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起众罪安乐而住”,“不起众罪”,这个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 的:
“若以正法追求饮食,不染不爱,乃至广说,而受用时,是名无罪”。什么叫“不起众罪”呢?“以正法追求”,我们吃饭饮食不要起邪命,五个邪命得到的饮食那就是有罪的。如法地追求来的饮食,乞食得到的;饮食得到之后,好的也不贪,给你差的也不瞋,平等而食,这样不会产生罪的,“谓不起众罪”,“无罪”。怎么“安乐而住”呢?“若所食已”,吃了之后,“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能修断,乃至广说,是名安稳而住” 。《瑜伽师地论》是说 “安稳而住”,这里“安乐而住”,一样的。那就是说你饭吃了之后,不是吃太多,也不太少,“身无沉重”,吃了之后没有沉重性,有堪能性,堪能修堪能断 ——修善断恶的堪能性都有,这样子叫安稳而住。所以说吃饭要这样子。
这一段是《瑜伽师地论》的,《定道资粮讲义》上可能也有。
又于饮食爱着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
“又于饮食爱着对治者”,出家人很奇怪的,因为他其他的烦恼都堵住了,男女的事情离开了,在深山老林里边看也看不到;那么他余下来的,衣服也是很简单,房屋么也是很简陋,这个吃东西还是要吃的,那就专门到吃东西上打算盘去了。所以丛林里一些老和尚,他也很规矩,什么坏事也不做,就是烧小锅吃。烧小锅吃就是要口味,当然有的时候他的肠胃不行,大众菜不能吃,这个也是一种原因,但是有的他胃口也蛮好,他就是要烧小锅,烧小锅吃得好一点了。因为其他的享受不允许了,这个吃饭还是允许他吃了,烧小锅去 ——实际上丛林烧小锅也不允许。
那么这就是说对饮食有贪着,这个要对治。我们说修行的时候,贪瞋都不能起,即使你说饮食是不能断的,但吃的时候也不能起贪,瞋当然更不能起。那么假使对饮食的贪还不能断掉的,我们说人间贪,男女贪,饮食贪,男女贪还是可以除掉,饮食贪,是一辈子,活一天要吃一天饭的。儒家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欲,有两个,自我的生存就是要饮食,子孙的繁衍要男女,这是人的最大的欲望,这个很难除的。那么更微细的是饮食,这里要把饮食的贪着对治掉。
那么该怎么对治呢?“谓依修习饮食过患”,修习饮食有什么坏处。饮食的坏处有多少?分三科:
过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
“由受用因所生过患”,下边还有,“由食消化所生过患”,第三,“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总科分了三个。最后一科又分五个,讲了很多。
先说第一个,“由受用因所生过患”,受用就是吃下去,因为受用饮食,产生一个不好的过患。什么过患呢?“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就是说我们要好好思惟,再怎么好的饮食,颜色好看,味道很可口,它的香味又很好,这样子的饮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假使你摆在口里一嚼,口水一拌,“犹如呕吐”,再吐出来的话,就像呕出来的东西一样,没有人要吃了。你说一个很好的饮食,你摆在口里嚼,嚼烂了,口水也拌过了,吐出来说,“你吃吧”,哪个要吃呢?没人要吃。这跟呕吐一样的东西,这是因受用产生的过患。
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由食消化所生过患”,那就更厉害了。嘴里吐出来还像个东西,消化之后更不成了,臭得不得了。“谓思所食至中夜分”,以前都是过午不食,从中午吃到中夜分,十二小时,消化了;“或后夜分”,或者消化慢点到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那么一部份的营养,生血生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余下的渣子,就变了大小便,它们沉重往身下排,要排掉。
“此复日日应须除遣”,每天要把大小便排除,这个就是由消化而产生的过患,臭不堪闻的东西。吐出来的固然是很脏,也没那么臭,大小便,我们不用说大小便,跑到厕所里边,那个味道就不好闻了。以前我们在广化的时候,工人在厕所里面吃饭。这个厕所是新的,还没有用过,新建的一个很考究的现代化的厕所,他们没地方吃饭的就在那里吃,用过之后再怎么好他也不要到那边去吃了。
“及由依食生多疾病”,大小便臭的排除不要说,因为吃东西还要产生很多的病,病由口入,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吃东西时稍有不当心,就会产生很多的病。这是第二个,由食消化产生的过患。
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
第三“由求饮食所起过患”,因追求饮食所生的过患很多,“此有五种”。
“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第一种,由为成办饮食所生的过患,“谓为成办食及食因”,“成办食”,你要成办食,吃饭,你要种地,要打麦子,收割,这么些,拿着麦棍来要捶等等。“食因”,你要有钱去买粮食,你要去做工作,或者做生意等等。为了成办食也好,为了成办食因也好,你要遭寒热的苦。你种地,夏天很烫的要下地去种,做生意,到最冷的地方,东北也要去,“多施劬劳”,要很辛苦。“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你花了很多功夫,假使不成办,生意失败,钱收不回来,破产,那不是很忧虑么。假使成办了,成功了,发了财,“亦恐劫夺及损失”,也恐怕人家来抢,也恐怕其他的损失,一天到晚要很精勤努力去守护它,要花很多的功夫,守护当中要受很多的苦。这是第一种,成办所生的过患。
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
第二,“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为了饮食的缘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最亲的父子也因为饮食包括财产,互相斗诤。
第三,“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因为饮食的原因,他的贪心是没有止境的,不断地增长他的贪,国王互相地斗争,打仗的目的就是掠夺,掠夺地方的财富。这些要领受非一的众多大苦,那就要受很多的苦。过去的时候是刀箭,现在还原子弹,那更糟糕,要受这些大苦。
第四,“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食他食者”是给人家作差使的,就是说吃人家的饭的,“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为了他的主人,要跟人家去斗,要受很大的苦,本来这个事情他不用跟他斗的,为了他的主人,他吃他的饭,要听他的话,跟他去斗去,斗的时候要受很多苦。这个《瑜伽师地论》讲了很多了,我们讲义里也有么,可以去参考。
第五种,“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为了饮食,饮食的因,这前面讲过的,“三业造罪”,身口意造了很多的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临终的时候,想起他一生做了很多的坏事,追悔而死,过去造了很多罪,蛮想好好享受的,但是临终那个罪还在,享受根本就没有了。“没后复当堕诸恶趣”,不但是死了之后钱一个也带不走,而且死了之后还要下恶道受苦去。
这些就是说饮食的过患,这些过患经常去思惟,对贪着饮食的心就可以对治下去了。那么就是希望大家,有的人对饮食是比较贪的,就是胃口很好了,欢喜吃好的,那么这些多观想。
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
饮食这么多坏处,我们不吃好不好?不吃也不行。“虽乃如是”,虽然说饮食的过患有那么多,“然亦略有少许胜利”,但是说它一点好处也没有,也不是,也有一点点的好处的,“谓由饮食安住其身”,什么好处啊?吃了饭之后可以把身体安住,没有饮食要饿死了,你说你不吃,不吃你不是要饿死了,饿死有什么好呢?饿死自杀了,所以说饮食能安住其身。“若惟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假使说我们就是为了身体安住去吃饭,这个在世间上说很对,佛教说这不对的,你为了把身体安住求饮食,但是祗为这个道理,“惟为此故,不应道理”,这是不对的。那为什么要吃饭呢?
“故应善思而后受用”,那么我们要好好思惟一下再受用这个饭,“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身体住了之后,维持下去才能修行,清净梵行才有能力去修,为了这个原因才吃饭。为了修清净梵行要自己身体住下来,维持下来,身体维持下来就必定要饮食,为了这个原因,为了修清净梵行我们就要吃饭。
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
“施者”,拿给我的人,“施主”,出钱的人,出钱的人他不一定亲手施,叫人家拿来施给你。施者也好,施主也好,他们都是要求殊胜的果,他们的目的当然是要求福报,最后也成佛,他们自己“榨皮血肉而行惠施”,就是说他们的钱都是因受了很多的辛苦,等于皮血肉里榨下来的钱给我们吃的,供养我们的。那么他们这样子供养之后,要满他们的愿,成他们的果。现世的愿,他们要求消灾,要求什么,要满他的愿,最大的将来的究竟利益,成佛,都要满他愿。你如果不吃的话,施主的愿就满不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
第三个,“又应忆念《集学论》说”,要忆念《集学论》里面所说的一个道理,说什么呢?“应当思念饶益…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