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P93

  ..续本文上一页洛叉,十洛叉是度洛叉,十个度洛叉为俱胝。所以俱胝这个数字也好算的,它是有数的。十个俱胝是末陀,十个末陀是阿庾多,十个阿庾多是大阿庾多,十个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个那庾多是大那庾多,十个大那庾多为钵罗那庾多,十个钵罗那庾多为大钵罗那庾多,十个大钵罗那庾多为矜羯罗,十个矜羯罗是大矜羯罗,十个大矜羯罗为频跋罗,十个频跋罗为大频跋罗,十个大频跋罗为阿刍婆。都是十进位,也好算的。十个阿刍婆为大阿刍婆,十个大阿刍婆为毗婆诃,十个毗婆诃为大毗婆诃,十个大毗婆诃为嗢蹭伽,十个嗢蹭伽为大嗢蹭伽,十个大嗢蹭伽为婆喝那,十个婆喝那为大婆喝那,十个大婆喝那为地致婆,十个地致婆为大地致婆,十个大地致婆为醯都,十个醯都为大醯都,十个大醯都为羯腊婆,十个羯腊婆为大羯腊婆,十个大羯腊婆为印达罗,十个印达罗为大印达罗,十个大印达罗为三磨钵躭,十个三磨钵躭为大三磨钵躭,十个大三磨钵躭为揭底,十个揭底为大揭底,十个大揭底为拈筏罗阇,十个拈筏罗阇,十个拈筏罗阇为姥达罗,十个姥达罗为大姥达罗,十个大姥达罗为跋蓝,十个跋蓝为大跋蓝,十个大跋蓝为珊若,十个珊若为大珊若,十个大珊若为昆步多,十个毗步多为大毗步多,十个大毗步多为跋罗欃,十个跋罗欃为大跋罗欃,十个大跋罗欃为阿僧祗耶。

  到这里为止,就是阿僧祗出来了,第五十二个。反正就是,照现在数学嘛,就是五十二次方,这个一个一个圈加上去。所以说阿僧祗也是有数的,因为这个数很大,一般就是叫无数,无数,实际上是有数的。

  “于此数中,忘失余八”,因为平时不大用的,那些大数字,那么经上说了六十数,还有后面八个忘掉了,大家都不用,不用嘛,就忘掉了,祗有前面五十二还记住,一直到阿僧祗耶为止,于此数中,忘失余八,还有八个数字忘掉了。

  “若数大劫,至此数中阿僧祗耶,名劫无数”,大劫,八十中劫的大劫,从一开始,十个十个十个加,加到阿僧祗耶,那就是阿僧祗劫,那么三倍的阿僧祗劫就是三大阿僧祗劫,这个劫是大劫,所以叫大,大阿僧祗劫,“名劫无数”,无数就是阿僧祗,“此劫无数,复积至三”,三倍这个无数的,阿僧祗劫三倍,“积至三”,“经中说为三劫无数”,就是三大阿僧祗劫。

  “非诸算计不能数知,故得说为三劫无数”,并不是说算不清楚的无数劫,实际上是有数的,如果说数不清楚没有底的,那成佛就没有,成不了了,三大阿僧祗劫,不晓得哪一天去了,这个有底的,就是那么多的时间,就成佛。

  

  问: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答: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提,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定应发长时愿。

  “问: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这里是我们说,有的人说是《俱舍》是小乘,我们这里就是大乘的意思拿出来了,《俱舍》不是小乘,《俱舍》三乘都有。它这里说,要讲到阿僧祗了,他就是说,佛为什么发那么长的愿修行呢?最后才成果了。三大阿僧祗劫,这个数字很大了,为什么菩萨发愿要长时的精进修行,最后才成佛呢,经过那么长时间成佛呢?

  “答 :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提”,这个无上正等正觉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没有很大的大愿大行是不容易得到的。那个是我们说,越是难的东西呢,决定要花很多的艰苦才能得到。我们说要做简单的事情,一举手就做好了,要成一个大事业,那就要花很多心血,那么这是要成佛的大事,要度众生,自己要成佛,那个就不是简单了,不是小的时间可以完成的。

  “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六波罗密多,多百千苦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菩萨要修,成佛的时候呢,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个那么长的时间修什么?大的福德、智慧资粮,不是小福德。我们说声闻缘觉不要福德吗?人天乘还得要福德,那么声闻缘觉当然要福德,但不是大福德,有限的。这个是无穷的,要度一切众生,要福德,不晓得那么大才能做到,智慧也是大智慧,积集资粮,要积那么大的福德智慧资粮,那少数时间不行,还要行六波罗蜜多,要经过多百千苦行,才能够证到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定应发长时愿”,所以说呢,你必定要发长时愿,我们说这个愿呢,就是菩萨的精进。如果你发愿最好,赶快成佛,我们说赶快成佛,好不好?为了度众生,赶快成佛是好事,但是贪便宜,最好来个便宜的法,我不经辛苦很快的一会儿成佛了,这个本身这个愿就有问题在里边。我们说,我们不是说赶快成佛,这个愿有问题,就是说你怕辛苦,你想贪便宜,想要快,这个本身这个愿就有问题。你要为度一切众生,就要舍得无数的时间去干那些苦事情,这个愿要发的,至于说时间长了,短了,那是看你方便,而你说那一个快也好,慢也好,不为众生牺牲很多的时间的头目脑髓,这个愿不发的话恐怕成不了,简单的法交给你也成不了。这个大愿一定要发起来,这个大愿发了之后,才成佛有希望。你假使成佛怕麻烦,最好是简简单单地成了个佛,那恐怕没有那么舒服的事情。所以说艰苦的愿是要发,但是呢,真正的是不是一定要积那么多时间,那就是说在大愿之下,也有方便也可以快,密宗就是快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愿是一定要发的,你说你修密宗要快,我就不要长期的辛苦了,那个心,这个本身就有问题了,长期辛苦,为众生牺牲头目脑髓,这个心要有,但是为了快快度众生,自己要早点成就,修习这个快速的方法,这个是可以的,这个也是好的,那么这怕辛苦,图便宜,这个是要不得的。所以说呢,真正佛要修行呢,一定要发长时的愿,你这个愿都发不起,你怎么成佛呢?

  

  问:若余方便,亦得涅槃,何用菩萨久修苦行?答: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云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海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涅槃道,求无上菩提。

  “问:若余方便,亦得涅槃,何用菩萨久修苦行?”他说假使其它的方法也可以得涅槃的,那菩萨为什么修那么长的时间的苦行呢,结果还是得个涅槃,他们也是很快得个涅槃,你何必呢?这个就是大乘菩提心的问题了。

  “答: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为了要利益一切的有情,所以说呢,要求菩提,为什么要求菩提?你不求,不求无上正等菩提的话,不能利益一切有情,声闻、缘觉有些众生度不了,那么你必定要成了无上正等正觉,才能一切众生都能度脱,所以说一定要求这个菩提,要发长时愿,这个菩提是不是简单的,经发长时大愿的。他说什么愿呢?

  “云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海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涅槃道,求无上菩提”,他就是如何的样子使我能够有极大的能力,在苦海里边,瀑流,瀑流是很急的流啊,有情在苦海里边不是漂流里边不动,好象很舒服,在瀑流里边冲啊!这个都是受苦无尽,在苦海瀑流里边,要把众生抜济出来,济诸含识。为了要这样子,要自己有大的能力,所以,涅槃情愿放弃,求无上菩提,这是菩萨发的愿。

  

  问:济他有情,于己何益?答: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即为己益。

  问:谁信菩萨,有如是事?答:有怀润己,无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己,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益他,如何不信。又此菩萨,由种性异,有此志愿,起于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他益而别有自益。依如是义,故有颂曰: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此言上士,谓菩萨也,意说菩萨观他如己,故见他乐,即为己乐。

  “问:济他有情,于己何益?”这个越问越细了,他说你救其他的有情,对你有什么好处啊?你自己证涅槃不是好吗?你为什么要救有情,干啥?

  “答: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即为己益”,他说菩萨,济物,这个物不是东西,就是人,菩萨救众生是满足自己的悲心,所以济他就是自己利益,自他二利是一致的,统一的,因为自己救众生才是可以满足自己的悲心,所以说利他呢,就是利己。

  “问:谁信菩萨,有如是事?”哪个相信这样的事情?所以有些,这个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里的问题,他不问,我们自己心里还冒出来,唉!那么辛苦干啥呢?他说世间上,有这样的人,哪个相信有这样的人。

  “答:有怀润己,无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他说对有些众生呢,祗是对自己求自利的,没有大慈悲的,对这些有情来说呢,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牺牲头目脑髓,精进苦行,要求无上菩提,这个事情难得信。如果你不是这一类有情,信得过的,“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另外一些有情,他不是专门自私自利的,“无心润己”,不是专门为利益自己的,同时有大悲心的,对这样子的有情来说,这个事情不是难信。

  所以说我们这样子,从这里一看呢,凡是我们对大乘菩萨,佛的事情信不过的,不是这个事情信不了,是你的根机不行,你是二乘根机,或者是人天根机,根本就信不过这些事情。真正大乘根机,利他心强的,有慈悲心的,信得过。不但信得过,还要自己要发这个愿,要做。

  那下面打个比喻,此事非难信,这样的有情,这些事情不是信不过的,可以信的。下边举喻:“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已,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假使有一些人,他无始以来,他的习气是没有哀愍心,没有悲心的,这样子的人,“虽无益己,而乐损他”,虽然这个事情对自己没有好处,他也要损害人家,以损害人家为高兴,这个事情明明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也要使他人受苦,使…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