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20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修的時候,要以悲心同時修。還要“清淨勝智”,這個戒它本身要有智慧的。沒有智慧,那是戒禁取。清淨的殊勝智慧是它的體性。持戒就是悲心,不損惱他嘛。我們說學《俱舍》的時候,說律藏是從悲心裏流露出來的。是不損惱衆生的,是悲心,持戒。“離過第一莊嚴具”,這個持了戒之後,離開一切過失,那就是一切最殊勝的莊嚴具。我們說莊嚴具嘛,就是要使人端嚴。端嚴沒有過失了。臉上爲什麼要東畫西畫的呢?就是說假使有的人眼睛長得不好,他就畫一畫使他眼睛好看,沒有過失。眉毛長的不好,畫一畫,使他眉毛沒有過失。這些都是勉強的,而持戒之後呢,一切犯戒的過失都沒有了,那是真正的最莊嚴的具,就是持戒,“離過第一莊嚴具”。

  “遍熏叁界悅意香”,其他的香順風吹到,逆風吹不到了。戒的香呢,“遍熏叁界”,沒有方向的限製。聞到之後都悅意,心裏很高興。“塗香不違出家衆”,其它塗的香在家人塗,出家人香味不能塗,而這個持戒的塗香,出家人同樣可以用。“行相雖同若具戒”,雖然都是一樣的出家人,但是你具戒的是“人中最超勝”的。

  

  又雖未說虛贊邪語,未以勤勇功力積集,所須資財任運而得,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衆生悉皆禮敬,非爲親屬,先未利彼,初本無識,然諸衆生自然慈愛,足迹之塵亦爲天人恭敬頂戴,得者持去供爲福田,此諸勝利悉由戒生。

  戒還有什麼好處呢?它說你沒有“虛贊邪語”,沒有說這些自贊毀他的那些假話。邪語,邪命的話。也沒有下很多的功夫去積聚財物。而“所須資財”呢,“任運而得”。有的人他爲了得到財呢,邪語呵,說一些邪命的話,或者是贊歎自己虛枉的不實地贊歎自己,或者自己去幹,親自幹去積集財物。而持戒的人不需要贊歎自己,也不需要說邪命的話。也不要自己努力去積集資財,你要什麼自然就來了,任運而得。

  “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衆生悉皆禮敬”,我們說世界上的人,你要用暴業,就說要有一種強的力量壓製他,使他怖畏。然後呢,對你産生恭敬,否則他就看你不起。但是持戒的人,不需要暴業,不需要一種強力的,使人家怖畏。而衆生自然對你非常恭敬。

  “非爲親屬”,他也不是你的親屬,他過去你沒對他有什麼好處,甚至于你也認不到的人。但是這些人,對持戒的人,自然對你很好,慈愛,對你是非常愛護,不起惡心。我們說親屬,或者受你好處的,或者是老朋友,對你好嘛。現在那些既不是親屬,我也沒給他好處,甚至于認不到的人,他自然對你非常慈愛,那你持戒嘛,就會感這個果。哪怕你走路,走路的腳下踩的灰塵,天人拿去恭敬頂禮。“得者持去供爲福田”,當福田一樣去供養。這些勝利都是戒而生的,因爲戒的殊勝很多。

  這裏我們經常講的,降龍羅漢。某個地方一個惡龍,它很厲害,擾亂那些老百姓。很多的羅漢去降伏它,你使神通,它也有神通,它就不走。那麼最後這個地方,災害太大了,沒有辦法,請佛了。怎麼辦呢?佛陀就說:“根支具長者。”就是說:“你去降好了。”大家很奇怪,這個根枝具長者既沒有神通,又不能說法。那麼佛說他能降,這個長老、這個尊者呢,他是對佛毫無懷疑,佛說我能降,我就能降。他就去了。去了之後,遠遠地看見那個龍在吐火,他就打招呼了。他說:“賢者,你好去了。”這麼一句話,人家以爲龍要跟他鬥了。結果龍尾巴一搖走了,就不來了。那人家很奇怪了,爲什麼?根支具,佛製的戒,根本的、支末的、小小的都不犯的,製了之後就不犯的,威力。戒的威力就那麼大。

  

  即前論雲:「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說爲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衆生,皆禮持戒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

  “即前論雲,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這是總結前面的,你沒有說那些虛诳的話,也沒有努力去積累資財,但是你所需要的時候,任運就來了。“無怖世人悉敬禮”,你沒有強大的暴力去壓製他,使他恐怖,而世間上的人,對你都非常恭敬、頂禮。“無功未集得自在”,沒有下功夫,也沒有積集起這些東西,你可以得到自在,需要的都會來。“非可說爲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衆生,皆禮持戒勝士夫”,他既不是你親屬,也沒有利益過他,也沒有給他做過一件除害的好事,甚至于從來不相識的那些人,都禮敬持戒殊勝的人――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你持戒的人,腳所踩過的塵土也是吉祥的。那麼天人呢,把它頂戴,拿去禮拜供養。所以說持戒的人,是最殊勝的種性。

  

  如是智者善爲思惟,功德過失應善守護。

  所以說有智慧的,把這些持戒的功德、不持的過失好好地思惟,那你應當好好的守戒。

  

  即如此論雲:「菩薩應護諸屍羅,莫耽自樂而破壞。」

  菩薩應好好地守護他的戒,不要耽著自己的快樂,享受五欲,而把戒破壞掉,千萬不要這麼做。

  

  又雲:「得自在故恒受樂,智贊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屍羅。」

  又是這部論,它說:“得自在故”,持戒的人得清涼、自在、安樂,這個前面說過的。不被煩惱所轉,他得自在。這樣子的人經常得清涼、安樂。這個智者所贊歎的,護戒的妙莊嚴,護戒是最殊勝的莊嚴。“智贊”,有智慧的人都贊歎的。“圓滿具足諸學處”,你把這個戒――學處能夠圓滿具足。這樣子的人,“極圓無慢依屍羅”。“極圓”,做得極好,但是沒有慢心。有的人能夠持戒了,要起我慢心。他要持得再好,不要起慢心。這樣子以清淨的屍羅去做,這樣子做是最殊勝的。

  

  又護屍羅非唯爲自怖畏惡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當爲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屍羅。

  這個我們持戒,不是爲了自己要消惡道,我們說下士道,不要受惡趣,我們就持戒嘛。但是我們這裏上士道,就是要提高。我們持戒不要是爲了自己,怕到惡道去;也不是說增上生得人天的福報,還是爲自己吧。我們怎麼?“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屍羅”,要使一切有情,都受佛的戒。

  

  即前論雲:「若欲安立無邊世,一切有情于淨戒,爲利世故修屍羅,說爲屍羅到彼岸。」

  爲了安立一切無邊世界的一切有情,都使他們持佛的淨戒,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修屍羅的,這個就叫屍羅波羅蜜多到彼岸。

  

  「非畏惡趣希王位,及願善趣諸圓滿,唯願善護淨屍羅,爲利世間而護戒。」

  我們持戒前面說是正規的,爲了要成佛。這裏說不是怕惡道而持戒;也不是說將來希望做個國王而持戒;也不是爲了將來生了善趣,得一些人天的圓滿。就是我們現在發願,好好地受清淨的屍羅呢,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而這樣子守戒的。那麼這是戒的功德利益,同時我們的目的都要搞清楚了。

  

  卯叁 屍羅差別

  

  第叁戒差別分叁: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今初

  戒的差別,這個很快的。戒有幾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戒,分叁聚)。先說律儀戒:

  

  辰一 律儀戒

  

  《菩薩地》說,即是七衆別解脫戒。

  菩薩戒裏邊的律儀戒呢,就是七衆別解脫戒。

  

  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所以說本來有別解脫戒的,你受菩薩戒的時候,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那麼你受了的真正的別解脫戒:假使比丘,這就是比丘的戒;沙彌就是沙彌的戒;乃至居士,就五戒了,這是真正受的別解脫戒。

  還有一種“共同能斷律儀”,這個下邊要說,共同能斷就是沒有受別解脫戒的,這個合攏來就是菩薩的律儀戒。哪些是共同能斷律儀呢?

  

  若非堪爲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我們說菩薩戒範圍廣嘛,有些天人、龍都能受菩薩戒,但是別解脫戒,天人、龍、非人不能受的,只有人可以受。人還要是男女,不能二根等等。假使不能受別解脫戒那些身,他受了菩薩戒,那菩薩戒有律儀戒嘛。他們受的律儀戒是什麼呢?就是共別解脫戒,就是共同能斷的律儀,不是真正別解脫律儀。

  “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這個菩薩戒裏的戒呢,就是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別解脫戒,一種是共同的能斷律儀。真正的別解脫戒呢,是佛製的,斷除性罪、遮罪,都要斷掉。共同的能斷的,這是斷性罪的,他佛製的戒沒有受。因爲這些天龍之類的,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遮罪是沒有的,只有性罪是有的。那麼他的菩薩的律儀戒呢,就是單指性罪的,斷性罪的。“隨其所應”,“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有兩種,一種是佛製的,性罪遮罪都要除掉;一種是共同的只斷性罪的。“隨其所應”能斷的律儀:一種是真正別解脫戒;一種是共同能斷的律儀。這就是菩薩戒裏的律儀戒,那就菩薩戒的律儀戒有兩種:一種是真正能受的;一種是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這是共同的律儀(正因爲他這個不能受)。

  

  辰二 攝善法戒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攝善法戒攝六度”,我們經常念的。就是攝六度的善法,沒有生的生起來,已經生的不要失掉。不但不失掉,還要成倍地增長。

  

  辰叁 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者,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

  以十一種有情的利義,“如其所應”,根據它每一條所說的,引發那些衆生的現在的、或者後世的義利。這個利義沒有罪的,就是善的。世間法給你的利益,那是有罪的(現在倒很好,將來要受報的,那就有罪),這是無罪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