間,佛可以出來。

  什麼叫五濁?“一壽濁,二劫濁,叁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有情濁就是命濁,念《彌陀經》的人都背得很熟。什麼叫五濁?一個一個解釋,什麼叫濁?這個《彌陀經》就不一定給你講了,“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爲濁”,劫慢慢減下去,快完的時候,壽啊,那個煩惱等等,都越來越下,鄙下,好象是什麼?渣滓,東西裏面留下的渣滓,這就是濁的意思,渣滓一樣的。

  壽濁,壽濁即命濁。“壽濁損命也”,這個命就不長了。

  “劫濁損資具”,劫濁,他的資具,享受的東西,越來越減少了。我們以前經常看到,一個國家來送禮啊,幾百箱黃金也好,多少金了。我們說《俱舍論》,請世親菩薩造的時候,也送了很多黃金給世親菩薩。現在黃金看大不到了。前兩天來了個居士,他們的首飾黃金,一點點細,那麼一點點一個。以前的人戴的東西好,重的不得了。那個就是福報差了,看不到了,資具少了。

  “煩惱與見,衰損善品也”,煩惱濁,煩惱勝,見濁,邪見多,這個都是損害善品,對善法有損害。“由煩惱濁,躭欲樂故;由其見濁,自苦行故”,這兩種了,煩惱濁呢,躭著五欲的快樂。見濁自苦的,苦行,自己想一套出來,這些人有志氣,他知道享受不好,但是沒有智慧,自己去搞一套苦行的方法來練。這個現在裏邊很多,就是佛教內部也有,自己又沒有學,也沒有什麼方法,就是自己想一套,自己來苦自己,想解脫,這個解脫不了。佛在世的時候,苦行外道,就是這樣。我們學法的人都知道,自己苦行是不行的。那麼現在還有些人,他是佛教徒,甚至于出家人,他還會行苦行。你說頭陀行,當然好了,是迦葉尊者,頭陀行第一的。那麼這個頭陀行,不是無益苦行,不是那回事情,都有智慧在裏邊。“或煩惱濁,損在家善”,或者呢,煩惱濁使在家的善法損壞。在家的那些居士,他是躭著煩惱,那麼修善法就不行,修不起。出家人裏邊,總算是把五欲甩掉了,但是見濁,見不正,鬥爭,爲了見,大家祗說自己見是正,那各式各樣的見都出來了,那又搞些很——我們前面講,五蘊裏邊,受想二蘊,已經把這兩個講得很清楚了,一個是見,想蘊,一個是受蘊,躭著煩惱,躭著享受。

  “若有情濁,衰損自身”,有情濁,就是使有情的本身減下去了。減什麼?“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就是有情呢,本來的他是身量高大的,到劫滅的時候,五濁惡世的時候,身體也慢慢小下去,矮下去了。本來的勢力,力氣很大,他力量就小下去了。本來是顔色,皮膚很白白的,慢慢的黑下去了。本來是念力很強,佛在世的時候,阿羅漢,叁藏十二部都背的,沒有書的,都是背的。我們現在要背一個菩薩戒略頌,背到現在沒有人來背,這個一點點都背不下來,那個太差了。我想背得下來的人是有,但是沒有出來背,我們還是要考核,要看看你到底背了沒有。那麼念力也差,…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