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P22

  ..续本文上一页意乐殊胜定有果。应当善护身语意,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故于此等应善修。」

  这就是说十善业道的重要性,这个论里边就是说,不要失掉这个十善业道。这个是说生一切善趣,一切解脱的这个路,只有十善业道。走向善趣,增上生要靠它;得了解脱:声闻的解脱、佛的解脱,都是要靠十善业道的根本的。“住此思惟利众生”,依十业道的为根本,都在这个上边,思惟利益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你这样子殊胜的意乐决定感果,什么果?佛的果。所以说“应当善护身语意”,这个十善业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这个身语意都要善巧地守护。“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佛说的一切戒呢,这是一切戒的根本,十善业道是一切戒的根本。应当对这个十善业道,要好好地修了。这是强调十善业道的重要性,是一切戒的根本。

  

  月称论师于尸罗波罗蜜时,亦说是断十种不善,《十地》等经多如是说,故先于此如前所说修静息心,则诸余戒亦易成办。

  “月称论师于尸罗波罗蜜时,亦说是断十种不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边讲离垢地,讲持戒的时候,也说断除十种不善。这个前面我们引过,就是《入中论》的话。“《十地》等经多如是说”,也这么说。“故先于此如前所说修静息心,则诸余戒亦易成办”,对于这个先在这个十善业道里边,根据前面所说的,十恶业道跟十善业道了,“修静息心”,把这个十恶业道的心,息下去,不要生起来。那么其余戒呢,都能成办。那就是说一切戒的根本就是十善业道。把十恶道要消除,息下去,那么这样其余的戒才能有希望成就。

  

  卯四 修尸罗时应如何行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谓应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而正修习。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谓应具足六种殊胜”,这个一样的,六种殊胜在施波罗蜜多的时候讲过,所依的菩提心等等。“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而正修习”,修一个度的时候,具足其他的五度。施波罗蜜多里边也讲了例子,那么这里边呢,讲一个就够了。

  

  具六波罗蜜多修时,自住尸罗,亦能将他安住尸罗是尸罗施,余如前说。

  “具六波罗蜜多”,修的时候,什么叫施度呢?自己做了,安住戒度里边,也将其他的一切有情,也安住在尸罗里边,这就是尸罗的施。其余的忍辱等等精进,前面的布施里边讲过了,一样的,就不多说了。这个不一样呢,就是说再提一下,这就是说修戒波罗蜜多的时候,先要知道具足六个殊胜,再么一个度的时候,具足六度,这个要注意的。

  

  卯五 此等摄义

  

  第五此等摄义者。

  它还摄其他的意思。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我们说一切所依的,我们持戒的根本的依的是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诸行指的六度,这个菩提心就是六度的根本,那么不要把它失坏,而且还要使它增长。这样子“趣入戒等诸行”――布施持戒等等,六波罗蜜多所有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这个菩萨戒的根本就是菩提心。愿菩提心有了,才能说行菩提心,再戒嘛。

  “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我们说菩萨戒里边有三聚净戒了:第一个就是律仪戒,它是遮止损害一切有情的;摄善法戒呢,六度,是自利利他来了;饶益有情,纯粹利他。第一个是律仪戒,它是遮止损害一切有情的,这个是重要的。这是根本,有了它,才有其它两个。“大地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我们发愿要做到登地以上的持戒。持戒圆满是第二地,我们发愿要地上的持的尸罗那么清净,我们也要做得那么高的层次,不要以下边的为满足。

  “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初发业,我们前面见过的,就是进入第一个阿僧祗劫,那是够量的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他这样子的菩萨的进止,就是说他的持、他的开遮持犯:哪些是要持的――进,哪些是止――要遮的?他把这些进止的地方,现在开始就要学。虽然我们还没有到那么高的层次,初发业的进了阿僧祗劫那么高,胜解行地菩萨还没到。但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了,现在不学,以后也不会到那个高层次的。那么是说,对初发业的那些菩萨戒的进止的地方呢,他的持、犯、遮呢,我们要现在开始要学、要修了。

  

  特当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特当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那么对于十不善等,十不善业是性罪,等就是等其他的这个别解脱戒,那些遮罪的,性遮都有。那么这些的性罪遮罪呢,每天都要起防护心不要犯。“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尤其是在自己受的别解脱戒,假使说我们这里比丘受菩萨戒的,那么他对比丘戒的根本罪,特别要努力地防护。假使是居士的,那么他的五戒,要特别根本的四条要特别地要防护。那就说这个,受菩萨戒呢,对性罪呢,别解脱戒的性罪等等,遮罪都要好好地防护,那么这个戒呢,才能是圆满了。这是根本,不能是掉以轻心的。

  

  戒波罗蜜多,因为是宗大师有《菩萨戒品释》讲得很详细,所以这里讲得略一点。下边是忍辱波罗蜜多。

  

  

  

  学习忍辱

  

  寅三 学习忍辱

  

  忍波罗蜜多分五: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三忍之差别,四修忍时如何行,五此等摄义(每一个都有此等摄义)。  今初

  这个在《瑜伽师地论》四十二卷,有《披寻记》的,二四四一到二四五一,六十八页,里边很多可以参考的。在后边我们讲的时候,可能还要参考。

  

  卯一 忍之自性

  

  一耐他怨害,二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三善安住法思胜解。

  这个忍有几种呢?“一耐他怨害”,人家对你做一些怨害、损害,怨家对你的损害,你要忍得住。“二安受自身所生众苦”,你修行的时候饥渴寒热,天热的时候,冷的时候,托钵要不到的时候等等,这些修行的苦,要能够安忍、安受。“及三善安住法思胜解”,这个里头呢,我们将来讲的时候,《披寻记》里边就极多,可以参考的,到时候再说。现在把名字讲一下,什么叫“安住法思胜解”。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

   “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这是第三个忍了。“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对一切法――佛说的法,能够如法地思考。“由善观察胜觉慧故”,善观察的这个殊胜的慧的缘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于八种生胜解的地方,“善安胜解”,能够生起胜解来。胜解就是深信不疑了,人家不能动摇了。那么有八种地方,这个将来都要讲。这个就是说“安住法思胜解”。这是三种忍。

  

  此等违品亦有三种,初谓瞋恚,次谓瞋恚及怯弱心,三谓不解无其乐欲。

  “此等违品亦有三种”,它的违品,就是说反面的,就是对它有害的,要破坏这个忍的三种。“初谓瞋恚”,人家害你,你要忍。假使说你发起脾气来了,瞋恨心起了,就忍不住了,就跟人家斗了。

  “次安受自身所生众苦”,“谓瞋恚及怯弱心”,自己修行的苦,你要受。对它有违害的――对立面,就是瞋恨心跟怯弱心:怯弱心就是怕、退了、不修了,这个太苦了,就退掉了。我们没有这个威猛的力量,受不了苦就退下去。

  “三法思胜解忍”,它的对立面,“谓不解无其乐欲”,对正法不了解,我们要生胜解,他不去解。甚至于没有乐欲,对于正法没有好乐之心。人家这个法学得很好,对他来说,漠不相干,烦得很啊,噜里八索地说了那么多,他毫不感兴趣。这样子人法上就进不去了。那是过去的善根不够,或者是现在的烦恼把他遮掉了,应当好好地忏悔。如果说对正法没有乐欲心,感到厌烦,这个等流果是将来碰不到正法,将来正法就碰不上了,这个很危险的。

  这三个违品,那要对治,这些该对治掉的东西。如果说不解嘛,要求其解;没有乐欲心,就要生起乐欲心来。

  

  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

  “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这个跟布施波罗蜜多一样的。你说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并不说把一切有情都成了富饶了,没有穷了。忍辱波罗蜜多也不是说一切有情,他心都平静了,没有害人的心,这你就圆满了,调和了。这个是做不到的。就是说,你自己的心对他们的一些损害,不起瞋恨心;不起怯弱的心,对那些法不起不解的心,也没有不要求的心,那么你忍辱波罗蜜多就圆满了。这还是从心上看。它圆满呢,就是“由自心灭除忿等”,就是把前边的三个违品,瞋恚心等等,把它灭除了,心里边把三个违品灭除了。这个就是修了圆满之后,就是圆满进入忍辱波罗蜜多了。并不是说一切有情都能够调和得心里调柔,再不害人了,这叫做圆满,不是的。这个是做不到的。

  “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你只要把自己心调伏了,一切事情要做的,都能成办。这个话,宗大师有依据。

  

  《入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以皮覆此地,岂有尔许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诸外物,我不能尽遮,应遮我自心,何须遮诸余。」

  《入行论》第五卷里边说,“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暴恶的有情跟虚空一样多得是,你全部调和他,使他心调柔,不再害人了,这个做不到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唯摧此忿心”,人家来害你…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