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P20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修的时候,要以悲心同时修。还要“清净胜智”,这个戒它本身要有智慧的。没有智慧,那是戒禁取。清净的殊胜智慧是它的体性。持戒就是悲心,不损恼他嘛。我们说学《俱舍》的时候,说律藏是从悲心里流露出来的。是不损恼众生的,是悲心,持戒。“离过第一庄严具”,这个持了戒之后,离开一切过失,那就是一切最殊胜的庄严具。我们说庄严具嘛,就是要使人端严。端严没有过失了。脸上为什么要东画西画的呢?就是说假使有的人眼睛长得不好,他就画一画使他眼睛好看,没有过失。眉毛长的不好,画一画,使他眉毛没有过失。这些都是勉强的,而持戒之后呢,一切犯戒的过失都没有了,那是真正的最庄严的具,就是持戒,“离过第一庄严具”。

  “遍熏三界悦意香”,其他的香顺风吹到,逆风吹不到了。戒的香呢,“遍熏三界”,没有方向的限制。闻到之后都悦意,心里很高兴。“涂香不违出家众”,其它涂的香在家人涂,出家人香味不能涂,而这个持戒的涂香,出家人同样可以用。“行相虽同若具戒”,虽然都是一样的出家人,但是你具戒的是“人中最超胜”的。

  

  又虽未说虚赞邪语,未以勤勇功力积集,所须资财任运而得,不以暴业而令怖畏,然诸众生悉皆礼敬,非为亲属,先未利彼,初本无识,然诸众生自然慈爱,足迹之尘亦为天人恭敬顶戴,得者持去供为福田,此诸胜利悉由戒生。

  戒还有什么好处呢?它说你没有“虚赞邪语”,没有说这些自赞毁他的那些假话。邪语,邪命的话。也没有下很多的功夫去积聚财物。而“所须资财”呢,“任运而得”。有的人他为了得到财呢,邪语呵,说一些邪命的话,或者是赞叹自己虚枉的不实地赞叹自己,或者自己去干,亲自干去积集财物。而持戒的人不需要赞叹自己,也不需要说邪命的话。也不要自己努力去积集资财,你要什么自然就来了,任运而得。

  “不以暴业而令怖畏,然诸众生悉皆礼敬”,我们说世界上的人,你要用暴业,就说要有一种强的力量压制他,使他怖畏。然后呢,对你产生恭敬,否则他就看你不起。但是持戒的人,不需要暴业,不需要一种强力的,使人家怖畏。而众生自然对你非常恭敬。

  “非为亲属”,他也不是你的亲属,他过去你没对他有什么好处,甚至于你也认不到的人。但是这些人,对持戒的人,自然对你很好,慈爱,对你是非常爱护,不起恶心。我们说亲属,或者受你好处的,或者是老朋友,对你好嘛。现在那些既不是亲属,我也没给他好处,甚至于认不到的人,他自然对你非常慈爱,那你持戒嘛,就会感这个果。哪怕你走路,走路的脚下踩的灰尘,天人拿去恭敬顶礼。“得者持去供为福田”,当福田一样去供养。这些胜利都是戒而生的,因为戒的殊胜很多。

  这里我们经常讲的,降龙罗汉。某个地方一个恶龙,它很厉害,扰乱那些老百姓。很多的罗汉去降伏它,你使神通,它也有神通,它就不走。那么最后这个地方,灾害太大了,没有办法,请佛了。怎么办呢?佛陀就说:“根支具长者。”就是说:“你去降好了。”大家很奇怪,这个根枝具长者既没有神通,又不能说法。那么佛说他能降,这个长老、这个尊者呢,他是对佛毫无怀疑,佛说我能降,我就能降。他就去了。去了之后,远远地看见那个龙在吐火,他就打招呼了。他说:“贤者,你好去了。”这么一句话,人家以为龙要跟他斗了。结果龙尾巴一摇走了,就不来了。那人家很奇怪了,为什么?根支具,佛制的戒,根本的、支末的、小小的都不犯的,制了之后就不犯的,威力。戒的威力就那么大。

  

  即前论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说为诸亲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无相识诸众生,皆礼持戒胜士夫。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即前论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这是总结前面的,你没有说那些虚诳的话,也没有努力去积累资财,但是你所需要的时候,任运就来了。“无怖世人悉敬礼”,你没有强大的暴力去压制他,使他恐怖,而世间上的人,对你都非常恭敬、顶礼。“无功未集得自在”,没有下功夫,也没有积集起这些东西,你可以得到自在,需要的都会来。“非可说为诸亲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无相识诸众生,皆礼持戒胜士夫”,他既不是你亲属,也没有利益过他,也没有给他做过一件除害的好事,甚至于从来不相识的那些人,都礼敬持戒殊胜的人――胜士夫。“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你持戒的人,脚所踩过的尘土也是吉祥的。那么天人呢,把它顶戴,拿去礼拜供养。所以说持戒的人,是最殊胜的种性。

  

  如是智者善为思惟,功德过失应善守护。

  所以说有智慧的,把这些持戒的功德、不持的过失好好地思惟,那你应当好好的守戒。

  

  即如此论云:「菩萨应护诸尸罗,莫耽自乐而破坏。」

  菩萨应好好地守护他的戒,不要耽着自己的快乐,享受五欲,而把戒破坏掉,千万不要这么做。

  

  又云:「得自在故恒受乐,智赞护戒妙庄严,圆满具足诸学处,极圆无慢依尸罗。」

  又是这部论,它说:“得自在故”,持戒的人得清凉、自在、安乐,这个前面说过的。不被烦恼所转,他得自在。这样子的人经常得清凉、安乐。这个智者所赞叹的,护戒的妙庄严,护戒是最殊胜的庄严。“智赞”,有智慧的人都赞叹的。“圆满具足诸学处”,你把这个戒――学处能够圆满具足。这样子的人,“极圆无慢依尸罗”。“极圆”,做得极好,但是没有慢心。有的人能够持戒了,要起我慢心。他要持得再好,不要起慢心。这样子以清净的尸罗去做,这样子做是最殊胜的。

  

  又护尸罗非唯为自怖畏恶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当为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尸罗。

  这个我们持戒,不是为了自己要消恶道,我们说下士道,不要受恶趣,我们就持戒嘛。但是我们这里上士道,就是要提高。我们持戒不要是为了自己,怕到恶道去;也不是说增上生得人天的福报,还是为自己吧。我们怎么?“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尸罗”,要使一切有情,都受佛的戒。

  

  即前论云:「若欲安立无边世,一切有情于净戒,为利世故修尸罗,说为尸罗到彼岸。」

  为了安立一切无边世界的一切有情,都使他们持佛的净戒,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尸罗的,这个就叫尸罗波罗蜜多到彼岸。

  

  「非畏恶趣希王位,及愿善趣诸圆满,唯愿善护净尸罗,为利世间而护戒。」

  我们持戒前面说是正规的,为了要成佛。这里说不是怕恶道而持戒;也不是说将来希望做个国王而持戒;也不是为了将来生了善趣,得一些人天的圆满。就是我们现在发愿,好好地受清净的尸罗呢,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这样子守戒的。那么这是戒的功德利益,同时我们的目的都要搞清楚了。

  

  卯三 尸罗差别

  

  第三戒差别分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今初

  戒的差别,这个很快的。戒有几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戒,分三聚)。先说律仪戒:

  

  辰一 律仪戒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

  菩萨戒里边的律仪戒呢,就是七众别解脱戒。

  

  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所以说本来有别解脱戒的,你受菩萨戒的时候,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那么你受了的真正的别解脱戒:假使比丘,这就是比丘的戒;沙弥就是沙弥的戒;乃至居士,就五戒了,这是真正受的别解脱戒。

  还有一种“共同能断律仪”,这个下边要说,共同能断就是没有受别解脱戒的,这个合拢来就是菩萨的律仪戒。哪些是共同能断律仪呢?

  

  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我们说菩萨戒范围广嘛,有些天人、龙都能受菩萨戒,但是别解脱戒,天人、龙、非人不能受的,只有人可以受。人还要是男女,不能二根等等。假使不能受别解脱戒那些身,他受了菩萨戒,那菩萨戒有律仪戒嘛。他们受的律仪戒是什么呢?就是共别解脱戒,就是共同能断的律仪,不是真正别解脱律仪。

  “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这个菩萨戒里的戒呢,就是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一种是共同的能断律仪。真正的别解脱戒呢,是佛制的,断除性罪、遮罪,都要断掉。共同的能断的,这是断性罪的,他佛制的戒没有受。因为这些天龙之类的,不能受别解脱戒的,遮罪是没有的,只有性罪是有的。那么他的菩萨的律仪戒呢,就是单指性罪的,断性罪的。“随其所应”,“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有两种,一种是佛制的,性罪遮罪都要除掉;一种是共同的只断性罪的。“随其所应”能断的律仪:一种是真正别解脱戒;一种是共同能断的律仪。这就是菩萨戒里的律仪戒,那就菩萨戒的律仪戒有两种:一种是真正能受的;一种是不能受别解脱戒的,这是共同的律仪(正因为他这个不能受)。

  

  辰二 摄善法戒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摄善法戒摄六度”,我们经常念的。就是摄六度的善法,没有生的生起来,已经生的不要失掉。不但不失掉,还要成倍地增长。

  

  辰三 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

  以十一种有情的利义,“如其所应”,根据它每一条所说的,引发那些众生的现在的、或者后世的义利。这个利义没有罪的,就是善的。世间法给你的利益,那是有罪的(现在倒很好,将来要受报的,那就有罪),这是无罪的。

   …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