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P94

  ..续本文上一页他人受损失,他也要做,为什么?你说损人利己嘛,还是损了人家,还利自己了。他损了人,不利己的,他还愿意做,为什么?这些就是无始以来,是那些瞋恶、残暴的习气重的人,他欢喜侵犯人家的,即使对自己没有好处,他也去做那些事情。那么这样的人有没有?“世所同悉”,世间上都知道,有这样子的人的。

  那么反过来,“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益他,如何不信?”那么反过来,菩萨他久习慈悲,很多的时间,修习慈悲心了,那么他虽然不利己,而欢喜利他,为什么信不过来呢?就是说有些人,世间上,他没有悲心的人,他不利己而欢喜损害他的人,是有。那么反过来,菩萨是经常修慈悲的,他不利己而益他的人,为什么信不过呢?有这一边,决定也有那一边,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信的。

  “又此菩萨,由种性异,有此志愿起,于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他益,而别有自益”,那么还有,这里前面以世间的道理来证明这个事情是有的。下边是种性来说,又此菩萨,因为种性不一样,他是菩萨种性,他有这个誓愿,愿意发这个愿的。起于他苦为己苦,以人家的苦为自己的苦,以人家的快乐为自己的安乐,这个也不希奇嘛。父母对子女就这样子的,子女高兴、欢喜,父母他也是欢喜,他自己吃的苦,辛辛苦苦地赚了钱,那个在外边受气,他祗要把子女养得好好的,他还是高兴。子女有的时候痛苦了,他就比自己痛苦还难过。这我亲眼看到的,一个父母,孩子害了病了,他是着急得不得了,最好他自己害病,孩子不要病。这是很自然的,那么父母对子女有这个心,为什么菩萨对众生不能起这个心呢?当然也有可能的,他以他的苦为己苦,以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不以自己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事,就自己苦乐不当一回事,以人家的苦乐当事情的。

  “不见异他益,而别有自益”,再进一层,离开了利他,还有什么自利的?他看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对自己有好处,就是利他,以利他为自益。这个也经常有,世间上也有这些体验,也有的。就是说,一般就是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做好事,你做了好事,对人家有益,有了益处之后,对自身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你自己去侵犯了人家,得了很多财富,或者得了很多的名誉,抢过来了,夺过来,把人家打下去了,虽然是地位高了,名誉高了,心里欠了,总是感到不大那么安稳。而做了很多好事,对人家利益了,看到人家离苦了,看到人家得了安乐了,你心里的反应特别舒服,这个就是利他就是自利。如果我们再从深的般若来看的话,自他本来是一体的,你把一体里边,自他分得那么严格,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你爱自己的话,一切灾害都在这个地方开始了。那为了自己的话,就是受苦的门,那么利他呢,却是一个成佛的门。所以这个两个截然不一样。

  “依如是义,故有颂曰”,根据上面的道理,有一个颂,这是佛教里边大家一般在当时都知道的、普遍诵的一个颂,这个颂是什么?菩提道的上中下士的来源,这个颂什么呢?

  “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这是三士道的发心,下士,他很勤方便,想了各种各样的方便,很精进的,去求这些方便,求什么?恒求自安乐,总是为自身安乐,这是下士。但是自身安乐,还是讲因果了,你还得要受五戒、十善,才能以后得到自己人天福报了。如果你不知因果的话,专门损人利己的话,那自己安乐根本得不到,你好象是赚了便宜,结果果报来之后,你的受的苦更大,赚人家的便宜,受苦的还是自己,你去抢人家的,结果自己要是受那个地狱报,以后报完了,到人间还要受,人家,那个贫穷的报,还要自己的财给那些保不住,给水、火、盗、贼,这些侵损的害都会有,这是果报,这个并不是安乐。真正要依因果来讲安乐,那主要是五戒十善,那真正自身乐,但是很小。

  “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中士呢,就是中士道了,中士道他是要求灭苦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都是苦,三界都是苦嘛,六道的苦,人间的八苦,乃至三界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最根本,那个一切乐并不是真的乐,是苦的依。他要灭苦的话,你求乐,这个世间的乐,并不是真的乐。你如果世间的乐不去,还要执着的话,那苦还灭不了,为什么?世间的安乐呢,是苦的依,就是将来从这个地方要产生苦的,苦将来要以此而产生的。乐极生悲这个话嘛,世间上经常说的,乐极生悲,还是乐极了才生悲。实际上佛教的意思讲起来,乐本身,管你极不极,都是苦的依,就这个乐,将来是苦,就这个地方生起来的。所以说,这个乐是不究竟的,本身就是苦的依,那么当然不要求了,你要灭苦的话,苦的依当然也不要了。那么人天的福报,也不要去贪着,干脆出三界。

  “上士”更进一层,“恒勤求,自苦他安乐”,上士“恒”,就是经常的,不断的,没有时刻离开的,精勤的去求,求什么?自己情愿受苦,他安乐,要使人家安乐。这个安乐,我们说就是,离开三恶道的,人天的安乐,是最初的。离开这个三界之苦,是中等的。最后得到无余涅槃的乐,常乐我净的乐,最大的安乐。他对一切众生要求这些,也就是我们说的,安住律仪涅槃中,开始使他安住在律仪里边,慢慢一一增上,增上,最后到无余涅槃中,要使众生得了这么大的安乐。那么这样子,情愿自己受苦。“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不但要他安乐,还要把他的苦,全部给他灭掉,真正灭掉苦的是涅槃了,他为什么这样做?情愿自己吃苦,要使他安乐,要把他的苦,都灭,灭得无余的灭尽。那个以他为己苦,以他为自己,就是自他相换。我们现在执着自己的身心就是自己,所以造了很多罪,为自私自利,如果你反过来,把人家执为自己,把自己不当一个私有的东西看,那么你做的,一切利人的事情了。本来你一切利己的,现在利人了,那这样子就可以,那就修菩萨道了,菩提心就是这么生起来了。所以说呢,这个样子,因为以他为自己的缘故,这是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快修成功了,修成功的话,自己吃点苦不在乎。祗要他能够安乐,他能够离苦,什么都肯干,头目脑髓,什么都牺牲,时间三大阿僧祗劫,乃至尽未来际都肯干。这样子的人,才是真正成佛的,最必要的,先决的根本条件,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心发起来之后,成佛就在手掌之中。如果这个心生不起来,你想成佛,天天想成佛,乃至要求最高的什么,大圆满什么什么,去求的话,也成不了佛。因为成佛的因没有,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你菩提心还没有发起来,最高的法交给你,不会成佛。

  我记得昂旺堪布好象说的: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弘法的时候,他是印度的人,很关心印度的事情,凡是印度有人到西藏来,他经常要问,印度最近有什么消息?后来有个人去告诉他,说印度出了个奇怪的新闻,什么呢?那人说,有一个修胜乐金刚的人,他成就了,成了一个阿罗汉。胜乐金刚成佛的,他是成了个阿罗汉。阿底峡尊者说:好!好!好!那个人奇怪了,他该成佛的,怎么成阿罗汉,还好!好!好!他说还没有堕落,他总算还有一个出离心,能成一个阿罗汉,如果出离心没有的话,还得流转了,还得堕落。

  那这个里边也讲个公案,一个大威德成就的人,他因为瞋恨心没有息下去,那是菩提心没有生起了,他修降伏法,把对方降伏了,就用降伏法把他压住了,那最后是下地狱了,害人嘛,害己。你用修成佛的法,来降伏人家,降伏他的怨家,那就是结果,他自己感了地狱果,那是更惨。噢,那个修法,你再无上高的法,你拿去,没有菩提心,你瞋恨心来修的话,结果还是要得到恶报。

  所以,我们说,昂旺堪布也好,《菩提道次第》也好,再再强调,真正的宝就是菩提心。如果你菩提心没有得到的话,你再去求无上甚深的微妙法,拿得来,还有危险性,就是说,你大威德成就,还会得下地狱、恶道,会下恶道。那么你假使没有菩提心,即使你不做,没有贪瞋痴烦恼,没有起那些,最多也不过成个阿罗汉果,佛还成不了。所以这是菩提心有了以后,你修什么法,管你是慢一点,快一点,结果决定是菩提的果。所以说菩提心是一个宝。我们不是在《五字真言》念了,发菩提心,二十二个喻,讲了很多啊,每一个喻都是有特殊的的意义的噢,“大藏宝源瀛”这些东西都是,就是宝了,有了菩提心,那就是佛果在手掌之中,没有菩提心,你怎么的精进,怎么的修无上高的法,也成不了佛。所以说,这个讲三士,重点就是说,为什么上士会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呢?以他为己故。这菩提心成就了,拿他是当自己,不把自己当自己,不为自己小的利益,这才是能够达到这样子的。那么是菩提心成就这些难行苦行,不要说三大阿僧祗劫,尽未来际为度众生辛苦,他都不在乎,这个就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你说怕辛苦,怕时间长,偷懒,想赶快成就,以这样子的贪便宜的心,想成佛的话,恐怕成不了,最高的法拿到也不一定。

  “此言上士,谓菩萨也”,这个地方的上士就是菩萨,“意说菩萨,观他如己,故见他乐,即为己乐”,它的意思说,菩萨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看,所以众生快乐呢,安乐呢,就是自己的安乐,那么这样子的人,世间上有没有?很难找。所以说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卿座下传法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有点儿不大服气,他怎么一个汉人来了,这个年份又不多,有些藏人很久依止了,藏文也好,学得也多,听得也多,为什么他来了几年就传了法呢?你看,康萨仁波卿就给他们说:他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那也是意思就是说,你们中间恐怕还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如果有的话,也会传法给你的。没有发真正菩提心,即使经书念的再多,格西考上了,什么辩论很好,那是外表一套。真正的内涵,菩提心…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