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爲屍羅,此爲攝盡屍羅本,故于此等應善修。」
這就是說十善業道的重要性,這個論裏邊就是說,不要失掉這個十善業道。這個是說生一切善趣,一切解脫的這個路,只有十善業道。走向善趣,增上生要靠它;得了解脫:聲聞的解脫、佛的解脫,都是要靠十善業道的根本的。“住此思惟利衆生”,依十業道的爲根本,都在這個上邊,思惟利益衆生,“意樂殊勝定有果”,你這樣子殊勝的意樂決定感果,什麼果?佛的果。所以說“應當善護身語意”,這個十善業道就是身叁口四意叁,這個身語意都要善巧地守護。“總之佛說爲屍羅,此爲攝盡屍羅本”,佛說的一切戒呢,這是一切戒的根本,十善業道是一切戒的根本。應當對這個十善業道,要好好地修了。這是強調十善業道的重要性,是一切戒的根本。
月稱論師于屍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于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余戒亦易成辦。
“月稱論師于屍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邊講離垢地,講持戒的時候,也說斷除十種不善。這個前面我們引過,就是《入中論》的話。“《十地》等經多如是說”,也這麼說。“故先于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余戒亦易成辦”,對于這個先在這個十善業道裏邊,根據前面所說的,十惡業道跟十善業道了,“修靜息心”,把這個十惡業道的心,息下去,不要生起來。那麼其余戒呢,都能成辦。那就是說一切戒的根本就是十善業道。把十惡道要消除,息下去,那麼這樣其余的戒才能有希望成就。
卯四 修屍羅時應如何行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這個一樣的,六種殊勝在施波羅蜜多的時候講過,所依的菩提心等等。“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修一個度的時候,具足其他的五度。施波羅蜜多裏邊也講了例子,那麼這裏邊呢,講一個就夠了。
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屍羅,亦能將他安住屍羅是屍羅施,余如前說。
“具六波羅蜜多”,修的時候,什麼叫施度呢?自己做了,安住戒度裏邊,也將其他的一切有情,也安住在屍羅裏邊,這就是屍羅的施。其余的忍辱等等精進,前面的布施裏邊講過了,一樣的,就不多說了。這個不一樣呢,就是說再提一下,這就是說修戒波羅蜜多的時候,先要知道具足六個殊勝,再麼一個度的時候,具足六度,這個要注意的。
卯五 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者。
它還攝其他的意思。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爲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于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我們說一切所依的,我們持戒的根本的依的是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爲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諸行指的六度,這個菩提心就是六度的根本,那麼不要把它失壞,而且還要使它增長。這樣子“趣入戒等諸行”――布施持戒等等,六波羅蜜多所有的根本就是菩提心。這個菩薩戒的根本就是菩提心。願菩提心有了,才能說行菩提心,再戒嘛。
“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我們說菩薩戒裏邊有叁聚淨戒了:第一個就是律儀戒,它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攝善法戒呢,六度,是自利利他來了;饒益有情,純粹利他。第一個是律儀戒,它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這個是重要的。這是根本,有了它,才有其它兩個。“大地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我們發願要做到登地以上的持戒。持戒圓滿是第二地,我們發願要地上的持的屍羅那麼清淨,我們也要做得那麼高的層次,不要以下邊的爲滿足。
“于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初發業,我們前面見過的,就是進入第一個阿僧祗劫,那是夠量的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他這樣子的菩薩的進止,就是說他的持、他的開遮持犯:哪些是要持的――進,哪些是止――要遮的?他把這些進止的地方,現在開始就要學。雖然我們還沒有到那麼高的層次,初發業的進了阿僧祗劫那麼高,勝解行地菩薩還沒到。但是從現在開始,就要學了,現在不學,以後也不會到那個高層次的。那麼是說,對初發業的那些菩薩戒的進止的地方呢,他的持、犯、遮呢,我們要現在開始要學、要修了。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于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那麼對于十不善等,十不善業是性罪,等就是等其他的這個別解脫戒,那些遮罪的,性遮都有。那麼這些的性罪遮罪呢,每天都要起防護心不要犯。“又于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尤其是在自己受的別解脫戒,假使說我們這裏比丘受菩薩戒的,那麼他對比丘戒的根本罪,特別要努力地防護。假使是居士的,那麼他的五戒,要特別根本的四條要特別地要防護。那就說這個,受菩薩戒呢,對性罪呢,別解脫戒的性罪等等,遮罪都要好好地防護,那麼這個戒呢,才能是圓滿了。這是根本,不能是掉以輕心的。
戒波羅蜜多,因爲是宗大師有《菩薩戒品釋》講得很詳細,所以這裏講得略一點。下邊是忍辱波羅蜜多。
學習忍辱
寅叁 學習忍辱
忍波羅蜜多分五: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叁忍之差別,四修忍時如何行,五此等攝義(每一個都有此等攝義)。 今初
這個在《瑜伽師地論》四十二卷,有《披尋記》的,二四四一到二四五一,六十八頁,裏邊很多可以參考的。在後邊我們講的時候,可能還要參考。
卯一 忍之自性
一耐他怨害,二安受自身所生衆苦,及叁善安住法思勝解。
這個忍有幾種呢?“一耐他怨害”,人家對你做一些怨害、損害,怨家對你的損害,你要忍得住。“二安受自身所生衆苦”,你修行的時候饑渴寒熱,天熱的時候,冷的時候,托缽要不到的時候等等,這些修行的苦,要能夠安忍、安受。“及叁善安住法思勝解”,這個裏頭呢,我們將來講的時候,《披尋記》裏邊就極多,可以參考的,到時候再說。現在把名字講一下,什麼叫“安住法思勝解”。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雲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于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
“雲何菩薩法思勝解忍”,這是第叁個忍了。“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對一切法――佛說的法,能夠如法地思考。“由善觀察勝覺慧故”,善觀察的這個殊勝的慧的緣故,“能于八種生勝解處”,于八種生勝解的地方,“善安勝解”,能夠生起勝解來。勝解就是深信不疑了,人家不能動搖了。那麼有八種地方,這個將來都要講。這個就是說“安住法思勝解”。這是叁種忍。
此等違品亦有叁種,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叁謂不解無其樂欲。
“此等違品亦有叁種”,它的違品,就是說反面的,就是對它有害的,要破壞這個忍的叁種。“初謂瞋恚”,人家害你,你要忍。假使說你發起脾氣來了,瞋恨心起了,就忍不住了,就跟人家鬥了。
“次安受自身所生衆苦”,“謂瞋恚及怯弱心”,自己修行的苦,你要受。對它有違害的――對立面,就是瞋恨心跟怯弱心:怯弱心就是怕、退了、不修了,這個太苦了,就退掉了。我們沒有這個威猛的力量,受不了苦就退下去。
“叁法思勝解忍”,它的對立面,“謂不解無其樂欲”,對正法不了解,我們要生勝解,他不去解。甚至于沒有樂欲,對于正法沒有好樂之心。人家這個法學得很好,對他來說,漠不相幹,煩得很啊,噜裏八索地說了那麼多,他毫不感興趣。這樣子人法上就進不去了。那是過去的善根不夠,或者是現在的煩惱把他遮掉了,應當好好地忏悔。如果說對正法沒有樂欲心,感到厭煩,這個等流果是將來碰不到正法,將來正法就碰不上了,這個很危險的。
這叁個違品,那要對治,這些該對治掉的東西。如果說不解嘛,要求其解;沒有樂欲心,就要生起樂欲心來。
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爲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爲事故。
“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爲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這個跟布施波羅蜜多一樣的。你說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並不說把一切有情都成了富饒了,沒有窮了。忍辱波羅蜜多也不是說一切有情,他心都平靜了,沒有害人的心,這你就圓滿了,調和了。這個是做不到的。就是說,你自己的心對他們的一些損害,不起瞋恨心;不起怯弱的心,對那些法不起不解的心,也沒有不要求的心,那麼你忍辱波羅蜜多就圓滿了。這還是從心上看。它圓滿呢,就是“由自心滅除忿等”,就是把前邊的叁個違品,瞋恚心等等,把它滅除了,心裏邊把叁個違品滅除了。這個就是修了圓滿之後,就是圓滿進入忍辱波羅蜜多了。並不是說一切有情都能夠調和得心裏調柔,再不害人了,這叫做圓滿,不是的。這個是做不到的。
“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爲事故”,你只要把自己心調伏了,一切事情要做的,都能成辦。這個話,宗大師有依據。
《入行論》雲:「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余。」
《入行論》第五卷裏邊說,“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暴惡的有情跟虛空一樣多得是,你全部調和他,使他心調柔,不再害人了,這個做不到的。那麼我們怎麼辦呢?“唯摧此忿心”,人家來害你…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