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P21

  ..续本文上一页

  此等广如《戒品释》中我已决择,定应于彼数数参阅。

  “此等广如《戒品释》中我已决择”,宗大师在《戒品释》里边讲了很多,那么你要去看。“定应于彼数数参阅”,那么你要《戒品释》里好好去看了,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饶益有情十一种事呢,前面小字里有,那么我们是念一道。哪十一种呢,这里我们说,我们平时念的十二种,这里十一种,它是开合的不同,里边的意思是一样的。《广论》的二百九十八页里的小字,里边就是说菩萨的饶益有情戒有十一项。

  

   (一)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二)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三)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报恩)(四)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救护他离怖畏)(五)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那些碰了不好运气的人,给他离、除忧)(六)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七)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八)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九)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十)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十一)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这是以神通摄引)

  这个跟我们十二个是相同的,但是开合有所不同。大家回去可以去比较一下。

  今天时间到了。

  

  

  第八十四讲

  

  上一次我们把施波罗蜜多讲完了。戒波罗蜜多里边就是说,它的自性,自性就是说要舍离这个能断的心。断除自性来说,七支,加等起呢,就是加上意的三个,十个,那就是十善业道。断除十恶业道的,这个就是它的体性。

  它的差别又分三种:一种是律仪戒;一种摄善法戒;一种就是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昨天我们讲了律仪,大概地讲了。我们现在还抄了一个笔记,昨天没有念,也可以给大家再念一下。

  我们说在《菩萨戒》的别解脱里边,假使能够守护这个在家出家的律仪戒的,那就是他的菩萨戒的律仪戒,是真正的别解脱戒。还有一些,他不能受别解脱戒的,就是天、龙、非人之类的,他别解脱戒不能受,但是他菩萨戒里边的律仪戒呢,是共同的能断律仪。那么共同能断律仪是怎么的呢?上一次我们也讲了一些,这里补充一下:《菩萨戒品释》,宗大师亲自作的。很多的菩萨戒的问题呢,他因为《菩萨戒品释》讲得很详细了,也没有仔细说了。那么这个问题呢,我们把它引出来,作一个注解。

  

  《菩萨戒品释》卷一:「若是出家具菩萨律,五众随一别解脱戒是律仪戒。若是在家近事男女具菩萨律,二众随一别解脱戒为律仪戒。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别解脱律仪,具菩萨戒,断十不善,或断身语七种不善,是律仪戒。此七能断,断除性罪,共同七众别解脱戒,非是真实别解脱戒。如《道炬论释》云:律仪戒者,谓护制罪七众别解脱律仪,及护性罪,护十不善。初是真实别解脱戒,后者唯是共同七众别解脱戒。《庄严密意论》亦云:其律仪戒,亦是遮戒,谓以七支能断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是彼发起。」

  “若是出家具菩萨律,五众随一别解脱戒是律仪戒”,假使这个受菩萨戒的是出家人,那么这个五众里边,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随一个他所受的别解脱戒,就是律仪戒。假使是在家的,那么近事男、近事女,就是他的菩萨戒的律仪戒。“二众随一别解脱戒为律仪戒”,假使“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别解脱律仪”,就是说别解脱戒不能受的,天人、龙、非人之类。

  那么他说菩萨戒的时候,他这个律仪戒是属哪一类的呢?就是“断十不善,或断身语七种不善”,总的连等起说,十个不善断掉的。或者说不连等起的,他是身口七支的话,那么十不善里面把贪瞋邪见除掉,身三口四,这是他的律仪戒。“此七能断,断除性罪,共同七众别解脱戒,非是真实别解脱戒”,他断的十不善里边的十个或者七个,那么断除的性罪。我们前面说的,有性罪、有遮罪。那么不能受别解脱戒的那些呢,他的共同别解脱戒就是断性罪的。这个共同别解脱戒,并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

  《道炬论》里边解释说,“律仪戒者,谓护制罪七众别解脱律仪,及护性罪,护十不善”,那么“护制罪”的七众别解脱戒,那是真正的别解脱戒。护这个性罪的,断除这个十个不善的,这就是共同的能断律仪。天人、非人之类,它们也受菩萨戒,就是受的这个,他律仪戒就是这个。

  “初是真实别解脱戒”,就是说护制罪的七种别解脱戒;“后者唯是共同七众别解脱戒”,它是单护性罪的。那么我们在第一段里边。

  “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就是共同的别解脱戒。“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这是总说的。假使性罪的,单是断除性罪的,就是共同的别解脱戒。断除遮罪的,除了性罪之外,遮罪也除掉的,那是真正的别解脱戒。那么“随其所应”,看你是能受别解脱戒的,那是受的真正别解脱戒。天龙之身不能受别解脱戒的,那就是共同别解脱戒,这是“随其所应”,这个能断的律仪呢,是菩萨戒里边的律仪戒。菩萨戒里的律仪戒是两种:一种能受别解脱戒的,一种不能受的。这里把这个《戒品释》的文引一下呢,就更清楚一些。

  那么摄善法戒六度,饶益有情戒十一种,我们已经上一次念过了。

  

  故别解脱所制诸戒,是诸出家菩萨律仪学处一分,非离菩萨学处别有。

  所以说别解脱戒里边的那些戒,是出家的菩萨律仪的一部分,学处的一部分。并不是说离开了菩萨学处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属于菩萨戒律仪的学处的一部分。

  

  三聚戒中律仪戒者,谓于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

  我们说受菩萨戒,有三聚,三聚净戒嘛。这个三聚里边,第一聚里边就是律仪戒。这个律仪戒,我们前面说过:或者是能受别解脱戒的,是真正的别解脱戒;或者不能受的,共同的别解脱戒。依止这个而进止:进就是做,止就是不做,就是有所取舍。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舍,就不做。这个呢,菩萨戒里边,是很重要的,一开头就是律仪戒。所以应当要学的,不能说受了菩萨戒,别解脱戒就不要了。

  

  《摄决择菩萨地》云:「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

  “《摄决择菩萨地》云”,这《瑜伽师地论》的《摄决择分》里边《菩萨地》,它就这么说,“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那么就是三种戒,菩萨的三聚净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它“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三个和合起来,要律仪戒摄持的,所以律仪戒是根本。

  “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假使你能够对别解脱戒、律仪戒,能够精进地守护不犯的话,那么其他两个,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也能守护不犯。假使说对律仪戒不能守护的话,那么其它两个,同样也守不了。

  “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所以说假使你别解脱戒的律仪,这个第一个律仪戒不要的话,那么菩萨戒的一切律仪,摄善法也好,饶益有情也好,都毁坏。所以说,绝对不能说受了菩萨戒之后,别解脱戒、这个律仪戒不要了。律仪戒是根本。由它摄持令三戒和合,如果说没有它的话,这两个也不能成立了。

  

  是故若执别解脱律是声闻律,弃舍此律开遮等制,说另学余菩萨学处,是未了知菩萨戒学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说律仪戒,是后二戒所依根本及依处故。

  有的人就搞错了。他说:“别解脱戒是小乘戒――声闻的律仪。”我们是菩萨戒,声闻律仪就不能持了,要舍掉了。“弃舍此律开遮等制”,把声闻里的开遮持犯的那些呢,把它舍掉了,不要了。“说另学余菩萨学处”,那么我们要学菩萨戒,就是说其余两个,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了。这样子做法呢,“是未了知菩萨戒学所有扼要”,对菩萨戒的这个要点,全部没有了解。因为经论里边多次地说律仪戒的重要性,它是后面两个: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的所有的根本。依了它,后边两个才生的起来。“及依处”,而且依靠它而住的。那么就是说由它摄持,令其和合,才起作用。所以说你把根本的别解脱戒――律仪戒去掉的话,其余两个也就不成立的。

  

  律仪戒中最主要者谓断性罪,摄诸性罪过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说断除十种不善,故于彼等善护三业,虽等起心莫令现起。

  律仪戒里边最重要的是断性罪。因为我们说律仪戒有两种:一种是真正别解脱戒;一种是共同的。真正的别解脱戒有遮罪,而共同的只有性罪。所以重点还在性罪里边。这个律仪戒里边,主要是的犯性罪。性罪里过失最大的,前面讲过的,就是十不善的业道。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公认的。这个最重的性罪,也就是十个不善业道要断除。“故于彼等善护三业”,对十个不善业道断除,善护三业,不去犯。“虽等起心莫令现起”,就是发动的心,贪瞋邪见也不要给它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摄波罗蜜多论》云:「不应失此十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