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路糧”,那麼這個人,他善業修得很多,那麼你走路呢,很安樂了。你要吃東西隨便去買了吃,好的也可以。你走不動了,喊部車就給你代步了。那是很安樂,不苦惱了。
“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同樣的,你做了善業的話,就像走路有很多的路糧,那麼你在善趣裏邊不會受苦了,這是說這個善惡業的果報了也是。
又雲:「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又雲: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同樣這本書又說,雖然做的惡業是極少,但是你不要掉以輕心,認爲這是沒有什麼關系的。就像我們一滴一滴水把它他積起來,時間久了,整個的缸,水都會滿起來。這是說呢,雖然是看起來很小,但是果報還是很大。那麼我們經常打的比喻,滴水穿石嘛,一滴水的力量有好大呢?我們看看,微乎其微了,但是天天滴水,經常滴,石頭都穿地過。我們石頭,人也穿不過去,要找這個工具打,打個洞,才算穿過去。而水那麼小一點點,滴久了之後,石頭可以打個洞。那就是說不要看那個因很輕微,果報還是很大。
又雲:「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又雲: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那麼這個話跟前面一樣的,不要想你做的惡業很小,很輕,將來沒有什麼果報的,“不隨自後來”,“這個不會跟了我來的,太小了嘛”,那麼這個就前面所說的,一滴一滴水很少了,但是將來積多了之後,整個的一缸水都會滿出來。同樣的,雖然你做的惡很小,你這愚夫認不到這個它的果報,你不去斷除它的話,將來果報卻是很大的、滿的果報會受的。反過來,“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這個好的事情,不要嫌小了:“這個不必做了,這一點起啥作用呢?將來也不會受什麼報的。”“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同樣,一滴一滴水,經常不斷地滴的話,再大的瓶也裝得滿。那麼同樣,你做善業,雖然是小,但是做多了,“堅勇”,你這個有堅定的、有勇氣地不斷去做的話,將來果報也是充滿的。就是說,我們經常說的:“不以爲善小而不爲,不以爲惡小而爲之。”這個不要。善的再小還是要做;惡的再小還是不要做,因爲果報不小的。
《本生論》亦雲:「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屍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本生論》亦雲: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習慣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屍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它又說,你“由修善不善諸業”,我們搞慣了,“諸人即成習慣性”,成了一個習慣了。那麼“如是雖不特策勵”,因爲你習慣于做了這些善業、不善業的話,雖然不要策勵,不要去努力。“他世”,你轉世以後,這些善不善業,會做出來。“猶如夢”,夢裏邊白天做的事情,它是會現出來了,不要去加工,要你現出來,不要,它自己會現的。那麼我們善業,不善業,做慣了,這個習慣力養成了,這個習慣勢力養成之後,到下一輩子,你不要作意,他就會做起來,就像夢裏顯出來一樣。那些小孩子養下來,天生的,他是善良的,好事情多做的,就是過去做得多了。有些小孩子天生下來,脾氣很壞,瞋恨心很大,專門做壞事的,也是過去壞事做多了,不要教,他自己會做出來。
那麼下邊說,“若未修施屍羅等”,假使你沒有好好地修布施、戒,這個六波羅密多了 ,忍、精進……,這些你沒有好好修的話,“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你現在沒有好好修六個波羅密的話,那麼盡管你現在,“種色”,就是種姓,高貴的種姓,“色”,那個體力很強壯,“少壯”,也是很年輕,又有大勢力,也多財富。盡管然你表面上現在是很好,但是你沒有修這個布施、持戒等等,將來都會感苦果的。後世呢,“悉不獲安樂”,後世感的果決定不好的。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反過來,雖然這個人種姓也低,但是不做壞事,他盡量做這個布施、持戒……,六度的功德,不斷地做。那麼這樣的人呢,雖然現世――他現在呢,是種姓也不好,身體也不好,也沒有勢力,也沒有財富,很窮。但是他久而久之,就像夏天的江河,水很多,滿,使海也滿起來。這個後世的安樂呢,決定是增廣的。只要你現世肯下功夫,做好事的話。即使你現世很不好,但是後世決定安樂,而且無邊增廣的安樂。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那麼我們應當很好地生起定解。善的業跟不善的業,這些業呢,“諸業”就是前面的善非善了,這些業呢,他世,到下一輩子呢,決定要生:不善業生苦,善業決定生樂。這個要定解,把他決定不移地信解下去。“斷惡勵力修善業”,惡一定要把他斷除,善一定要修起來,都要努力。這個勵力呢,通上通下。勵力斷惡、勵力修善。那麼這個要斷惡修善呢,“無信豈能如欲行”,如果對業果道理沒有信心的話,你怎麼做的到呢?所以說我們第一呢,要信解業果的決定,業果的增長,這一些要堅定的不移的心,定解生起來。然後呢,斷惡修善呢,自然會做起來了。
(叁) 未造業不會遇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第叁,“所未造業不會遇者”,假使這個業,我們沒有造過的,這個果報我們決定不會受的。
“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那麼我們說沒有造的業,他的果不會受的。就是說假使你沒有造那些,“集”就是造了,沒有去造那些感苦的壞事、不善業。也沒有集那些感樂報的善業。那麼你決定不會受苦報的果,也不會受樂報的果,因爲你因都沒有,果從何而來呢?
“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那麼我們要佛所說的積集很多的資糧。要將來感得妙果——成佛了。
“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雖然我們現在一切的成佛的因,不能全部集起來了,但是要集一部分的,能夠積集的要集起來。那麼將來感的果才有了。你如果因都沒有,將來成佛,是一個空話了。所以說,一切的因現在是集不起來,但是一部分能集的還是要集起來。那麼有的人擔心了,地球爆炸了,等等了。我們沒有造那個業,不會報的,報也報不到你身上。如果造了那個業的,你要逃也逃不掉。這個有些什麼預言,這些東西,都是自己擾亂自己,不必去産生那些影響。
(四) 已造業不失壞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第四,“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已經造了,這個業造了,善業也好,不善業也好,那麼它不會自己消失的,決定將來要感果的。“定能出生愛非愛果”,愛果就是樂果了,非愛果就是苦果了。
如《超勝贊》雲:「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舍,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如《超勝贊》雲”,《超勝贊》一部書,“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舍,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梵志”就是外道,婆羅門外道。他們說善惡呢,能換的,就是說善惡它感的果,你可以交換,就像買賣一樣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把做了惡業不感苦果,有這一些可以取舍的。
“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但是我們佛說的呢,好事壞事,做了之後不受果,沒有的。做了之後,決定要受果的。那麼沒有做的話,也不要害怕,不會受那個果。但是你造了那個善惡業呢,果是逃不了的。沒有做的事情,求個果也求不到的。你說你要生天,不造生天的因,你天天求生天,求不到的。有些外道不是拜神拜他仙嗎?要求生天發財了等等,你沒有發財生天的因,你單是求鬼神,求什麼,或者大自天等等,求不到。因爲你因都沒有,佛講的因果,這個是背因果的事情,做不到的。
《叁摩地王經》亦雲:「此複作已非不觸,余所作者亦無受。」
“《叁摩地王經》亦雲:此複作已非不觸,余所作者亦無受”,做了之後決定要碰到,會受果。“余所作者”,人家做的,你也不會受他的果,各人自己受嘛。
《毘奈耶阿笈摩》亦雲:「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毘奈耶阿笈摩》亦雲: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這個話是翻得不一樣,我們這個漢地經常引的 。假使時間經得很長,你作的業,還不會消失。哪怕你這個業一時感不了果,經過幾百劫,將來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是要受果的。那麼就是說,要麼不要作,作了之後呢,決定要受果。那麼沒有做的事情,你要求他一個果來,也不可能的。我們要成佛,成佛的因沒有,將來果也不會有,那麼你現在開始要積集因了。
這個地方呢,業果的道理呢,他總的理上呢,說了四個。這個我們就要深刻地承認下去,以後事情才好辦。如果這個道理都不能承認下去的話,以後的事情就不好辦了。第一個,業果是決定的:造善業呢,決定感善果…
《廣論講記(叁)(下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