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19

  ..续本文上一页处中者,令发心故。能示能导,得示导名。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余三不尔。

  于二示导,教诫最尊。唯此定由通所成故。定能引他利乐果故。谓前二导,咒术亦能。不但由通。故非决定。如有咒术,名健驮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教诫示导,除漏尽通,余不能为。故是决定。又前二导,有但令他暂时回心,非引胜果。教诫示导,亦定令他引当利益及安乐果,以能如实方便说故。由是教诫最胜,非余。”

  2《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第八七页。

  3《俱舍论颂疏》卷第十:“末摩此云支节。然于身中有百处异支节,其量甚小,触便致死,是谓末摩。”

  4《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5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6《增一阿含经》三十三曰:“劫初光音天,相谓我等欲至阎浮提地,即来下地食地肥故。失神足,皆共号咒。自相谓言:我等穷厄,不能复还天上。”

  《经律异相》一曰:“天地更始,荡荡空虚,了无所有,亦无日月。地涌甘泉,味如苏蜜。时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性多轻躁,以指尝之。如是再三,转得其味,食之不已,渐生粗肌,失天妙色神足光明。”

  7《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8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二 :“理实一切行苦故苦,此唯圣者所能观见。故有颂言:“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以诸愚夫于无间狱受剧苦蕴生苦怖心,不如众圣于有顶蕴。”(二三七页)

  9《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九 :“谓母胎中分位有五:一羯逻蓝位,二頞部昙位,三闭尸位,四键南位,五钵罗奢佉位。此胎中箭渐次转增,乃至色根形相满位。”(九五页)

  10《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六:“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等现理故集,相续理故生,成办理故缘。  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  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11《大智度论》:“【经】已舍利养名闻 。【论】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

  12《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三百七十七页):“又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13《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三百七十七页):“有误解此说为前生身形,又有见说是后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此说全无清凈依据,唯增益执,《瑜伽论》说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

  14《集论》中说容有转改,圣者超度,胜其业力故。

  15《大毗婆沙论》:“劫有三种,一中间劫,二成坏劫,三大劫。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增劫,三增减劫。减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有二十中间劫。经二十中劫世间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经二十中劫世间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此合名坏劫。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

  16《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六:“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二八三页)

  17《佛说阿弥陀经》:“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18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

  圆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上明鸟音,此明说法。谓以上众鸟,非但音声和雅可爱,且能演扬宣畅,佛法道品。五根等他经七科三十七分,即修行入道之品也。此经惟列二十五品。或谓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极乐为大乘机,如何演畅不对机之法。当知三十七品,实通大乘。《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此皆能通大乘之明证也。”

  19《三学讲录》上海佛学书局版为:而究竟之义不达。

  20《俱舍论颂疏注释》:“毗婆娑师说有十一,谓戒分二,以身语业,不相杂故。”(第150页)

  21上海佛学书局《三学讲录》一百〇三页。

  22法尊法师译文:“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海公上师译文:“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

  23五句赞:即密遮玛。

  24三轮体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

  25《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第五四六页。

  26《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第五四七页。

  27《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三页。

  28《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五页。

  29《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八页。

  30《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九页。

  31上海佛学书局海公上师《三学讲录》内《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一百二十三页。

  32满慈子:又曰满愿子,满祝子。富楼那尊者之译名。

  33上海佛学书局《三学讲录》内海公上师《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一百二十七页。

  34《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二第六二三页。

  35《菩提道次第广论》广化寺版。

  36金刚喻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之禅定谓之金刚喻定。与金刚定,金刚三昧,金刚心等同。此为三乘行心最后心之禅定,由此禅定而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乘谓之阿罗汉向之最终,在菩萨乘谓之等觉位。《俱舍论》卷二十四曰:“金刚喻定者,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

  37《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三第六六一页。

  38注:海公上师译本原文:“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不共对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许即遍知性。”法尊法师译本原文:“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