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路粮”,那么这个人,他善业修得很多,那么你走路呢,很安乐了。你要吃东西随便去买了吃,好的也可以。你走不动了,喊部车就给你代步了。那是很安乐,不苦恼了。
“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同样的,你做了善业的话,就像走路有很多的路粮,那么你在善趣里边不会受苦了,这是说这个善恶业的果报了也是。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同样这本书又说,虽然做的恶业是极少,但是你不要掉以轻心,认为这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就像我们一滴一滴水把它他积起来,时间久了,整个的缸,水都会满起来。这是说呢,虽然是看起来很小,但是果报还是很大。那么我们经常打的比喻,滴水穿石嘛,一滴水的力量有好大呢?我们看看,微乎其微了,但是天天滴水,经常滴,石头都穿地过。我们石头,人也穿不过去,要找这个工具打,打个洞,才算穿过去。而水那么小一点点,滴久了之后,石头可以打个洞。那就是说不要看那个因很轻微,果报还是很大。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那么这个话跟前面一样的,不要想你做的恶业很小,很轻,将来没有什么果报的,“不随自后来”,“这个不会跟了我来的,太小了嘛”,那么这个就前面所说的,一滴一滴水很少了,但是将来积多了之后,整个的一缸水都会满出来。同样的,虽然你做的恶很小,你这愚夫认不到这个它的果报,你不去断除它的话,将来果报却是很大的、满的果报会受的。反过来,“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这个好的事情,不要嫌小了:“这个不必做了,这一点起啥作用呢?将来也不会受什么报的。”“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同样,一滴一滴水,经常不断地滴的话,再大的瓶也装得满。那么同样,你做善业,虽然是小,但是做多了,“坚勇”,你这个有坚定的、有勇气地不断去做的话,将来果报也是充满的。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的:“不以为善小而不为,不以为恶小而为之。”这个不要。善的再小还是要做;恶的再小还是不要做,因为果报不小的。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习惯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它又说,你“由修善不善诸业”,我们搞惯了,“诸人即成习惯性”,成了一个习惯了。那么“如是虽不特策励”,因为你习惯于做了这些善业、不善业的话,虽然不要策励,不要去努力。“他世”,你转世以后,这些善不善业,会做出来。“犹如梦”,梦里边白天做的事情,它是会现出来了,不要去加工,要你现出来,不要,它自己会现的。那么我们善业,不善业,做惯了,这个习惯力养成了,这个习惯势力养成之后,到下一辈子,你不要作意,他就会做起来,就像梦里显出来一样。那些小孩子养下来,天生的,他是善良的,好事情多做的,就是过去做得多了。有些小孩子天生下来,脾气很坏,瞋恨心很大,专门做坏事的,也是过去坏事做多了,不要教,他自己会做出来。
那么下边说,“若未修施尸罗等”,假使你没有好好地修布施、戒,这个六波罗密多了 ,忍、精进……,这些你没有好好修的话,“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你现在没有好好修六个波罗密的话,那么尽管你现在,“种色”,就是种姓,高贵的种姓,“色”,那个体力很强壮,“少壮”,也是很年轻,又有大势力,也多财富。尽管然你表面上现在是很好,但是你没有修这个布施、持戒等等,将来都会感苦果的。后世呢,“悉不获安乐”,后世感的果决定不好的。
“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反过来,虽然这个人种姓也低,但是不做坏事,他尽量做这个布施、持戒……,六度的功德,不断地做。那么这样的人呢,虽然现世――他现在呢,是种姓也不好,身体也不好,也没有势力,也没有财富,很穷。但是他久而久之,就像夏天的江河,水很多,满,使海也满起来。这个后世的安乐呢,决定是增广的。只要你现世肯下功夫,做好事的话。即使你现世很不好,但是后世决定安乐,而且无边增广的安乐。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那么我们应当很好地生起定解。善的业跟不善的业,这些业呢,“诸业”就是前面的善非善了,这些业呢,他世,到下一辈子呢,决定要生:不善业生苦,善业决定生乐。这个要定解,把他决定不移地信解下去。“断恶励力修善业”,恶一定要把他断除,善一定要修起来,都要努力。这个励力呢,通上通下。励力断恶、励力修善。那么这个要断恶修善呢,“无信岂能如欲行”,如果对业果道理没有信心的话,你怎么做的到呢?所以说我们第一呢,要信解业果的决定,业果的增长,这一些要坚定的不移的心,定解生起来。然后呢,断恶修善呢,自然会做起来了。
(三) 未造业不会遇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第三,“所未造业不会遇者”,假使这个业,我们没有造过的,这个果报我们决定不会受的。
“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那么我们说没有造的业,他的果不会受的。就是说假使你没有造那些,“集”就是造了,没有去造那些感苦的坏事、不善业。也没有集那些感乐报的善业。那么你决定不会受苦报的果,也不会受乐报的果,因为你因都没有,果从何而来呢?
“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那么我们要佛所说的积集很多的资粮。要将来感得妙果——成佛了。
“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虽然我们现在一切的成佛的因,不能全部集起来了,但是要集一部分的,能够积集的要集起来。那么将来感的果才有了。你如果因都没有,将来成佛,是一个空话了。所以说,一切的因现在是集不起来,但是一部分能集的还是要集起来。那么有的人担心了,地球爆炸了,等等了。我们没有造那个业,不会报的,报也报不到你身上。如果造了那个业的,你要逃也逃不掉。这个有些什么预言,这些东西,都是自己扰乱自己,不必去产生那些影响。
(四) 已造业不失坏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
第四,“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已经造了,这个业造了,善业也好,不善业也好,那么它不会自己消失的,决定将来要感果的。“定能出生爱非爱果”,爱果就是乐果了,非爱果就是苦果了。
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如《超胜赞》云”,《超胜赞》一部书,“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梵志”就是外道,婆罗门外道。他们说善恶呢,能换的,就是说善恶它感的果,你可以交换,就像买卖一样的,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把做了恶业不感苦果,有这一些可以取舍的。
“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但是我们佛说的呢,好事坏事,做了之后不受果,没有的。做了之后,决定要受果的。那么没有做的话,也不要害怕,不会受那个果。但是你造了那个善恶业呢,果是逃不了的。没有做的事情,求个果也求不到的。你说你要生天,不造生天的因,你天天求生天,求不到的。有些外道不是拜神拜他仙吗?要求生天发财了等等,你没有发财生天的因,你单是求鬼神,求什么,或者大自天等等,求不到。因为你因都没有,佛讲的因果,这个是背因果的事情,做不到的。
《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
“《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做了之后决定要碰到,会受果。“余所作者”,人家做的,你也不会受他的果,各人自己受嘛。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这个话是翻得不一样,我们这个汉地经常引的 。假使时间经得很长,你作的业,还不会消失。哪怕你这个业一时感不了果,经过几百劫,将来因缘和合的时候,还是要受果的。那么就是说,要么不要作,作了之后呢,决定要受果。那么没有做的事情,你要求他一个果来,也不可能的。我们要成佛,成佛的因没有,将来果也不会有,那么你现在开始要积集因了。
这个地方呢,业果的道理呢,他总的理上呢,说了四个。这个我们就要深刻地承认下去,以后事情才好办。如果这个道理都不能承认下去的话,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办了。第一个,业果是决定的:造善业呢,决定感善果…
《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