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里边思想发出来的是不是那回事还不一定。那么你要经过思惟考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思惟也可以,跟大家一起讨论也是思惟。经过思惟阶段,深入一下,把经论所说的东西,跟自己的心把它合成一个,生个定解,决定如此,那就是思惟的效果。那么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不经过思惟,不会产生这个效果的。
“不取行相,不取随好”,就是说前五识取的是行相,第六识取的是随好,看以前《定道资粮》的讲义,在第十七页最后一段。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摄色中执取行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眼识看色的时候,“由眼识故,取所行相”,眼识对着色境,它取它行相,行相就是色反映在眼识里边,这就是行相,“是名于眼所摄色中执取行相”,这个色的行相反映到眼睛来了,这就是取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假使你远离这个眼睛采取的反映,假使说你看到一个很漂亮的人,你就执取这个相,这是取行相,但是你远离这个行相,不去执取它,那就不取其相,眼识如此,鼻舌身意一样的,这里就不说了。
云何于眼所生识中不取随好,取随好者,谓即于眼所生识色中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或能起痴,是名于眼所摄色中不取随好。若能远离是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是名识所摄色中不起随好。
“不取随好”,“云何于眼所生识中不取随好,取随好者,谓即于眼所生识色中眼识无间”,眼识第二剎那要生“俱生分别意识”,这个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贪”,第六意识执着这个相的话,力量就强了,或者起贪,或者起瞋,或者起其他的痴,“是名于眼所摄色中不取随好。若能远离是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是名识所摄色中不起随好。”这个讲得很仔细,去看一下好了。
另外一种,下边一段,就是《广论》里边的“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言取相者,谓色境界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众色,如是名为执取行相。取随好者, 谓即色境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色已,然彼先时,从他闻有如是眼所识色,即随所闻名句文身为其增上,为依为住 ,如是士夫补特伽罗,随其所闻,种种分别眼所识色,如是名为执取随好。
“言取相者,谓色境界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众色,如是名为执取行相。”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取随好者”,这是《广论》中的,“谓即色境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色已,然彼先时,从他闻有如是眼所识色”,他看到这个色的时候,假使看到一个茶杯,他想起以前茶杯是怎么怎么的,他就回忆起来,那么就产生比较,而“即随所闻名句文身为其增上”,以前听到的名句文 身,它的增上力量,“为依为住”,这个“补特伽罗随其所闻种种眼所识色”,以这些以前的识与现在的识产生的比较,叫随好。假使说看到一个人,这个人以前听说是怎么样怎么样的,极坏的,那么你一看到他就产生讨厌的感觉,瞋恨心就生起来了,这也是随好的。随好两个情况,一种是当下生分别意识,看看是可爱不可爱起贪瞋,一种是以前听到的,听到的也可以起贪瞋,那么这是两种。
随好、行相讲得很仔细,一下子听不懂,回去仔细看,经过讨论。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四十八页第九行,“由彼二种所摄持故”。这是跟着上边来的,那就是说,“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这十个事情怎么叫正知而行呢?“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在这个前面的五个行动业,五个受用业,随你发起哪一个,那么你就这个业上,先要住正念,再一个住不放逸行。一个是要正念起来,假使说你要走路,走路你要正念起了,律藏里边说到聚落去,或者到城市里边去该怎么走,眼睛怎么看,这些正念要提起来。不放逸行,有了正念,还要不放逸。你去打妄想放逸,正念就失掉了,那你不能如法而行了。那么就是“由彼二种所摄持故”,由正念摄持,由这不放逸摄持。那么就起观察,你正念没有,放逸,正念失掉,那没办法观察,所以这两种摄持,正念跟不放逸行已经解决了。
“十种依处”就是十种业,我们就依了这十个业来观察,“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假使说你是走路的,或者你是持钵的,那么你持钵的时候,该怎么持,这个我们受过比丘戒的都教过,钵该怎么用,吃的时候该怎么吃,“应以何相”,就是说我们以戒律里面讲过的这些相来观察,就依这个地方,在吃饭的时候就以这个相来观察。你依什么样学过的,就对你这个事情当下对照来观察,是不是如法,就是这个东西。
今天我们接下去。昨天讲到十个事怎样正知而行,十个事就是说,在寺院以外的就是五个行动业,在寺院里边的五个受用业,——这十个事情要观察,处所要观察,时间要观察,最后总的全部一切观察,叫“四种行相来观察”。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着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着引经解释而正录取”。“此”就是“正知而行”,跟前面第一科“密护根门”,这里两个,《广论》是根据无著菩萨,“圣”,无著菩萨是登地的,他是圣者,“引经解释而正录取”,无著菩萨引了经里边来讲的,“而正录取”,把它摘录下来的,“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密护根门跟正知而行,这两个事情你如果努力去修的话,能够增长一切善行,其余的没有跟它相等的,就是其余的没那么厉害,这两个是最能够增长善行的。
“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那么一切善行都在增长,特别的能使戒律清净,——你看么,随时随地地在观察,根据我们佛所说的律藏、经论观察自己的行动,那当然这个戒律绝对清净的。不要说大的戒,就是微细的,怎么走路,怎么眼睛不看了,怎么样子入聚落了,全部以律藏的方法来观察的话,当然不会犯戒了,是极清净的,所以说能特别地清净尸罗——戒律。同时因为戒律清净,它的效果就是由戒生定,所以说能够很快地引出止观所摄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止观里边有一种无分别心的殊胜的三摩地,这个是最容易生起来,那就是由戒生定了。因为能够防护清净尸罗的,才引发这个定,最殊胜的定能引出来。所以说这两个绝对重要,要好好地努力去修学。那么是特别强调密护根门跟正知而行的重要性。
庚三 饮食知量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
饮食知量,当然是为了护持我们这个身体,来修行而定下来的饮食知量。我们要修行,密护根门也好,正知而行也好,都是靠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怎么滋养它呢?饮食知量。第三科“饮食知量”,“谓具四法”,他这里分四科来讲。
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第一个是“非太减少”,不要太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饮食知量里边,第一个就是说不要太少,饮食要知量,该多少自己要知道,吃多少。太少了之后有什么坏处?“若太减少饥虚羸劣”,肚子里空了,感到饥饿,有饿的感觉修行就打岔了,“赢劣”,没有气力,要坐,坐不动,要念,念不动,这个修行就不行,“无势修善”,没有力量来修善法。所以说吃的东西应当这样子,吃到第二天要吃饭的时候,我们吃两顿的,这一顿你午饭吃了要维持到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不感到非常的饿。“无饥损恼”,不因为饥而产生一些损恼。身上气力不够,心里起个不舒服的感觉,饿狠了心慌掉了。那就是数量要能够维持到第二天吃饭的时候,不会太饥饿的,这个量就够了。不要吃得胀得第二天吃饭还在打嗝,这个是太多了,所以说第二个不要太多。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有什么坏处?“令身沉重”,这个大家都有感觉,吃太饱了,路也不想走,心也不想动,就想睡觉。所以说吃太多,令身沉重,身体沉重没有堪能性。“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好象背了一个重担子一样,不轻松了;呼吸也困难;“增长昏睡”,容易打瞌睡;“无所堪任”,没有堪能性。 —— 心要打瞌睡,身像背担子一样,跑不动,这个修行就不行了。“故于断惑全无势力”。我们修行要为什么?断烦恼么,你心沉重,没有堪能性,断什么烦恼呢!毫无势力的,一点力量也没有了。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
第三,要“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相宜而食”,要吃合适的东西,不能吃的东西不要吃,太辣的、太燥热的、太凉的,不要吃;“消化而食”,不消化的东西不要吃,太硬的,或者那些太冷消化不了的东西不要吃。“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就是说因为饮食不宜,或饮食不消而产生的一些病痛,这是苦受,过去因为这样子产生的受,应当把它断除。因为吃的饮食合适,这些过去吃的不消化的,吃了不相宜的饮食,产生的病的苦恼,可以消除。那么吃得合适,新的痛苦也不会生出来,新的病也不会生,不害病就不会有那些痛苦。这就是说要“相宜而食,消化而食”,不要吃不相宜的东西,也不要吃不消化的东西。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第四种,“非染污心中量食者”,吃的时候不要依染污心,不要起贪心,中量而食。中量而食是对前的,不太多不太少。“谓…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