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P94

  ..續本文上一頁他人受損失,他也要做,爲什麼?你說損人利己嘛,還是損了人家,還利自己了。他損了人,不利己的,他還願意做,爲什麼?這些就是無始以來,是那些瞋惡、殘暴的習氣重的人,他歡喜侵犯人家的,即使對自己沒有好處,他也去做那些事情。那麼這樣的人有沒有?“世所同悉”,世間上都知道,有這樣子的人的。

  那麼反過來,“如是菩薩,久習慈悲,雖無利己,而樂益他,如何不信?”那麼反過來,菩薩他久習慈悲,很多的時間,修習慈悲心了,那麼他雖然不利己,而歡喜利他,爲什麼信不過來呢?就是說有些人,世間上,他沒有悲心的人,他不利己而歡喜損害他的人,是有。那麼反過來,菩薩是經常修慈悲的,他不利己而益他的人,爲什麼信不過呢?有這一邊,決定也有那一邊,所以沒有什麼不可信的。

  “又此菩薩,由種性異,有此志願起,于他苦爲己苦,用他樂爲己樂,不以自苦樂爲己苦樂事,不見異他益,而別有自益”,那麼還有,這裏前面以世間的道理來證明這個事情是有的。下邊是種性來說,又此菩薩,因爲種性不一樣,他是菩薩種性,他有這個誓願,願意發這個願的。起于他苦爲己苦,以人家的苦爲自己的苦,以人家的快樂爲自己的安樂,這個也不希奇嘛。父母對子女就這樣子的,子女高興、歡喜,父母他也是歡喜,他自己吃的苦,辛辛苦苦地賺了錢,那個在外邊受氣,他祗要把子女養得好好的,他還是高興。子女有的時候痛苦了,他就比自己痛苦還難過。這我親眼看到的,一個父母,孩子害了病了,他是著急得不得了,最好他自己害病,孩子不要病。這是很自然的,那麼父母對子女有這個心,爲什麼菩薩對衆生不能起這個心呢?當然也有可能的,他以他的苦爲己苦,以他樂爲己樂,不以自苦樂爲己苦樂,不以自己的苦樂爲自己的苦樂事,就自己苦樂不當一回事,以人家的苦樂當事情的。

  “不見異他益,而別有自益”,再進一層,離開了利他,還有什麼自利的?他看不到了,這是爲什麼,對自己有好處,就是利他,以利他爲自益。這個也經常有,世間上也有這些體驗,也有的。就是說,一般就是說,最大的安慰就是做好事,你做了好事,對人家有益,有了益處之後,對自身來說是最大的安慰。你自己去侵犯了人家,得了很多財富,或者得了很多的名譽,搶過來了,奪過來,把人家打下去了,雖然是地位高了,名譽高了,心裏欠了,總是感到不大那麼安穩。而做了很多好事,對人家利益了,看到人家離苦了,看到人家得了安樂了,你心裏的反應特別舒服,這個就是利他就是自利。如果我們再從深的般若來看的話,自他本來是一體的,你把一體裏邊,自他分得那麼嚴格,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你愛自己的話,一切災害都在這個地方開始了。那爲了自己的話,就是受苦的門,那麼利他呢,卻是一個成佛的門。所以這個兩個截然不一樣。

  “依如是義,故有頌曰”,根據上面的道理,有一個頌,這是佛教裏邊大家一般在當時都知道的、普遍誦的一個頌,這個頌是什麼?菩提道的上中下士的來源,這個頌什麼呢?

  “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以他爲己故”,這是叁士道的發心,下士,他很勤方便,想了各種各樣的方便,很精進的,去求這些方便,求什麼?恒求自安樂,總是爲自身安樂,這是下士。但是自身安樂,還是講因果了,你還得要受五戒、十善,才能以後得到自己人天福報了。如果你不知因果的話,專門損人利己的話,那自己安樂根本得不到,你好象是賺了便宜,結果果報來之後,你的受的苦更大,賺人家的便宜,受苦的還是自己,你去搶人家的,結果自己要是受那個地獄報,以後報完了,到人間還要受,人家,那個貧窮的報,還要自己的財給那些保不住,給水、火、盜、賊,這些侵損的害都會有,這是果報,這個並不是安樂。真正要依因果來講安樂,那主要是五戒十善,那真正自身樂,但是很小。

  “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中士呢,就是中士道了,中士道他是要求滅苦了,他認爲這個世界上都是苦,叁界都是苦嘛,六道的苦,人間的八苦,乃至叁界的叁苦,苦苦、壞苦、行苦,這是最根本,那個一切樂並不是真的樂,是苦的依。他要滅苦的話,你求樂,這個世間的樂,並不是真的樂。你如果世間的樂不去,還要執著的話,那苦還滅不了,爲什麼?世間的安樂呢,是苦的依,就是將來從這個地方要産生苦的,苦將來要以此而産生的。樂極生悲這個話嘛,世間上經常說的,樂極生悲,還是樂極了才生悲。實際上佛教的意思講起來,樂本身,管你極不極,都是苦的依,就這個樂,將來是苦,就這個地方生起來的。所以說,這個樂是不究竟的,本身就是苦的依,那麼當然不要求了,你要滅苦的話,苦的依當然也不要了。那麼人天的福報,也不要去貪著,幹脆出叁界。

  “上士”更進一層,“恒勤求,自苦他安樂”,上士“恒”,就是經常的,不斷的,沒有時刻離開的,精勤的去求,求什麼?自己情願受苦,他安樂,要使人家安樂。這個安樂,我們說就是,離開叁惡道的,人天的安樂,是最初的。離開這個叁界之苦,是中等的。最後得到無余涅槃的樂,常樂我淨的樂,最大的安樂。他對一切衆生要求這些,也就是我們說的,安住律儀涅槃中,開始使他安住在律儀裏邊,慢慢一一增上,增上,最後到無余涅槃中,要使衆生得了這麼大的安樂。那麼這樣子,情願自己受苦。“及他苦永滅,以他爲己故”,不但要他安樂,還要把他的苦,全部給他滅掉,真正滅掉苦的是涅槃了,他爲什麼這樣做?情願自己吃苦,要使他安樂,要把他的苦,都滅,滅得無余的滅盡。那個以他爲己苦,以他爲自己,就是自他相換。我們現在執著自己的身心就是自己,所以造了很多罪,爲自私自利,如果你反過來,把人家執爲自己,把自己不當一個私有的東西看,那麼你做的,一切利人的事情了。本來你一切利己的,現在利人了,那這樣子就可以,那就修菩薩道了,菩提心就是這麼生起來了。所以說呢,這個樣子,因爲以他爲自己的緣故,這是自他相換的菩提心快修成功了,修成功的話,自己吃點苦不在乎。祗要他能夠安樂,他能夠離苦,什麼都肯幹,頭目腦髓,什麼都犧牲,時間叁大阿僧祗劫,乃至盡未來際都肯幹。這樣子的人,才是真正成佛的,最必要的,先決的根本條件,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心發起來之後,成佛就在手掌之中。如果這個心生不起來,你想成佛,天天想成佛,乃至要求最高的什麼,大圓滿什麼什麼,去求的話,也成不了佛。因爲成佛的因沒有,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你菩提心還沒有發起來,最高的法交給你,不會成佛。

  我記得昂旺堪布好象說的: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弘法的時候,他是印度的人,很關心印度的事情,凡是印度有人到西藏來,他經常要問,印度最近有什麼消息?後來有個人去告訴他,說印度出了個奇怪的新聞,什麼呢?那人說,有一個修勝樂金剛的人,他成就了,成了一個阿羅漢。勝樂金剛成佛的,他是成了個阿羅漢。阿底峽尊者說:好!好!好!那個人奇怪了,他該成佛的,怎麼成阿羅漢,還好!好!好!他說還沒有墮落,他總算還有一個出離心,能成一個阿羅漢,如果出離心沒有的話,還得流轉了,還得墮落。

  那這個裏邊也講個公案,一個大威德成就的人,他因爲瞋恨心沒有息下去,那是菩提心沒有生起了,他修降伏法,把對方降伏了,就用降伏法把他壓住了,那最後是下地獄了,害人嘛,害己。你用修成佛的法,來降伏人家,降伏他的怨家,那就是結果,他自己感了地獄果,那是更慘。噢,那個修法,你再無上高的法,你拿去,沒有菩提心,你瞋恨心來修的話,結果還是要得到惡報。

  所以,我們說,昂旺堪布也好,《菩提道次第》也好,再再強調,真正的寶就是菩提心。如果你菩提心沒有得到的話,你再去求無上甚深的微妙法,拿得來,還有危險性,就是說,你大威德成就,還會得下地獄、惡道,會下惡道。那麼你假使沒有菩提心,即使你不做,沒有貪瞋癡煩惱,沒有起那些,最多也不過成個阿羅漢果,佛還成不了。所以這是菩提心有了以後,你修什麼法,管你是慢一點,快一點,結果決定是菩提的果。所以說菩提心是一個寶。我們不是在《五字真言》念了,發菩提心,二十二個喻,講了很多啊,每一個喻都是有特殊的的意義的噢,“大藏寶源瀛”這些東西都是,就是寶了,有了菩提心,那就是佛果在手掌之中,沒有菩提心,你怎麼的精進,怎麼的修無上高的法,也成不了佛。所以說,這個講叁士,重點就是說,爲什麼上士會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呢?以他爲己故。這菩提心成就了,拿他是當自己,不把自己當自己,不爲自己小的利益,這才是能夠達到這樣子的。那麼是菩提心成就這些難行苦行,不要說叁大阿僧祗劫,盡未來際爲度衆生辛苦,他都不在乎,這個就是成佛的必要條件。你說怕辛苦,怕時間長,偷懶,想趕快成就,以這樣子的貪便宜的心,想成佛的話,恐怕成不了,最高的法拿到也不一定。

  “此言上士,謂菩薩也”,這個地方的上士就是菩薩,“意說菩薩,觀他如己,故見他樂,即爲己樂”,它的意思說,菩薩把一切衆生當作自己看,所以衆生快樂呢,安樂呢,就是自己的安樂,那麼這樣子的人,世間上有沒有?很難找。所以說海公上師在康薩仁波卿座下傳法的時候,很多人都感到有點兒不大服氣,他怎麼一個漢人來了,這個年份又不多,有些藏人很久依止了,藏文也好,學得也多,聽得也多,爲什麼他來了幾年就傳了法呢?你看,康薩仁波卿就給他們說:他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那也是意思就是說,你們中間恐怕還沒有真正發菩提心,如果有的話,也會傳法給你的。沒有發真正菩提心,即使經書念的再多,格西考上了,什麼辯論很好,那是外表一套。真正的內涵,菩提心…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