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75

  ..續本文上一頁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總說名爲常委正念。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于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無忘失念得任持力。

  那麼什麼叫“于正念起常委行”呢?就是常委正念,“謂于此念”,就是前面那個念,“恒常所作,委細所作”,“常”就是恒常,“委”,委細。“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叫“無間作”,“委細所作”叫“殷重作”。無間就是恒常,委細是殷重,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即于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總說名爲防守正念”,就是前面這個正念要恒常地沒有間隔地把它修起來,還要殷重地修起來,仔細地修起來,那麼作用就起來了。如果你修了一下放下了,這個正念就忘失了。如果你不殷重地修,馬馬虎虎地修也不行,這個就是防護正念,把前面的正念恒常地無間地殷重地去修。那麼這是兩個名詞。這是能防護的正念。

  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于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何所防護者”,防什麼東西?拿這個念去防六根。從哪裏去防護六根?“謂從可愛及從非可愛,六種境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的六個境 ——色聲香味觸法,可愛的生貪,不可愛的生瞋,這是起煩惱。那麼防護這六根,從六個境裏邊不給他生貪瞋,這就是我們正念的作用。

  那麼如何防護?這裏邊我們有這個注解,“如何防護,其中有二”:一者,“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于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要這個意在這個境界裏邊不要生貪瞋等煩惱心。

  這個我們在《瑜伽師地論》這一段,昨天是總的,這一段你們標一下。

  雲何名爲念防護意?謂眼色爲緣生眼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于可愛色色將生染著,于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

  “雲何名爲念防護意”?正念怎麼能防護意不生煩惱呢?“謂眼色爲緣”,眼根跟色境爲緣“生眼識”的時候,叁和合生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眼識生起了,第二剎那第六意識就生起來了。第六意識昨天講了,它是能廣分別的。前五識祗能自性分別,祗曉得前面是這個東西就完了,它不能計度、隨念 ——過去的、比較的都沒有;第六意識起來,它廣泛地比較、推理等等都來了。

  “由此分別意識,于可愛色色”,眼所對的就是色,眼根對的叫色色,意識所對的叫色法,“將生染著”,這個意識對可愛的色生貪的時候,“于不可愛色色將生瞋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就是我們能守的那個正念,他的力量“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使他不生煩惱,就是說由我們的正念防護他,使意識生的時候不起煩惱,不隨煩惱。

  書上下邊,“其守護根者”跳兩行過去。

  取行相者,謂于非應觀視色等,正爲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什麼叫取行相?“謂于非應觀視色等,正爲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我們昨天講過,應當看的是什麼,是那些不可意色,那些老的病的不好看的人,這些要看的,觀苦。年輕的跳了唱了那些不要看。看了要起貪,不能看,那些不應當看的色,就是指那些年輕的——現前的時候,作意,取他們的行相,這就是“取行相”——去看了。“不取行相”就是不去看,這些現前的時候,要作意,不看它。

  取隨好者,謂于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叁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那麼“取隨好”呢?“六識起後”,就是前面眼識起了,一剎那第六分別意識生的時候,他就要起貪瞋,看到不該看的色要起貪心,有些看了要起瞋心,或者起癡心,這個時候意識生起來了。“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以前聽到人家說,這個色是什麼的什麼的,他就有意識地比較,想起過去聽的話,起比較的作用,推理的作用,那麼也可以生起煩惱。這兩種就是起隨好。不起隨好就是不以第六意識去分別他。

  雲何于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謂于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終不依彼發生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時忘失念故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離取相及取隨好,而複發生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儀。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瑜伽師地論》怎麼說的呢?“雲何于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這個非理分別的起煩惱的意識,怎樣子能防護他不起煩惱呢?接著上邊來的。要“令其不生所有煩惱”,怎樣使他不生呢?“謂于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色聲香味觸法六個境,不取它的相,“不取隨好,終不依彼發生諸惡不善尋思”,不因爲它們産生那些不好的念頭,“令心流漏”,心産生煩惱。這個就是不取相,不取隨好。“若彼有時忘失念故”,有的時候正念忘掉,“或由煩惱熾盛”,或者正念倒還沒有忘掉,煩惱太厲害了,把正念的力量超過了,“雖離取相及取隨好”,雖然你不取相,也不取隨好,“而複發生惡不善法”,他又發生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儀”,在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修意根律儀或者耳根律儀,幹脆遠離,不看,不聽。這是兩個。

  下邊就是說,“由是二相”,哪個二相呢?一個是防護根,一個是修根律儀。“故能與此非理分別起煩惱”的“意”,“能善防護”,有這兩個東西,兩個方法,能使本來要起煩惱的意識,能夠防護到使他不起。下邊這二相,我們再加一段,解釋這二相的。

  雲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舍或無記舍?謂即由是二種相故。雲何二相?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亦爾。由是二相,于其善舍無記舍中令意正行。

  “雲何此意由此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舍或無記舍”?這個你們書上有,抄的也有,“謂即由是二種相故”,這裏目的是什麼呢?解釋這二種相。“雲何二相?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這就是二相。“防護眼根”就是用正念,防護眼根使他不要起煩惱,用正念來防護,不取行相、不取隨好。另外一個,“正修行眼根律儀”,這是專門修習眼根律儀,就是不去看,眼根律儀就是說那些不應該看的就不要看。“如說眼根防護律儀”,眼根用正念來防護,有防護眼根、正修行眼根律儀兩個相,“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同樣的也有兩種,防護耳根、正修耳根律儀,乃至防護意根、“正修意根律儀”,“當知亦爾”。“由是二相,于其善舍無記舍中令意正行”,那麼因這樣子的防護,意本來要起煩惱的,可以使他在善的舍裏邊行或無記舍裏邊行。

  舍就把煩惱舍掉,舍裏邊分善舍跟無記舍。我們的《廣論》上就是說“謂從雜染守護其意”,在煩惱裏邊把意守住,“令住善性”,這個善性就是善舍,“或無記性”,這個無記性就是無記舍。他這裏把無記舍講了一下,善舍沒有講,什麼叫無記性呢?

  “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就是說修威儀,這些是無記的舍,他不起煩惱,把煩惱舍掉,住心于威儀方面去了,沒有住在善的境界上。

  那麼善舍,這裏沒說,所以我們就抄了一個講義,根據《雜集論》的。

  《雜集論》卷一:“舍者,依止正勤無貪瞋癡,與雜染住相違,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住性爲體,不容雜染所依爲業。心平等性等者,謂以初中後位辯舍差別。所以者何?由舍與心相應離沈沒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證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遠離加行自然相續故,次複證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諸雜染無怯慮故,最後證得心無功用住性。”

  什麼叫舍?這個善舍就是善心所法裏的行舍,“舍者,依止正勤無貪瞋癡”,就是這四個法,正勤、無貪、無瞋、無癡,這四個法“與雜染性相違”的,就是跟這個煩惱相違的,煩惱起的時候,用這四個東西可以把煩惱去掉的,這就是善舍。善心的舍,因爲它是善心所,善心的,能舍煩惱的。它的行相是“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爲體,不容雜染所依爲業”,不容許雜染所依,那就是排除煩惱的,煩惱依不上來的,這地方煩惱不能依的。

  什麼是“心平等性等”呢?舍有叁個層次,最初是心平等性。“所以者何?由舍與心相應”,這個行舍心所法,跟我的心王相應的時候,“離沈沒等”。這個“沈沒”我們又引了《廣五蘊論》裏的 ,就是說不但是沈沒,離昏沈掉舉都在裏頭,沈、掉都在裏頭,沈、掉,沈是往下的,掉是往上的,這兩個就不平等。離沈掉等不平等性,所以叫“最初證得心平等性”。

  “由心平等,遠離加行,自然相續,故此證得心正直性。”心平等之後,第二步就可以放松了,不要努力了,它自己就可以相續,這個平等心能夠自己等流下去,不要你加功用行,那麼叫正直性。就是自己不要去加行,不要努力,它自己可以等流下去,叫心正直性。由心正直性再進一步,“于此雜染無怯慮故”,心正直性,對那些雜染煩惱不害怕,就無功用性,不要用功,煩惱自然不會來,這是最高的“無功用性”。這個是說善舍,這個“善性”是什麼東西,根據《瑜伽師地論》就是“善舍”。

  《大乘五蘊論》:“雲何爲舍?謂即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獲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發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汙法中無染安住。”

  我們又引《五蘊論》,這個“舍”是什麼東西呢?就是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個心所合攏來,這是表示我們所說的善性就是這個善舍,無記性就是我們說的無記舍,跟《瑜伽師地論》配起來就是這樣子。

  這樣標一下可能清楚一點,但祗是這樣子聽一道還是不太清楚的,還得回去仔細思惟。現在聽到的是聞慧,僅是表面的,你還沒有深入到你內心去,自己…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