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76

  ..續本文上一頁心裏邊思想發出來的是不是那回事還不一定。那麼你要經過思惟考慮,一個人坐在房間裏思惟也可以,跟大家一起討論也是思惟。經過思惟階段,深入一下,把經論所說的東西,跟自己的心把它合成一個,生個定解,決定如此,那就是思惟的效果。那麼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不經過思惟,不會産生這個效果的。

  “不取行相,不取隨好”,就是說前五識取的是行相,第六識取的是隨好,看以前《定道資糧》的講義,在第十七頁最後一段。

  雲何于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謂于眼識所行色中,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攝色中執取行相。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雲何于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謂于眼識所行色中”,眼識看色的時候,“由眼識故,取所行相”,眼識對著色境,它取它行相,行相就是色反映在眼識裏邊,這就是行相,“是名于眼所攝色中執取行相”,這個色的行相反映到眼睛來了,這就是取相。“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假使你遠離這個眼睛采取的反映,假使說你看到一個很漂亮的人,你就執取這個相,這是取行相,但是你遠離這個行相,不去執取它,那就不取其相,眼識如此,鼻舌身意一樣的,這裏就不說了。

  雲何于眼所生識中不取隨好,取隨好者,謂即于眼所生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是名于眼所攝色中不取隨好。若能遠離是所行相,于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識所攝色中不起隨好。

  “不取隨好”,“雲何于眼所生識中不取隨好,取隨好者,謂即于眼所生識色中眼識無間”,眼識第二剎那要生“俱生分別意識”,這個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第六意識執著這個相的話,力量就強了,或者起貪,或者起瞋,或者起其他的癡,“是名于眼所攝色中不取隨好。若能遠離是所行相,于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識所攝色中不起隨好。”這個講得很仔細,去看一下好了。

  另外一種,下邊一段,就是《廣論》裏邊的“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衆色,如是名爲執取行相。取隨好者, 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眼所識色,即隨所聞名句文身爲其增上,爲依爲住 ,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如是名爲執取隨好。

  “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衆色,如是名爲執取行相。”這是另外一種說法。

  “取隨好者”,這是《廣論》中的,“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眼所識色”,他看到這個色的時候,假使看到一個茶杯,他想起以前茶杯是怎麼怎麼的,他就回憶起來,那麼就産生比較,而“即隨所聞名句文身爲其增上”,以前聽到的名句文 身,它的增上力量,“爲依爲住”,這個“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眼所識色”,以這些以前的識與現在的識産生的比較,叫隨好。假使說看到一個人,這個人以前聽說是怎麼樣怎麼樣的,極壞的,那麼你一看到他就産生討厭的感覺,瞋恨心就生起來了,這也是隨好的。隨好兩個情況,一種是當下生分別意識,看看是可愛不可愛起貪瞋,一種是以前聽到的,聽到的也可以起貪瞋,那麼這是兩種。

  隨好、行相講得很仔細,一下子聽不懂,回去仔細看,經過討論。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四十八頁第九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這是跟著上邊來的,那就是說,“于此十事正知行者”,這十個事情怎麼叫正知而行呢?“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于此業先應住念”,在這個前面的五個行動業,五個受用業,隨你發起哪一個,那麼你就這個業上,先要住正念,再一個住不放逸行。一個是要正念起來,假使說你要走路,走路你要正念起了,律藏裏邊說到聚落去,或者到城市裏邊去該怎麼走,眼睛怎麼看,這些正念要提起來。不放逸行,有了正念,還要不放逸。你去打妄想放逸,正念就失掉了,那你不能如法而行了。那麼就是“由彼二種所攝持故”,由正念攝持,由這不放逸攝持。那麼就起觀察,你正念沒有,放逸,正念失掉,那沒辦法觀察,所以這兩種攝持,正念跟不放逸行已經解決了。

  “十種依處”就是十種業,我們就依了這十個業來觀察,“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假使說你是走路的,或者你是持缽的,那麼你持缽的時候,該怎麼持,這個我們受過比丘戒的都教過,缽該怎麼用,吃的時候該怎麼吃,“應以何相”,就是說我們以戒律裏面講過的這些相來觀察,就依這個地方,在吃飯的時候就以這個相來觀察。你依什麼樣學過的,就對你這個事情當下對照來觀察,是不是如法,就是這個東西。

  今天我們接下去。昨天講到十個事怎樣正知而行,十個事就是說,在寺院以外的就是五個行動業,在寺院裏邊的五個受用業,——這十個事情要觀察,處所要觀察,時間要觀察,最後總的全部一切觀察,叫“四種行相來觀察”。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淨屍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叁摩地,故應勤學。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此”就是“正知而行”,跟前面第一科“密護根門”,這裏兩個,《廣論》是根據無著菩薩,“聖”,無著菩薩是登地的,他是聖者,“引經解釋而正錄取”,無著菩薩引了經裏邊來講的,“而正錄取”,把它摘錄下來的,“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余能等”。密護根門跟正知而行,這兩個事情你如果努力去修的話,能夠增長一切善行,其余的沒有跟它相等的,就是其余的沒那麼厲害,這兩個是最能夠增長善行的。

  “特能清淨屍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叁摩地,故應勤學”。那麼一切善行都在增長,特別的能使戒律清淨,——你看麼,隨時隨地地在觀察,根據我們佛所說的律藏、經論觀察自己的行動,那當然這個戒律絕對清淨的。不要說大的戒,就是微細的,怎麼走路,怎麼眼睛不看了,怎麼樣子入聚落了,全部以律藏的方法來觀察的話,當然不會犯戒了,是極清淨的,所以說能特別地清淨屍羅——戒律。同時因爲戒律清淨,它的效果就是由戒生定,所以說能夠很快地引出止觀所攝的無分別心勝叁摩地,止觀裏邊有一種無分別心的殊勝的叁摩地,這個是最容易生起來,那就是由戒生定了。因爲能夠防護清淨屍羅的,才引發這個定,最殊勝的定能引出來。所以說這兩個絕對重要,要好好地努力去修學。那麼是特別強調密護根門跟正知而行的重要性。

   庚叁 飲食知量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

  飲食知量,當然是爲了護持我們這個身體,來修行而定下來的飲食知量。我們要修行,密護根門也好,正知而行也好,都是靠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怎麼滋養它呢?飲食知量。第叁科“飲食知量”,“謂具四法”,他這裏分四科來講。

  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

  第一個是“非太減少”,不要太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飲食知量裏邊,第一個就是說不要太少,飲食要知量,該多少自己要知道,吃多少。太少了之後有什麼壞處?“若太減少饑虛羸劣”,肚子裏空了,感到饑餓,有餓的感覺修行就打岔了,“贏劣”,沒有氣力,要坐,坐不動,要念,念不動,這個修行就不行,“無勢修善”,沒有力量來修善法。所以說吃的東西應當這樣子,吃到第二天要吃飯的時候,我們吃兩頓的,這一頓你午飯吃了要維持到第二天早上吃飯的時候,不感到非常的餓。“無饑損惱”,不因爲饑而産生一些損惱。身上氣力不夠,心裏起個不舒服的感覺,餓狠了心慌掉了。那就是數量要能夠維持到第二天吃飯的時候,不會太饑餓的,這個量就夠了。不要吃得脹得第二天吃飯還在打嗝,這個是太多了,所以說第二個不要太多。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于斷惑全無勢力。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有什麼壞處?“令身沈重”,這個大家都有感覺,吃太飽了,路也不想走,心也不想動,就想睡覺。所以說吃太多,令身沈重,身體沈重沒有堪能性。“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好象背了一個重擔子一樣,不輕松了;呼吸也困難;“增長昏睡”,容易打瞌睡;“無所堪任”,沒有堪能性。 —— 心要打瞌睡,身像背擔子一樣,跑不動,這個修行就不行了。“故于斷惑全無勢力”。我們修行要爲什麼?斷煩惱麼,你心沈重,沒有堪能性,斷什麼煩惱呢!毫無勢力的,一點力量也沒有了。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第叁,要“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相宜而食”,要吃合適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不要吃,太辣的、太燥熱的、太涼的,不要吃;“消化而食”,不消化的東西不要吃,太硬的,或者那些太冷消化不了的東西不要吃。“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就是說因爲飲食不宜,或飲食不消而産生的一些病痛,這是苦受,過去因爲這樣子産生的受,應當把它斷除。因爲吃的飲食合適,這些過去吃的不消化的,吃了不相宜的飲食,産生的病的苦惱,可以消除。那麼吃得合適,新的痛苦也不會生出來,新的病也不會生,不害病就不會有那些痛苦。這就是說要“相宜而食,消化而食”,不要吃不相宜的東西,也不要吃不消化的東西。

  非染汙心中量食者,謂不起衆罪安樂而住。

  第四種,“非染汙心中量食者”,吃的時候不要依染汙心,不要起貪心,中量而食。中量而食是對前的,不太多不太少。“謂…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