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77

  ..續本文上一頁不起衆罪安樂而住”,“不起衆罪”,這個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 的:

  “若以正法追求飲食,不染不愛,乃至廣說,而受用時,是名無罪”。什麼叫“不起衆罪”呢?“以正法追求”,我們吃飯飲食不要起邪命,五個邪命得到的飲食那就是有罪的。如法地追求來的飲食,乞食得到的;飲食得到之後,好的也不貪,給你差的也不瞋,平等而食,這樣不會産生罪的,“謂不起衆罪”,“無罪”。怎麼“安樂而住”呢?“若所食已”,吃了之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能修斷,乃至廣說,是名安穩而住” 。《瑜伽師地論》是說 “安穩而住”,這裏“安樂而住”,一樣的。那就是說你飯吃了之後,不是吃太多,也不太少,“身無沈重”,吃了之後沒有沈重性,有堪能性,堪能修堪能斷 ——修善斷惡的堪能性都有,這樣子叫安穩而住。所以說吃飯要這樣子。

  這一段是《瑜伽師地論》的,《定道資糧講義》上可能也有。

  又于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

  “又于飲食愛著對治者”,出家人很奇怪的,因爲他其他的煩惱都堵住了,男女的事情離開了,在深山老林裏邊看也看不到;那麼他余下來的,衣服也是很簡單,房屋麼也是很簡陋,這個吃東西還是要吃的,那就專門到吃東西上打算盤去了。所以叢林裏一些老和尚,他也很規矩,什麼壞事也不做,就是燒小鍋吃。燒小鍋吃就是要口味,當然有的時候他的腸胃不行,大衆菜不能吃,這個也是一種原因,但是有的他胃口也蠻好,他就是要燒小鍋,燒小鍋吃得好一點了。因爲其他的享受不允許了,這個吃飯還是允許他吃了,燒小鍋去 ——實際上叢林燒小鍋也不允許。

  那麼這就是說對飲食有貪著,這個要對治。我們說修行的時候,貪瞋都不能起,即使你說飲食是不能斷的,但吃的時候也不能起貪,瞋當然更不能起。那麼假使對飲食的貪還不能斷掉的,我們說人間貪,男女貪,飲食貪,男女貪還是可以除掉,飲食貪,是一輩子,活一天要吃一天飯的。儒家也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欲,有兩個,自我的生存就是要飲食,子孫的繁衍要男女,這是人的最大的欲望,這個很難除的。那麼更微細的是飲食,這裏要把飲食的貪著對治掉。

  那麼該怎麼對治呢?“謂依修習飲食過患”,修習飲食有什麼壞處。飲食的壞處有多少?分叁科:

  過患有叁,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爲齒所嚼,爲涎所濕,猶如嘔吐。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下邊還有,“由食消化所生過患”,第叁,“由求飲食所起過患”,總科分了叁個。最後一科又分五個,講了很多。

  先說第一個,“由受用因所生過患”,受用就是吃下去,因爲受用飲食,産生一個不好的過患。什麼過患呢?“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就是說我們要好好思惟,再怎麼好的飲食,顔色好看,味道很可口,它的香味又很好,這樣子的飲食,“爲齒所嚼,爲涎所濕”,假使你擺在口裏一嚼,口水一拌,“猶如嘔吐”,再吐出來的話,就像嘔出來的東西一樣,沒有人要吃了。你說一個很好的飲食,你擺在口裏嚼,嚼爛了,口水也拌過了,吐出來說,“你吃吧”,哪個要吃呢?沒人要吃。這跟嘔吐一樣的東西,這是因受用産生的過患。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余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複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那就更厲害了。嘴裏吐出來還像個東西,消化之後更不成了,臭得不得了。“謂思所食至中夜分”,以前都是過午不食,從中午吃到中夜分,十二小時,消化了;“或後夜分”,或者消化慢點到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那麼一部份的營養,生血生肉,“諸余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余下的渣子,就變了大小便,它們沈重往身下排,要排掉。

  “此複日日應須除遣”,每天要把大小便排除,這個就是由消化而産生的過患,臭不堪聞的東西。吐出來的固然是很髒,也沒那麼臭,大小便,我們不用說大小便,跑到廁所裏邊,那個味道就不好聞了。以前我們在廣化的時候,工人在廁所裏面吃飯。這個廁所是新的,還沒有用過,新建的一個很考究的現代化的廁所,他們沒地方吃飯的就在那裏吃,用過之後再怎麼好他也不要到那邊去吃了。

  “及由依食生多疾病”,大小便臭的排除不要說,因爲吃東西還要産生很多的病,病由口入,這個東西大家都知道。吃東西時稍有不當心,就會産生很多的病。這是第二個,由食消化産生的過患。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由爲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爲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第叁“由求飲食所起過患”,因追求飲食所生的過患很多,“此有五種”。

  “由爲成辦所生過患者”,第一種,由爲成辦飲食所生的過患,“謂爲成辦食及食因”,“成辦食”,你要成辦食,吃飯,你要種地,要打麥子,收割,這麼些,拿著麥棍來要捶等等。“食因”,你要有錢去買糧食,你要去做工作,或者做生意等等。爲了成辦食也好,爲了成辦食因也好,你要遭寒熱的苦。你種地,夏天很燙的要下地去種,做生意,到最冷的地方,東北也要去,“多施劬勞”,要很辛苦。“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你花了很多功夫,假使不成辦,生意失敗,錢收不回來,破産,那不是很憂慮麼。假使成辦了,成功了,發了財,“亦恐劫奪及損失”,也恐怕人家來搶,也恐怕其他的損失,一天到晚要很精勤努力去守護它,要花很多的功夫,守護當中要受很多的苦。這是第一種,成辦所生的過患。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诤。不知滿足者,由于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衆多大苦。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爲其主故,與他鬥競,受衆多苦。從惡行生者,謂爲飲食,飲食因故,叁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複當墮諸惡趣。

  第二,“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爲了飲食的緣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诤”,最親的父子也因爲飲食包括財産,互相鬥诤。

  第叁,“不知滿足者,由于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衆多大苦”。因爲飲食的原因,他的貪心是沒有止境的,不斷地增長他的貪,國王互相地鬥爭,打仗的目的就是掠奪,掠奪地方的財富。這些要領受非一的衆多大苦,那就要受很多的苦。過去的時候是刀箭,現在還原子彈,那更糟糕,要受這些大苦。

  第四,“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食他食者”是給人家作差使的,就是說吃人家的飯的,“爲其主故,與他鬥競,受衆多苦”。爲了他的主人,要跟人家去鬥,要受很大的苦,本來這個事情他不用跟他鬥的,爲了他的主人,他吃他的飯,要聽他的話,跟他去鬥去,鬥的時候要受很多苦。這個《瑜伽師地論》講了很多了,我們講義裏也有麼,可以去參考。

  第五種,“從惡行生者,謂爲飲食,飲食因故”,爲了飲食,飲食的因,這前面講過的,“叁業造罪”,身口意造了很多的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臨終的時候,想起他一生做了很多的壞事,追悔而死,過去造了很多罪,蠻想好好享受的,但是臨終那個罪還在,享受根本就沒有了。“沒後複當墮諸惡趣”,不但是死了之後錢一個也帶不走,而且死了之後還要下惡道受苦去。

  這些就是說飲食的過患,這些過患經常去思惟,對貪著飲食的心就可以對治下去了。那麼就是希望大家,有的人對飲食是比較貪的,就是胃口很好了,歡喜吃好的,那麼這些多觀想。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爲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

  飲食這麼多壞處,我們不吃好不好?不吃也不行。“雖乃如是”,雖然說飲食的過患有那麼多,“然亦略有少許勝利”,但是說它一點好處也沒有,也不是,也有一點點的好處的,“謂由飲食安住其身”,什麼好處啊?吃了飯之後可以把身體安住,沒有飲食要餓死了,你說你不吃,不吃你不是要餓死了,餓死有什麼好呢?餓死自殺了,所以說飲食能安住其身。“若惟爲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假使說我們就是爲了身體安住去吃飯,這個在世間上說很對,佛教說這不對的,你爲了把身體安住求飲食,但是祗爲這個道理,“惟爲此故,不應道理”,這是不對的。那爲什麼要吃飯呢?

  “故應善思而後受用”,那麼我們要好好思惟一下再受用這個飯,“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身體住了之後,維持下去才能修行,清淨梵行才有能力去修,爲了這個原因才吃飯。爲了修清淨梵行要自己身體住下來,維持下來,身體維持下來就必定要飲食,爲了這個原因,爲了修清淨梵行我們就要吃飯。

  施者施主,亦爲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

  “施者”,拿給我的人,“施主”,出錢的人,出錢的人他不一定親手施,叫人家拿來施給你。施者也好,施主也好,他們都是要求殊勝的果,他們的目的當然是要求福報,最後也成佛,他們自己“榨皮血肉而行惠施”,就是說他們的錢都是因受了很多的辛苦,等于皮血肉裏榨下來的錢給我們吃的,供養我們的。那麼他們這樣子供養之後,要滿他們的願,成他們的果。現世的願,他們要求消災,要求什麼,要滿他的願,最大的將來的究竟利益,成佛,都要滿他願。你如果不吃的話,施主的願就滿不了。這是第二個原因。

  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于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第叁個,“又應憶念《集學論》說”,要憶念《集學論》裏面所說的一個道理,說什麼呢?“應當思念饒益…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