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75

  ..续本文上一页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常委正念。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于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无忘失念得任持力。

  那么什么叫“于正念起常委行”呢?就是常委正念,“谓于此念”,就是前面那个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常”就是恒常,“委”,委细。“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叫“无间作”,“委细所作”叫“殷重作”。无间就是恒常,委细是殷重,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防守正念”,就是前面这个正念要恒常地没有间隔地把它修起来,还要殷重地修起来,仔细地修起来,那么作用就起来了。如果你修了一下放下了,这个正念就忘失了。如果你不殷重地修,马马虎虎地修也不行,这个就是防护正念,把前面的正念恒常地无间地殷重地去修。那么这是两个名词。这是能防护的正念。

  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

  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何所防护者”,防什么东西?拿这个念去防六根。从哪里去防护六根?“谓从可爱及从非可爱,六种境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的六个境 ——色声香味触法,可爱的生贪,不可爱的生瞋,这是起烦恼。那么防护这六根,从六个境里边不给他生贪瞋,这就是我们正念的作用。

  那么如何防护?这里边我们有这个注解,“如何防护,其中有二”:一者,“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要这个意在这个境界里边不要生贪瞋等烦恼心。

  这个我们在《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昨天是总的,这一段你们标一下。

  云何名为念防护意?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将生染着,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耳鼻舌身广说当知亦尔。

  “云何名为念防护意”?正念怎么能防护意不生烦恼呢?“谓眼色为缘”,眼根跟色境为缘“生眼识”的时候,三和合生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眼识生起了,第二剎那第六意识就生起来了。第六意识昨天讲了,它是能广分别的。前五识祗能自性分别,祗晓得前面是这个东西就完了,它不能计度、随念 ——过去的、比较的都没有;第六意识起来,它广泛地比较、推理等等都来了。

  “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眼所对的就是色,眼根对的叫色色,意识所对的叫色法,“将生染着”,这个意识对可爱的色生贪的时候,“于不可爱色色将生瞋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就是我们能守的那个正念,他的力量“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使他不生烦恼,就是说由我们的正念防护他,使意识生的时候不起烦恼,不随烦恼。

  书上下边,“其守护根者”跳两行过去。

  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

  什么叫取行相?“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我们昨天讲过,应当看的是什么,是那些不可意色,那些老的病的不好看的人,这些要看的,观苦。年轻的跳了唱了那些不要看。看了要起贪,不能看,那些不应当看的色,就是指那些年轻的——现前的时候,作意,取他们的行相,这就是“取行相”——去看了。“不取行相”就是不去看,这些现前的时候,要作意,不看它。

  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瞋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那么“取随好”呢?“六识起后”,就是前面眼识起了,一剎那第六分别意识生的时候,他就要起贪瞋,看到不该看的色要起贪心,有些看了要起瞋心,或者起痴心,这个时候意识生起来了。“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以前听到人家说,这个色是什么的什么的,他就有意识地比较,想起过去听的话,起比较的作用,推理的作用,那么也可以生起烦恼。这两种就是起随好。不起随好就是不以第六意识去分别他。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

  《瑜伽师地论》怎么说的呢?“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这个非理分别的起烦恼的意识,怎样子能防护他不起烦恼呢?接着上边来的。要“令其不生所有烦恼”,怎样使他不生呢?“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境,不取它的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不因为它们产生那些不好的念头,“令心流漏”,心产生烦恼。这个就是不取相,不取随好。“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有的时候正念忘掉,“或由烦恼炽盛”,或者正念倒还没有忘掉,烦恼太厉害了,把正念的力量超过了,“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虽然你不取相,也不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他又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在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修意根律仪或者耳根律仪,干脆远离,不看,不听。这是两个。

  下边就是说,“由是二相”,哪个二相呢?一个是防护根,一个是修根律仪。“故能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的“意”,“能善防护”,有这两个东西,两个方法,能使本来要起烦恼的意识,能够防护到使他不起。下边这二相,我们再加一段,解释这二相的。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或无记舍?谓即由是二种相故。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如说眼根防护律仪,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

  “云何此意由此二相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或无记舍”?这个你们书上有,抄的也有,“谓即由是二种相故”,这里目的是什么呢?解释这二种相。“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这就是二相。“防护眼根”就是用正念,防护眼根使他不要起烦恼,用正念来防护,不取行相、不取随好。另外一个,“正修行眼根律仪”,这是专门修习眼根律仪,就是不去看,眼根律仪就是说那些不应该看的就不要看。“如说眼根防护律仪”,眼根用正念来防护,有防护眼根、正修行眼根律仪两个相,“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同样的也有两种,防护耳根、正修耳根律仪,乃至防护意根、“正修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那么因这样子的防护,意本来要起烦恼的,可以使他在善的舍里边行或无记舍里边行。

  舍就把烦恼舍掉,舍里边分善舍跟无记舍。我们的《广论》上就是说“谓从杂染守护其意”,在烦恼里边把意守住,“令住善性”,这个善性就是善舍,“或无记性”,这个无记性就是无记舍。他这里把无记舍讲了一下,善舍没有讲,什么叫无记性呢?

  “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就是说修威仪,这些是无记的舍,他不起烦恼,把烦恼舍掉,住心于威仪方面去了,没有住在善的境界上。

  那么善舍,这里没说,所以我们就抄了一个讲义,根据《杂集论》的。

  《杂集论》卷一:“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

  什么叫舍?这个善舍就是善心所法里的行舍,“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就是这四个法,正勤、无贪、无瞋、无痴,这四个法“与杂染性相违”的,就是跟这个烦恼相违的,烦恼起的时候,用这四个东西可以把烦恼去掉的,这就是善舍。善心的舍,因为它是善心所,善心的,能舍烦恼的。它的行相是“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不容许杂染所依,那就是排除烦恼的,烦恼依不上来的,这地方烦恼不能依的。

  什么是“心平等性等”呢?舍有三个层次,最初是心平等性。“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这个行舍心所法,跟我的心王相应的时候,“离沉没等”。这个“沉没”我们又引了《广五蕴论》里的 ,就是说不但是沉没,离昏沉掉举都在里头,沉、掉都在里头,沉、掉,沉是往下的,掉是往上的,这两个就不平等。离沉掉等不平等性,所以叫“最初证得心平等性”。

  “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此证得心正直性。”心平等之后,第二步就可以放松了,不要努力了,它自己就可以相续,这个平等心能够自己等流下去,不要你加功用行,那么叫正直性。就是自己不要去加行,不要努力,它自己可以等流下去,叫心正直性。由心正直性再进一步,“于此杂染无怯虑故”,心正直性,对那些杂染烦恼不害怕,就无功用性,不要用功,烦恼自然不会来,这是最高的“无功用性”。这个是说善舍,这个“善性”是什么东西,根据《瑜伽师地论》就是“善舍”。

  《大乘五蕴论》:“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我们又引《五蕴论》,这个“舍”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四个心所合拢来,这是表示我们所说的善性就是这个善舍,无记性就是我们说的无记舍,跟《瑜伽师地论》配起来就是这样子。

  这样标一下可能清楚一点,但祗是这样子听一道还是不太清楚的,还得回去仔细思惟。现在听到的是闻慧,仅是表面的,你还没有深入到你内心去,自己…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