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于亏损、犯了的,还要堕恶趣去的。你怎么利他呢?自己自利也办不到嘛。自利都没有办到,等于说你自己不会游水,人家在水里叫喊“救命”,你自己不会游,你跳下去了,你自己都先淹死了,救人家根本没有希望。这个自利都办不到,自己自身难保了,怎么救人呢?
故勤利他,当爱尸罗不应缓慢,必须力励守护防范。
所以说你想利他的话,你必定自己把戒要守好,爱护不要缓慢。就是说不要马马虎虎,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这辈子拖下辈子。缓慢的心不要有,要励力,要努力地守护那些戒,防范,不要犯。
《摄波罗蜜多论》云:「若具正觉戒庄严,勤修一切众生利,先当善净自尸罗,发起清净尸罗力。」
这个引证一部论,《摄波罗蜜多论》。它说你要受了佛的戒的庄严,戒是最庄严的,这个后面都要讲。那么你要想怎么做,要勤修一切,为了众生的利益,好好地修的话,你先要自己把自己的戒要清净地守好。“发起清净尸罗力”,把清净的戒的力量发挥出来。那么你才可以说,安立一切有情于佛的戒庄严,才能够利益一切有情。自己要把戒做好。
又云:「毁戒无能办自利,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这部论又说,“毁戒”,假使说你戒不好好守,有所毁犯的话,那么自利也办不到,现世受很多的苦恼,当来呢,还要堕恶趣。自利还做不到,“岂有势力而利他”?哪有什么力量来利他呢?所以说我们要劝那些,“善修利他”,你真正想要利他的人呢,劝你对戒呢,不要缓慢,对戒缓慢是不合道理的。你要利他的话,一定要自己精勤地持戒,然后才能说利他。
如是能令尸罗清净,依赖于诸进止之处,如制行持。
你要使戒清净的话,那要靠什么呢?“依赖于诸进止之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该止,不要做。就是说该做的,该不做的,要搞清楚,如法去做。“如制行持”,根据佛的制,佛怎么制的?佛叫你这个不要做的就不做,佛叫你这个要做的就做。以佛制所制的来行持、来做,这样子可以尸罗清净了。
又此随逐猛利坚固欲守护心,故当久修,未护过失善护胜利,而令发起欲护之心。
那么这个行持,“又此随逐猛利”,这个行持依靠什么?依靠这个猛利、坚固地要守护戒的心,才能行持。猛利的坚固的守护的心都没有,你如法的行持就做不到的。你要生起这个坚固猛利的守护心,“故当久修”,要长时地去修,不维护过失,不好好守护戒的过失,跟那个如法守护的胜利。这样一个过失,一个胜利好好地去修。那么你知道过失,是不护,那就好好护了。你知道护之后有什么好处,那就拼命地做。“而令发起欲护之心”,要保护守持不犯的这个心把它生起来,那么这是根本。有了这个心才能防护,那些该做,那些不做。
初者如前论云:「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初者如前论云”,那么第一个,不护别解脱戒有什么过失,这个根据前面的论就是说。“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这个犯戒不好好守护的话,你要看到将来的后果,是很猛利的极大的怖畏。堕恶趣呢,很难受的。所以说呢,那些可断的、就是那些小的过失,虽然小也要断,因为小的过失可以感得很大的果报,苦果。所以说不要因为这个戒很小,就忽略了不去管它。就是可断的那些过失,即使很小也把它断掉,因为它能感猛利的大怖畏。所以说这是不护的过失。
谓由过患深生怖畏,虽于小罪励力断除。
看到犯戒的过失、过患,要堕恶趣了,生起极大的怖畏心。所以哪怕小小的罪,都要断除,不要去犯。犯了之后马上忏悔。
尸罗障品其粗显者,谓十不善,所有过患,如前已说当思惟之。
犯了尸罗的最粗显的就是前面这十不善,十不善业道了。那个里边讲了很多了,前面讲过的,那么它将来感什么果,什么果都有了。这个要好好地思惟。就是说不守护戒,最粗的就是十恶业道。这十恶业道的过患,前面讲得很多了,那么好好思惟。微细的呢,当然果报还是很大,这里也说了。即使小的过失,也得要断。
其胜利者前亦略说,吉祥勇猛所说者,即前论云:「可爱天物及人财,妙乐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当观佛法皆此生。」
那么守护有什么好处呢?“其胜利者前亦略说”,前面在中士道的时候,也讲过了。“吉祥勇猛所说者,即前论云”,这是马鸣菩萨,就是前面他说的,就是前面那个论。“可爱天物及人财,妙乐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当观佛法皆此生”,他说感的果报,天上的那些物资、人间的财富、妙乐、妙味,殊胜的五欲之乐、殊胜的美味、天上的那些盛事、那些好的事情,这些一切由戒而生,这是没什么稀奇的。“当观佛法皆此生”,我们说无上正等菩提,最殊胜的佛法也从戒而生的。那么这些人天的那些果报由从戒生,这有什么稀奇呢?没什么稀奇。人天果报不足为奇,无上的佛果尚且从戒而生,那么人天一些好的果报有什么稀奇呢?当然,戒能生出来。
又由依此,能令相续辗转胜进,与诸菩萨大悲性者共同学处,永断一切恶行种子,得净妙智。
那么有什么好处呢?你持戒之后,依了这个戒,能令你的相续,就是我们的身体,“辗转胜进”,一辈子一辈子上升。可以跟那些大菩萨――有大悲体性者,共同一起受戒、一起持戒,与他们为伴侣。“永断一切恶行种子”,最后得“净妙智”――成佛。所以说你持戒的话,我们就可以辗转上升了,跟大菩萨共同相处,共同守戒,乃至最后恶性种子断掉了――成佛。
余庄严具太老太少,若着戴者成讥笑处,非为端严。尸罗庄饰,老幼中年任谁具足皆生欢喜,故为第一庄严之具。
那么庄严,我们所戴的那些庄严品。一般世间的庄严品,都是年轻人戴的。一个太老的,一个老婆婆,她戴了很多的庄严品,首饰戴满了,脸上胭脂了,眼睛眉毛画起,口红擦起,人家看了之后:“老妖怪。”不但不说你好看,还看的你很可耻。太小的小孩子,这个七八岁的,你把他用大人的庄严做起来,你不天真了?我就看到一个画册里边,搞什么庆祝大会,有些幼儿园的学生,也是擦了口红,画了眼睛眉毛了,看起来很不自然,照片照了很不自然。一个小孩子本来很天真,画的死板板的。还有这个少数民族,他们戴的缨络,那是头上戴的这些珍珠宝贝,重得很,重得来头都抬不起来。一个小孩子把他戴上去的话,他头都挂下来了,一点也不庄严。所以说这个庄严品呢,只是适合于一般的青年。如果太老了,或者太小了,戴了这些呢,人家讥笑。老太婆戴庄严,那么大家笑;小孩子戴也不象话,成了讥笑处。不但是不庄严,还要讥笑。“非为端严”,一点也不端严。
但是尸罗的庄严呢,不管你老幼中年,“任谁具足皆生欢喜,故为第一庄严之具”。但是尸罗这个庄严,持戒的,管你年轻的、年小的、乃至老的,没有人说闲话的。老人持戒好,不会说:“哎呀,这么老还持戒?”不会说的。老人持戒对嘛。哪怕小孩子他持戒很清净,人家也赞叹:“那么小,他能这样清净的持戒。”都欢喜。没有说你太老就不要了持戒了,太小了不能持戒了,没有这个话。所以说这个庄严,尸罗的庄严呢,没有时间性的,老幼中都是好的,人家看了都生欢喜心,不会讥嫌。那么世间庄严,就不行了。太老太小的,不但不庄严,而且成讥笑处。讥笑什么?讥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打扮那么漂亮干什么呀?就是说你心不好。
诸余香者,能熏顺风,非熏逆风,是有方限,戒名称香,熏一切方。
世间上的香,“余香”就是除了戒以外的香。“能熏顺风”,顺风来了香就是吹过去了。逆风不行了,如果你站在香的旁边。风是朝这边吹的,你站在这里,一点也闻不到,哪怕很近也闻不到的。“有方限”,方向有限制,把你限制掉了。顺了风的方向是吹到了,闻到了;逆风的方向呢,就闻不到了。那么这个戒的香,不管你顺风逆风,到处大家,好的名气大家赞叹,这个没有顺风逆风之分的。那么这是说超过一切的香。
能除炎热檀等涂香有违出家,能除烦恼炎热涂香,于出家者随顺无违。
有些除炎热的檀香等等,就是世间里的名香,这些涂香呢,出家人不能涂。有人就问有一种东西,涂在身上能避蚤子的,但是有香味能不能用?如果香味确实很浓的就不能用,出家人不能用香味的东西。但是戒的这个涂香呢,那就是能除烦恼。这个涂香不是除虫,除烦恼的炎热。世间的炎热,一些清凉的香能涂,涂上去就能够除掉了。而烦恼的炎热呢,这个要涂戒了,才能够除掉。而这个香呢,出家人用这个涂香呢,“随顺无违”,毫无顾忌,你尽管涂好了,没问题。出家人可以涂的,那么涂得越多越好。所以说这个以涂香来比喻呢,这个戒的涂香呢,出家人没有限制,可以用。
虽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财者胜出余人。
同样子是出家人,“具戒财”,戒是七圣财之一嘛,假使你具足戒的,很清净的。“胜出余人”,其他的人就不如你了。所以同样子出家的,就看你戒持的好不好?如果持戒的,大家都恭敬。不持戒的,那就不要怪人家,怪你自己为什么不持戒。人家就看不起了,说个老实话。这个开会的时候,一些干部经常要批评哪些出家人,戒律不好,那些做的事情甚至于违法的。这个大家都要说的,你做的事情不对嘛,你不要去怪人家了,说出家人过失。过失是你自己造出来的,要把人家口封了不准说。那是持戒的人当然不说了,其他的人,他也不持戒,他怎么不说呢?他就要说。
即前论云:「尸罗能得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清净胜智以为性,离过第一庄严具。徧熏三界悦意香,涂香不违出家众,行相虽同若具戒,此于人中最超胜。」
这是总结前面的话,尸罗能够得到最胜的道,能成佛嘛。“与诸悲性平等修”…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