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彼彼利益世间相,大力佛子所显示,此等皆从慧力生”,利益世间的一切事情,佛子,就是菩萨,那些大菩萨,所示现的那些事情,都是从智慧而生的。所以说一切都是从智慧而生的,这个智慧是最重要的。我们说佛是觉,觉就是智慧的能觉,没有智慧你觉什么呢?所以说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一点也不错。但是也不要偏一边,有的人以为智慧要紧,福报就不要了。汉人就是趣向这个极端,只求智慧,不求福报。因为我们儒家赞叹智慧的,颜回――孔子的弟子,穷得不得了,但是他智慧很大,虽穷而不改其乐,一瓢饮,一箪食,人家看他苦得不得了了,他在这个环境之下,很快乐,有智慧嘛。那么大家学这个,穷嘛,福报没有,但智慧好。实际上佛教是福德智慧双修的,汉人有一点点偏见,那当然说少数的,不是全部佛教汉人都是偏的,真正的佛教徒是没有偏的。但是汉人这个习惯:偏于智慧,而不重福报。但是现在智慧也不要了,更颠倒了。
时间到了,我们下一次再说。
第九十二讲
上一次我们把精进度讲完了。接下来就是静虑,静虑讲得很少,因为在奢摩他品里边要广讲。般若的这一度讲得也是比较略的,因为毗钵舍那一章呢,把无自性的那个慧要广讲。那么这里呢,我们开始讲了智慧的自性,般若的自性,生起般若的方便,生起这个智慧有什么胜利。现在我们要讲的:假使没有智慧,有什么过患?
无慧过患中,施等无慧如无眼目。《摄颂》云:「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没有智慧的过患:第一个,前面五度――施等,假使没有智慧的话,那就等于人没有眼目一样,盲目的。前面讲了有智慧等于有眼,那么反过来,没有智慧呢,等于没有眼一样。《摄颂》里边有个颂,“俱胝廋他”,那就是无数的劫,没有导,没有人带路的盲人,瞎子嘛。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到现在,都是一个没有智慧的盲人,也不求三宝的引导。这样子没有引导的一个盲目的人,“路且无知”,要到成佛的道路,根本不知道在哪个方向,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岂入城”?那么要证到佛的无住涅槃的大城,怎么能进入呢?路还摸不到,要进城是不可能的。“五度无慧如无眼”,这是一个比喻:五个度,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假使没有智慧的话,就像人没有眼睛一样,没有人引导。智慧是带路的嘛,没有智慧的引导,你要证菩提的话,不可能的,“非能证菩提”。
是故施等不能清净,亦复不能获得正见,
所以说没有慧,前面五度不能清净,同时也不能得到正见。下面是每一度慢慢地讲。
如云:「无慧求果报,施体不能净,利他为胜施,余唯为增财。」
布施,假使没有智慧,他就求自己的果报。为自己的果报而求的话,不是利他,不为菩提的话,那么布施的体呢,不能清净的,就是为自利、私心杂念污染了。要利他才是殊胜的布施,为一切众生的利益布施,才是殊胜的,这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多。除了这个发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除开这个,其余:“增财”,仅仅是世间的有漏的财富增加而已。想进入涅槃、无住涅槃的大城、菩提大城是不可能的。
又云:「无破暗慧光,不能成净戒,多由无慧故,尸罗成浊染。」
第二个持戒度。没有破除黑暗的智慧的光,“不能成净戒”,戒是不会清净的。什么是破暗的慧光呢?这里面有三种:一是开,一是遮,一是应作(哪些该做的)。这三个你不能辨别清楚,没有智慧嘛。那么该开的不开,该遮的不遮,该做的不做。这样子呢,这个戒绝对不能清净的。因为没有慧的缘故,这个尸罗既不能清净,“成浊染”,污染掉了。
又云:「慧倒心混乱,不信住忍德,不乐观善恶,如无德王名。」
“慧倒”――没有智慧,颠倒。颠倒就是那些见:萨迦耶见、见取等等的见,不正之见,这个慧颠倒了。慧颠倒了,心就混乱了。没有正见嘛,混乱了。他就不相信忍有什么功德,碰到一些事情呢,就不能忍。不知忍的功德呢,他就不能忍了。我们说一切要知他的胜利、过患,有他(忍)的胜利,没有忍的过患,那么你才能住忍了。你现在忍的功德、胜利你不知道,当然你不忍。“不乐观善恶”,善恶的事情,取舍你不知道。善的要取,恶的要舍。不去观察它。“如无德王名”,一个国王,他本来没什么功德,上了位之后,大家称赞他,一下子名声四布。但是等到真正看到他了,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话,这个名声一下子就掉下去了,这个后边有解释。
又云:「智者所称赞,无余最细深,欲未障直道,无慧不能往。」
“智者”就是佛菩萨,所称赞、赞叹的。“无余最细深,欲未障直道”,这个道就是空性大道。“无余”,一切不能和它比的,不能超越它的。最细最深的,不为欲所障碍的,真实无倒的空性大道。没有慧的话,就不能走这个道上去,要有智慧才能走上空性大道。没有智慧,空性认也认不到,怎么上去呢?
又云:「心不勤修慧,其见不能净。」
假使我们不好好修智慧,这个知见决定是不清净的――不正的。这里就说,六度没有智慧都不行的。这里“无德王名”,宗大师解释了一下。
王名称者,谓如无德之王,名称一扬后仍退失,乃至未发大慧光明,愚痴黑暗终不可灭,慧发即灭。
“王名称者,谓如无德之王”,这个国王,本来没有什么功德,生的时候大家凑合他,说他不得了,那么一时名称到处宣布。但是实际上他没有什么表现。名称一扬呢,“后仍退失”,后来还是退下来的。“乃至未发大慧光明,愚痴黑暗终不可灭,慧发即灭”,我们智慧的光明没有出来之前,愚痴的黑暗――就是无明,总是灭不了的。无明要怎么灭呢?空性的大慧。空性一照,无明没有自性,那就是灭掉了。假使你没有空性的智慧的光明,这个无明的黑暗没有办法灭掉。智慧一发,当然就灭了。
故于发慧应随力能精勤修习。
所以开发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应当尽自己的力量精勤地去修习智慧。
如云:「由发大慧光明力,犹如出现大日光,众生身中黑暗覆,悉皆除遣唯余名。」
我们开发了大慧的光明,就是证到无我空性之后。这个光明一照,“犹如出现大日光”,就像太阳光一照,什么暗都破除了。禅宗开悟经常有这个话:“千年暗室一灯照破。”一千年黑暗的房子,一个黑洞洞,那就是无始以来的无明黑暗。它只要慧的光明一照呢,马上就破掉了。虽然时间很长,千年暗室,但是光明来了,当下就破了,不需要很长时间。这里也一样的。跟太阳一样的慧的光明出来之后,就像大太阳出现了,众生身上的无明黑暗,全部扫尽,“悉皆除遣”。留下的就是名言了,一切自性都扫除了。
又云:「故应尽自一切力,于如是慧勤修习。」
既然这个慧有这么大的好处,所以应当尽自己一切所能的力量,对空性的智慧应加辛精勤地修习。下边呢,很好,他说我们为什么愚痴?他就总结了一下。
愚痴之因,谓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总结一下为什么愚痴?愚痴的因:第一个,“近恶友”,恶友就是阻碍我们修行的。凡是修行一切的事情的对立面,恶友都要做,总使你退下来。另外一个,自己不努力,我们前面讲过精进是一切善法的因――根本。那么你反过来,“懈怠懒惰,极重睡眠”,欢喜打磕睡,睡觉,白天也睡,晚上也睡,这样的人呢,就是愚痴。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愚痴呢,一切善法都失掉了,前面都讲过的。“不乐观择”,对善恶的事情,不欢喜用慧来观察,只欢喜把心定在一点上,或者观心,不愿意修观——单修止,不修观。“不解方广”,菩萨藏的法叫方广,一切讲大乘法的。你方广菩萨藏的法不了解的话,那你菩萨道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那也是个愚痴的因。这是对菩萨来说。还有一个“增上慢”,并没有知道的,说我知道,这是增上慢,也是愚痴的因。这就把求知的心顶掉了。他自以为什么都懂了,那当然不要求了。不求的话,没有知识进去呢,当然是愚痴。另外呢,“上品邪见”,这些邪见来了,这个智慧也是顶住了,邪见的人不接受智慧,那没有办法。另外一种呢,“怯弱”,总是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我做不起这些事情,我没有堪能,这事情太难了,做不到,那么就自己把自己划住了,不前进了,自己把自己封住了,不前进。另外一个呢,“不乐亲近诸有智者”,不亲近善知识。有智慧的善知识不愿意和他接近,而欢喜近恶友,那当然是愚痴之因。这个宗大师也不是自己说的,他有依据的,根据一部书上。
如云:「懈怠懒惰近恶友,随睡眠转不观择,不信能仁最胜智,邪慢所覆而轻问。心劣自眈以为因,不信亲近有智士,并其邪妄分别毒,及诸邪见为痴因。」
“懈怠”、“懒惰”、“近恶友”、“随睡眠转”,欢喜多睡,睡眠我们说是必要的,恢复我们疲劳的,但是不能太过分。过了之后,不要说我们经上说会愚痴,就是医学上讲也会愚痴。医学方面怎么说呢?睡眠的时候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如果过份了,就会使我们的脑筋迟钝的。所以多睡的人你看,反应很慢,思想不灵敏的。“随睡眠转不观择”,不欢喜修观,抉择是非善恶这些事情,认为不需要的,只要停了一点,心不动摇就可以了。“不信能仁最胜智”,佛最胜的智慧,就是经典,那就是方广之类的,前面说的“不解方广”,这些佛说的方广等大乘经典,广大的菩萨的法不相信。当然,不相信根本就不会去解。信了之后,还要努力去学才能解,你既然不信,学也不学了,怎么会理解呢?“邪慢所覆而轻问”,邪慢,这个邪慢呢,就是说自己没有功德,说自己有德,令心高举,自以为了不得了。没有功德的…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