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74

  ..续本文上一页管你做一个行动业也好,你做一个受用业也好,就是前面十个事情里边,你随便做哪个事情,就在这个事情上,先要“应住念”,再住“不放逸行”。这是要正念所摄,不放逸所摄,“由彼二种所摄持故”,由正念摄持,由不放逸行摄持。那么这两个的摄持,再去观察,“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该怎么样去观察,就怎样子去观察,该怎么样方便去观察,就怎么去观察,下边举例。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那么分了四种,《瑜伽师地论》里边说四种业,他扼要地说,有四个业。

  第一个,“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这个“以何相观察”,“如是观察”,这个说得很抽象,他举个例就知道了。第一个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十种事业里边,身事业等十种事业里边,你该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

  打个比喻说,“譬如于其往返事业”,第一个身事业,往返的事业,那么根据律藏所说的,如何方便,就是根据律藏所说的,你往返的是个,威仪要怎么样,“正了知已”,你把律藏学好,你往返聚落,该怎么样,齐整扎衣裙这些东西,要做到的事情,你先学好,“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那么你往返的时候,就把正知提出来,律藏说该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个就叫“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就是说,先把律藏的学好,往返的一些威仪行动,该怎么做,然后你在往返聚落的时候,就根据律藏所说的不折不扣的照着怎么做,这就叫正知而行。

  那么这里就是说要正念,把你学的东西忘掉了,你怎么做呢?你没办法了。不放逸行,有的时候,马路走的时候,有闹热,去看闹热去了,放逸了,那你这个念头也忘掉了,正知也没办法了。那么你说一个要住正念,一个不放逸,然后以正知观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

  第二个,“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这个下边举例也知道了,“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这个方所来说,你这样子的观察,这是经上这么说,哪些好走、哪些不能走,那么就这个样子去观察。

  打个比喻说,行的时候,“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那么我们假使到聚落中去,有五个地方是不能去的。那你这个方所知道之后,就照这个去看,那些方所就不要去。那么五个地方,《瑜伽师地论》里边说的 ,“五种非所行处: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国王家,五旃荼罗羯耻那家 ”——下贱种,杀猪杀羊的,这些地方,这五个地方不能去的。那么你根据律藏,经上所说的,“即于是方”,那么就不要去了,“以是行相如是观察”,你根据律藏,经上所说的,这些地方不能去的,那么,你就观察,我这个地方不能去,就不去。

  所以这些都要正念在前,如果你没有学过,根本念都没有,那你哪里好去哪里不好去都不知道,那就乱跑了。“五非应行”,是不可以去的,“除此所余是可行处”,除了这五个地方,余下来的是可以去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正知,哪里是可以行的,哪里不能行的,这个方所要知道。

  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

  第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那么什么时候以何相,根据经上所说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么就是这个时候,以这个相去观察它。

  打个比喻说,“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经里边说,你要去乞食,午前去,可以的,午后不能到聚落去,这是规定的。午前允许去是乞食,没办法的,一定要去的,午后日中一食已经过了,你还干啥去?你放逸去了,去看戏去了,那就不允许。那么经上、律上这么规定的,“如是行相”,那就这样观察。“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那么既了知,就这样子做了,午前可以去,午后就不去了,那么在这个时间,安住正知。

  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

  第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第四个总结:不管你什么事情,时间、说话。这个里边还有,他是举一个例,假使你在路上,哪些东西可以看的,哪些不能看的,那些年轻的女邑,就是女人,跳舞的、唱歌的,放逸的地方,都不能看的。那么什么该看的呢?老的、弯了背走的,驼的,那些病的,看了很害怕,那些人多看看。这就是看了什么?起厌恶心,起无常心,老的、病的这些看看。那么这些就是说:总的总结出来,不管你做啥个事情,一切该要注意的东西,都要按其所说的正知而住,眼睛要看哪些东西的,耳朵要听哪些的,鼻子要闻什么味道的,行动的威仪要该怎么样子的,一切都要综合起来,都要按了规矩做。“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就是说,你有多少事业就有多少事业,怎么地想,怎么地观察,所以说,经上说什么什么的,都要做到。

  “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行的时候,不但是行的威仪,行动的时候该怎么防护,眼睛不要乱看,等等等等,及碰到善知识该怎么做?都要做到。然后要入他家,哪些家可以去,什么时候可以去,这个都有一定的规矩的。假如这一户居士家本来可以去的,他有急事,家人害病,或者家里婚娶的事情,那就不要去。这些都要能够正知,根据你知道的,就该去的去,不能去的就不去,一切都要知道,“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

  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

  那么这些东西你要学过,没有学过的,你怎么知道该不该行呢?所以说一定要多闻。有的人说,“不要学,我祗要不做坏事,不做错就对了”,你不学,什么事叫坏事,什么是错事?你根本不知道,你怎么对呢?不会对的!

  那么总的说,所有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一切现行”,都要知道,就是律上怎么说的,都要知道,那么你照他做了。“了知其中,应不应行”,那么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解劳睡,白天因为太疲劳了,太热了,要稍微养息一下,这还是有很多的文章要做的,哪里可以解劳睡?哪里不能够?要怎么,要关门等等,这个很多事情,都要知道,知道之后,它怎么说的就怎么做 ——应当做就做了,不应当做的就不要做了。“于进止时”,进就是进去了,止就是不能做的,要止下来,“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要安住正知,该做的就做,不做的就停,不来了。

  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谓我现前正行如是, ,若进若止”,自己心里全部很明确地知道,我现在正在做这个事情,或者是住,或者是止下来,这个事情不能做的就停下来。“若如是行”,这样子做的话,“则现法中不为罪染”,在现在不会犯罪,不会犯戒。“没后”,下一辈子,死了以后,“亦不堕诸恶趣”,也不会到恶道。既然现在不作罪,不造罪、不犯戒,下一辈子当然不住恶道了。

  “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那么修道该证到的一些功德,现要还没有得到的,你这样做的话,你以后证得这个道的因得到了,因就是资粮,它的正因,就是主要的因素得到了,将来你能够得到道的证德,现在把因先种下去。那么这个事情这么做,因就种下去了,将来的证道证德,都能够做到。

  如果你不照这样做的话,反过来说,将来诸道的证德,是毫无希望的。就是说一切要有正知。那我们就要检查自己,????,做这个事情,自己还不晓得干啥,这完全是失去正知了。我们说做一个事情,全部自己知道,“我在做啥?做得对不对?经上、律上是不是要该这么做的?”每一个都要配合,经律的文都要对起看。这个就是一刻也不放逸的,要住正念,这叫正知而住。时间到了。 

  第十八讲 (《广论》第四九~五一页;《集注》第一一四~一一八页)

  上一次我们讲了四个资粮,能够生起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最重要的正因,四个资粮。第一个就是密护根门,第二个正知而行,第三饮食知量,第四精进修习悎寤瑜伽。昨天讲了两个,有些问题。

  我们抄了一个讲义,我们先把讲义对一下,问题都在里边。昨天抄的没有按我们的名词来抄,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整个一段抄的,今天我们把它勾一勾,你们可以在昨天的笔记上画一个记号。

  第一个我们说在四十七页上,第一个就是“密护根门”,密护根门里边讲了五种。“以何防护?”以什么东西来防护根门呢?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徧护正念”,一个就是“于正念起常委行”,这是《广论》上的话。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的对照,徧护正念就是防守正念,那么这段文是这样子的。

  如是由此多闻思, 修所集成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

  “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闻思修这样子起的正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这个就是防守正念。

  云何名为常委正念,谓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