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21

  ..續本文上一頁

  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定應于彼數數參閱。

  “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宗大師在《戒品釋》裏邊講了很多,那麼你要去看。“定應于彼數數參閱”,那麼你要《戒品釋》裏好好去看了,這裏就不多說了。這裏饒益有情十一種事呢,前面小字裏有,那麼我們是念一道。哪十一種呢,這裏我們說,我們平時念的十二種,這裏十一種,它是開合的不同,裏邊的意思是一樣的。《廣論》的二百九十八頁裏的小字,裏邊就是說菩薩的饒益有情戒有十一項。

  

   (一)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于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二)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叁)又諸菩薩于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報恩)(四)又諸菩薩,于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救護他離怖畏)(五)又諸菩薩,于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爲開解,令離愁憂。(那些碰了不好運氣的人,給他離、除憂)(六)又諸菩薩,于有匮乏資生衆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衆具。(七)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衆。(八)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于所余事心皆隨轉。(九)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十)又諸菩薩于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诃責治罰驅擯,爲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十一)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這是以神通攝引)

  這個跟我們十二個是相同的,但是開合有所不同。大家回去可以去比較一下。

  今天時間到了。

  

  

  第八十四講

  

  上一次我們把施波羅蜜多講完了。戒波羅蜜多裏邊就是說,它的自性,自性就是說要舍離這個能斷的心。斷除自性來說,七支,加等起呢,就是加上意的叁個,十個,那就是十善業道。斷除十惡業道的,這個就是它的體性。

  它的差別又分叁種:一種是律儀戒;一種攝善法戒;一種就是饒益有情戒。叁聚淨戒。昨天我們講了律儀,大概地講了。我們現在還抄了一個筆記,昨天沒有念,也可以給大家再念一下。

  我們說在《菩薩戒》的別解脫裏邊,假使能夠守護這個在家出家的律儀戒的,那就是他的菩薩戒的律儀戒,是真正的別解脫戒。還有一些,他不能受別解脫戒的,就是天、龍、非人之類的,他別解脫戒不能受,但是他菩薩戒裏邊的律儀戒呢,是共同的能斷律儀。那麼共同能斷律儀是怎麼的呢?上一次我們也講了一些,這裏補充一下:《菩薩戒品釋》,宗大師親自作的。很多的菩薩戒的問題呢,他因爲《菩薩戒品釋》講得很詳細了,也沒有仔細說了。那麼這個問題呢,我們把它引出來,作一個注解。

  

  《菩薩戒品釋》卷一:「若是出家具菩薩律,五衆隨一別解脫戒是律儀戒。若是在家近事男女具菩薩律,二衆隨一別解脫戒爲律儀戒。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別解脫律儀,具菩薩戒,斷十不善,或斷身語七種不善,是律儀戒。此七能斷,斷除性罪,共同七衆別解脫戒,非是真實別解脫戒。如《道炬論釋》雲:律儀戒者,謂護製罪七衆別解脫律儀,及護性罪,護十不善。初是真實別解脫戒,後者唯是共同七衆別解脫戒。《莊嚴密意論》亦雲:其律儀戒,亦是遮戒,謂以七支能斷爲相,無貪無瞋正見叁法,是彼發起。」

  “若是出家具菩薩律,五衆隨一別解脫戒是律儀戒”,假使這個受菩薩戒的是出家人,那麼這個五衆裏邊,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隨一個他所受的別解脫戒,就是律儀戒。假使是在家的,那麼近事男、近事女,就是他的菩薩戒的律儀戒。“二衆隨一別解脫戒爲律儀戒”,假使“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別解脫律儀”,就是說別解脫戒不能受的,天人、龍、非人之類。

  那麼他說菩薩戒的時候,他這個律儀戒是屬哪一類的呢?就是“斷十不善,或斷身語七種不善”,總的連等起說,十個不善斷掉的。或者說不連等起的,他是身口七支的話,那麼十不善裏面把貪瞋邪見除掉,身叁口四,這是他的律儀戒。“此七能斷,斷除性罪,共同七衆別解脫戒,非是真實別解脫戒”,他斷的十不善裏邊的十個或者七個,那麼斷除的性罪。我們前面說的,有性罪、有遮罪。那麼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那些呢,他的共同別解脫戒就是斷性罪的。這個共同別解脫戒,並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

  《道炬論》裏邊解釋說,“律儀戒者,謂護製罪七衆別解脫律儀,及護性罪,護十不善”,那麼“護製罪”的七衆別解脫戒,那是真正的別解脫戒。護這個性罪的,斷除這個十個不善的,這就是共同的能斷律儀。天人、非人之類,它們也受菩薩戒,就是受的這個,他律儀戒就是這個。

  “初是真實別解脫戒”,就是說護製罪的七種別解脫戒;“後者唯是共同七衆別解脫戒”,它是單護性罪的。那麼我們在第一段裏邊。

  “若非堪爲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就是共同的別解脫戒。“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這是總說的。假使性罪的,單是斷除性罪的,就是共同的別解脫戒。斷除遮罪的,除了性罪之外,遮罪也除掉的,那是真正的別解脫戒。那麼“隨其所應”,看你是能受別解脫戒的,那是受的真正別解脫戒。天龍之身不能受別解脫戒的,那就是共同別解脫戒,這是“隨其所應”,這個能斷的律儀呢,是菩薩戒裏邊的律儀戒。菩薩戒裏的律儀戒是兩種:一種能受別解脫戒的,一種不能受的。這裏把這個《戒品釋》的文引一下呢,就更清楚一些。

  那麼攝善法戒六度,饒益有情戒十一種,我們已經上一次念過了。

  

  故別解脫所製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

  所以說別解脫戒裏邊的那些戒,是出家的菩薩律儀的一部分,學處的一部分。並不是說離開了菩薩學處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屬于菩薩戒律儀的學處的一部分。

  

  叁聚戒中律儀戒者,謂于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于菩薩亦爲初要,故當學彼。

  我們說受菩薩戒,有叁聚,叁聚淨戒嘛。這個叁聚裏邊,第一聚裏邊就是律儀戒。這個律儀戒,我們前面說過:或者是能受別解脫戒的,是真正的別解脫戒;或者不能受的,共同的別解脫戒。依止這個而進止:進就是做,止就是不做,就是有所取舍。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舍,就不做。這個呢,菩薩戒裏邊,是很重要的,一開頭就是律儀戒。所以應當要學的,不能說受了菩薩戒,別解脫戒就不要了。

  

  《攝決擇菩薩地》雲:「此叁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護,亦于余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

  “《攝決擇菩薩地》雲”,這《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裏邊《菩薩地》,它就這麼說,“此叁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那麼就是叁種戒,菩薩的叁聚淨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它“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叁個和合起來,要律儀戒攝持的,所以律儀戒是根本。

  “若能于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護,亦于余二不能守護”,假使你能夠對別解脫戒、律儀戒,能夠精進地守護不犯的話,那麼其他兩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也能守護不犯。假使說對律儀戒不能守護的話,那麼其它兩個,同樣也守不了。

  “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所以說假使你別解脫戒的律儀,這個第一個律儀戒不要的話,那麼菩薩戒的一切律儀,攝善法也好,饒益有情也好,都毀壞。所以說,絕對不能說受了菩薩戒之後,別解脫戒、這個律儀戒不要了。律儀戒是根本。由它攝持令叁戒和合,如果說沒有它的話,這兩個也不能成立了。

  

  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舍此律開遮等製,說另學余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

  有的人就搞錯了。他說:“別解脫戒是小乘戒――聲聞的律儀。”我們是菩薩戒,聲聞律儀就不能持了,要舍掉了。“棄舍此律開遮等製”,把聲聞裏的開遮持犯的那些呢,把它舍掉了,不要了。“說另學余菩薩學處”,那麼我們要學菩薩戒,就是說其余兩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了。這樣子做法呢,“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對菩薩戒的這個要點,全部沒有了解。因爲經論裏邊多次地說律儀戒的重要性,它是後面兩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的所有的根本。依了它,後邊兩個才生的起來。“及依處”,而且依靠它而住的。那麼就是說由它攝持,令其和合,才起作用。所以說你把根本的別解脫戒――律儀戒去掉的話,其余兩個也就不成立的。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于彼等善護叁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

  律儀戒裏邊最重要的是斷性罪。因爲我們說律儀戒有兩種:一種是真正別解脫戒;一種是共同的。真正的別解脫戒有遮罪,而共同的只有性罪。所以重點還在性罪裏邊。這個律儀戒裏邊,主要是的犯性罪。性罪裏過失最大的,前面講過的,就是十不善的業道。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公認的。這個最重的性罪,也就是十個不善業道要斷除。“故于彼等善護叁業”,對十個不善業道斷除,善護叁業,不去犯。“雖等起心莫令現起”,就是發動的心,貪瞋邪見也不要給它生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攝波羅蜜多論》雲:「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衆生,…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