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洛叉,十洛叉是度洛叉,十個度洛叉爲俱胝。所以俱胝這個數字也好算的,它是有數的。十個俱胝是末陀,十個末陀是阿庾多,十個阿庾多是大阿庾多,十個大阿庾多爲那庾多,十個那庾多是大那庾多,十個大那庾多爲缽羅那庾多,十個缽羅那庾多爲大缽羅那庾多,十個大缽羅那庾多爲矜羯羅,十個矜羯羅是大矜羯羅,十個大矜羯羅爲頻跋羅,十個頻跋羅爲大頻跋羅,十個大頻跋羅爲阿刍婆。都是十進位,也好算的。十個阿刍婆爲大阿刍婆,十個大阿刍婆爲毗婆诃,十個毗婆诃爲大毗婆诃,十個大毗婆诃爲嗢蹭伽,十個嗢蹭伽爲大嗢蹭伽,十個大嗢蹭伽爲婆喝那,十個婆喝那爲大婆喝那,十個大婆喝那爲地致婆,十個地致婆爲大地致婆,十個大地致婆爲醯都,十個醯都爲大醯都,十個大醯都爲羯臘婆,十個羯臘婆爲大羯臘婆,十個大羯臘婆爲印達羅,十個印達羅爲大印達羅,十個大印達羅爲叁磨缽躭,十個叁磨缽躭爲大叁磨缽躭,十個大叁磨缽躭爲揭底,十個揭底爲大揭底,十個大揭底爲拈筏羅阇,十個拈筏羅阇,十個拈筏羅阇爲姥達羅,十個姥達羅爲大姥達羅,十個大姥達羅爲跋藍,十個跋藍爲大跋藍,十個大跋藍爲珊若,十個珊若爲大珊若,十個大珊若爲昆步多,十個毗步多爲大毗步多,十個大毗步多爲跋羅欃,十個跋羅欃爲大跋羅欃,十個大跋羅欃爲阿僧祗耶。
到這裏爲止,就是阿僧祗出來了,第五十二個。反正就是,照現在數學嘛,就是五十二次方,這個一個一個圈加上去。所以說阿僧祗也是有數的,因爲這個數很大,一般就是叫無數,無數,實際上是有數的。
“于此數中,忘失余八”,因爲平時不大用的,那些大數字,那麼經上說了六十數,還有後面八個忘掉了,大家都不用,不用嘛,就忘掉了,祗有前面五十二還記住,一直到阿僧祗耶爲止,于此數中,忘失余八,還有八個數字忘掉了。
“若數大劫,至此數中阿僧祗耶,名劫無數”,大劫,八十中劫的大劫,從一開始,十個十個十個加,加到阿僧祗耶,那就是阿僧祗劫,那麼叁倍的阿僧祗劫就是叁大阿僧祗劫,這個劫是大劫,所以叫大,大阿僧祗劫,“名劫無數”,無數就是阿僧祗,“此劫無數,複積至叁”,叁倍這個無數的,阿僧祗劫叁倍,“積至叁”,“經中說爲叁劫無數”,就是叁大阿僧祗劫。
“非諸算計不能數知,故得說爲叁劫無數”,並不是說算不清楚的無數劫,實際上是有數的,如果說數不清楚沒有底的,那成佛就沒有,成不了了,叁大阿僧祗劫,不曉得哪一天去了,這個有底的,就是那麼多的時間,就成佛。
問:何緣菩薩發願,長時精進修行,方期佛果?答:無上菩提,甚難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提,菩薩要經叁劫無數,修大福德智慧資糧,六波羅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定應發長時願。
“問:何緣菩薩發願,長時精進修行,方期佛果?”這裏是我們說,有的人說是《俱舍》是小乘,我們這裏就是大乘的意思拿出來了,《俱舍》不是小乘,《俱舍》叁乘都有。它這裏說,要講到阿僧祗了,他就是說,佛爲什麼發那麼長的願修行呢?最後才成果了。叁大阿僧祗劫,這個數字很大了,爲什麼菩薩發願要長時的精進修行,最後才成佛呢,經過那麼長時間成佛呢?
“答 :無上菩提,甚難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提”,這個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沒有很大的大願大行是不容易得到的。那個是我們說,越是難的東西呢,決定要花很多的艱苦才能得到。我們說要做簡單的事情,一舉手就做好了,要成一個大事業,那就要花很多心血,那麼這是要成佛的大事,要度衆生,自己要成佛,那個就不是簡單了,不是小的時間可以完成的。
“菩薩要經叁劫無數,修大福德智慧資糧,六波羅密多,多百千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菩薩要修,成佛的時候呢,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這個那麼長的時間修什麼?大的福德、智慧資糧,不是小福德。我們說聲聞緣覺不要福德嗎?人天乘還得要福德,那麼聲聞緣覺當然要福德,但不是大福德,有限的。這個是無窮的,要度一切衆生,要福德,不曉得那麼大才能做到,智慧也是大智慧,積集資糧,要積那麼大的福德智慧資糧,那少數時間不行,還要行六波羅蜜多,要經過多百千苦行,才能夠證到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定應發長時願”,所以說呢,你必定要發長時願,我們說這個願呢,就是菩薩的精進。如果你發願最好,趕快成佛,我們說趕快成佛,好不好?爲了度衆生,趕快成佛是好事,但是貪便宜,最好來個便宜的法,我不經辛苦很快的一會兒成佛了,這個本身這個願就有問題在裏邊。我們說,我們不是說趕快成佛,這個願有問題,就是說你怕辛苦,你想貪便宜,想要快,這個本身這個願就有問題。你要爲度一切衆生,就要舍得無數的時間去幹那些苦事情,這個願要發的,至于說時間長了,短了,那是看你方便,而你說那一個快也好,慢也好,不爲衆生犧牲很多的時間的頭目腦髓,這個願不發的話恐怕成不了,簡單的法交給你也成不了。這個大願一定要發起來,這個大願發了之後,才成佛有希望。你假使成佛怕麻煩,最好是簡簡單單地成了個佛,那恐怕沒有那麼舒服的事情。所以說艱苦的願是要發,但是呢,真正的是不是一定要積那麼多時間,那就是說在大願之下,也有方便也可以快,密宗就是快的一個方法,但是這個願是一定要發的,你說你修密宗要快,我就不要長期的辛苦了,那個心,這個本身就有問題了,長期辛苦,爲衆生犧牲頭目腦髓,這個心要有,但是爲了快快度衆生,自己要早點成就,修習這個快速的方法,這個是可以的,這個也是好的,那麼這怕辛苦,圖便宜,這個是要不得的。所以說呢,真正佛要修行呢,一定要發長時的願,你這個願都發不起,你怎麼成佛呢?
問:若余方便,亦得涅槃,何用菩薩久修苦行?答:爲欲利樂一切有情故,求菩提發長時願。雲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海瀑流濟諸含識,故舍涅槃道,求無上菩提。
“問:若余方便,亦得涅槃,何用菩薩久修苦行?”他說假使其它的方法也可以得涅槃的,那菩薩爲什麼修那麼長的時間的苦行呢,結果還是得個涅槃,他們也是很快得個涅槃,你何必呢?這個就是大乘菩提心的問題了。
“答:爲欲利樂一切有情故,求菩提發長時願”,爲了要利益一切的有情,所以說呢,要求菩提,爲什麼要求菩提?你不求,不求無上正等菩提的話,不能利益一切有情,聲聞、緣覺有些衆生度不了,那麼你必定要成了無上正等正覺,才能一切衆生都能度脫,所以說一定要求這個菩提,要發長時願,這個菩提是不是簡單的,經發長時大願的。他說什麼願呢?
“雲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海瀑流濟諸含識,故舍涅槃道,求無上菩提”,他就是如何的樣子使我能夠有極大的能力,在苦海裏邊,瀑流,瀑流是很急的流啊,有情在苦海裏邊不是漂流裏邊不動,好象很舒服,在瀑流裏邊沖啊!這個都是受苦無盡,在苦海瀑流裏邊,要把衆生抜濟出來,濟諸含識。爲了要這樣子,要自己有大的能力,所以,涅槃情願放棄,求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的願。
問:濟他有情,于己何益?答: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即爲己益。
問:誰信菩薩,有如是事?答:有懷潤己,無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實難信,無心潤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難信。如有久習無哀愍者,雖無益己,而樂損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薩,久習慈悲,雖無利己,而樂益他,如何不信。又此菩薩,由種性異,有此志願,起于他苦爲己苦,用他樂爲己樂,不以自苦樂爲己苦樂事,不見異他益而別有自益。依如是義,故有頌曰: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以他爲己故。此言上士,謂菩薩也,意說菩薩觀他如己,故見他樂,即爲己樂。
“問:濟他有情,于己何益?”這個越問越細了,他說你救其他的有情,對你有什麼好處啊?你自己證涅槃不是好嗎?你爲什麼要救有情,幹啥?
“答: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即爲己益”,他說菩薩,濟物,這個物不是東西,就是人,菩薩救衆生是滿足自己的悲心,所以濟他就是自己利益,自他二利是一致的,統一的,因爲自己救衆生才是可以滿足自己的悲心,所以說利他呢,就是利己。
“問:誰信菩薩,有如是事?”哪個相信這樣的事情?所以有些,這個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心裏的問題,他不問,我們自己心裏還冒出來,唉!那麼辛苦幹啥呢?他說世間上,有這樣的人,哪個相信有這樣的人。
“答:有懷潤己,無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實難信”,他說對有些衆生呢,祗是對自己求自利的,沒有大慈悲的,對這些有情來說呢,菩薩叁大阿僧祇劫犧牲頭目腦髓,精進苦行,要求無上菩提,這個事情難得信。如果你不是這一類有情,信得過的,“無心潤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難信”,另外一些有情,他不是專門自私自利的,“無心潤己”,不是專門爲利益自己的,同時有大悲心的,對這樣子的有情來說,這個事情不是難信。
所以說我們這樣子,從這裏一看呢,凡是我們對大乘菩薩,佛的事情信不過的,不是這個事情信不了,是你的根機不行,你是二乘根機,或者是人天根機,根本就信不過這些事情。真正大乘根機,利他心強的,有慈悲心的,信得過。不但信得過,還要自己要發這個願,要做。
那下面打個比喻,此事非難信,這樣的有情,這些事情不是信不過的,可以信的。下邊舉喻:“如有久習無哀愍者,雖無益已,而樂損他,世所同悉”,假使有一些人,他無始以來,他的習氣是沒有哀愍心,沒有悲心的,這樣子的人,“雖無益己,而樂損他”,雖然這個事情對自己沒有好處,他也要損害人家,以損害人家爲高興,這個事情明明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也要使他人受苦,使…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