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73

  ..续本文上一页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辨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

  什么叫舍?“依止正勤”,这个舍是心所法,就是十一个善心所里一个,就是行舍。什么叫舍呢?依止这个正勤,就是精进,无贪、无瞋、无痴,“与杂染性相违”的,这个“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它的体,“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不容许杂染的,来依上来,这是它的功能。这个舍心起来,杂染就不能起来。

  什么叫“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呢?它是初中后的层次的差异。

  开始,就是说舍,心相应的时候,离开沉掉,昏沉掉举都离开,心就平等了。昏沉掉举一高一低了,沉就沉下去了,掉举就往上掉了,那么昏沉掉举都没有了,平等,既不沉,又不掉,平等性。

  证了心平等性之后,就不要去努力,自然可以等流下去,叫“心正直性”。

  心正直性得到之后,对那些烦恼,就没有害怕,不要说看到烦恼,“哦,不要来侵犯我了,心要倒乱了”。等到心正直性起的时候,那个烦恼不能侵犯了,所以叫“无功用性”,这个是无功用性的地位,这个就对烦恼不产生恐怖的心。

  这就是说行舍,有三个层次:开始,心平等性;第二个,心正直性;第三,无功用性。无功用性就是我不下功用,不要用功,烦恼也进不来。那么舍就是,这个地方的善住就是住了善的舍里边。

  无记的舍,他就是说,给你注一下,“无覆无记”的舍,威仪,那些工巧明等等,这些也是没有过失的,不是属于烦恼的。但是心不住在善的缘的时候,住在无记的舍里边,也一样的,它也不是起烦恼了。这两种舍都可以,就是说离开了烦恼之后,就是住在善的舍里边,或者在无记的舍里边,都可以的。把意就是住在这两个舍里边。

  这就是说《瑜伽师地论》的文,跟《广论》配下来,全部符合的。那么里边,不取行相,不取随好,我们那个笔记里边写了很多,我想大家自己看吧。这个也不很难,那么这个看了之后,对于这个《广论》的文,增加它的理解,有一定的好处,因为这文很精练,不太多,那么这个参考一下有好处。

   庚二 正知而行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分两种,“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行什么东西呢?在它上面要正知呢?那么就问一句,什么行,正知而行,这个行啥东西?怎么样子正知呢?“何为所行事”?我们所行的事,是什么事情呢?在这个行的上面去正知,那么他就回答这个问题。

  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

  “初中有二”,我们所行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五行动业”,五个行动业,这五个业是行动的;还有五个“受用业”,也叫作住的业。这个我们说一下,这是比丘的。行动业就是出了寺院到聚落里去乞食,或者到其他寺院里边,或是到居士家里去,这些事情;那么所谓受用业呢?在寺院里边的事情。把它分两个五,这个第一个五行动业,第二么五个受用业。

  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

  “其中初五”,五个行动业里边,第一个叫“身事业”,就是说身体的事情。“若往赴所余聚落”,要到其他聚落去,或者是乞食去,或者到其他的寺院里去等等,这是身的事情;那么“若从彼还”,一往一返,这是身的事业。这是五个行动业里边的第一个,身事业。

  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

  那么眼的事业,也分两种。一个是无意的,“若略睹”,这个无意地马马虎虎地看了看,就是说无意,心没有作意的,随便的、随缘而现的。“无意为先”,没有内心作意看见所有境界。第二个作意的,“若详瞻”,仔细看,“谓动意为先”,先作意,我想看这个,那么仔细去看去了。这看有两种。

  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

  “一切支节业者”,一切支节屈伸等等,这些身上的一切支节活动的事情。

  衣钵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

  “衣钵业者”,受持衣钵这些事情:三衣怎么受持、怎么穿,钵怎么持等等。

  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乞食业,乞食应该乞食,要几家,要威仪怎么样子,不能自己要,在人家门口等在那里要该怎么样子,等等这些。这个五个行动业。

  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

  寺内五种的受用业,中间“身事业者,若行”,身的事情就是行住坐卧,那么先说行,“谓往经行处”,经行的地方,来来去去经行;“或往同法者所”,自己的同学、同修里边去;“或为法故,行经于道”,为了法的缘故要求法去,路上走。那么这是行。“若住”,站在那里,“谓住行处”,在经行的时候站一会儿,“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重前”,或者站了同法的人前面,或者亲教师前面,或者轨范师,善知识,或者似善知识 ——(善知识)同一辈的那些人前头,那么是住。“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这个没有什么,好懂。

  这是身的事业——行、住、坐、卧。卧,摆到后头说,这是睡眠的事情。

  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

  “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十二分教里边,以前没有传过的,那么要去请传授,“分别了解”,这是要说话,要求法。“诸已受者”,已经受了的,你已经传了的,“或自诵读”,自己念,那要出声音的。“或为他说”,那是语的事业。“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或者要引发正精进,要议论。所以说我们这个辨论不是没有用处的,要引发正精进,辨论是一个因素,跟他辨论,跟他议论,讨论。你要把一个事情搞清楚,就要闻、思、修的阶段,闻、思之后才能真正起行动,搞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行动呢?所以“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跟他议论要说话了,这属于语的事业。

  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毗钵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

  “意事业”,或者是“默然”,不说话,在思惟。“若于中夜而正眠卧”,中夜的时候,休息,那意就就停止,休息了。“若赴静处”,或者到静处,“思所闻义”,听到的法,好好地思惟,这个就要到静处去思惟。“若以九心修三摩地”,九住心,初住、二住、三住、五住、乃至第九住,以这个九住心来修定,这也是“默然”的,也是不说话的意事业。“若正勤修毗钵舍那”,修定也好,修毗钵舍那 ——修观也好,都是靠意来修的。

  “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在夏天极热的时候,感到极疲劳的时候,那么“于非时中”——不是中夜,起了这个睡眠欲,就是睡眠止不住,那想休息一下,那么“略为消遣”,稍稍地解劳,解你的疲劳,睡一下儿,也可以的。

  《瑜伽师地论》二十四卷里边 ,就是说,“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就是最热的时候,“勇猛策励发勤精进,随作一种所应作”,当你修行,发勤精进,勇猛策励,修一种应该修的事情做了之后。“劳倦因缘,遂于非时”,因为这个事情做了很精进,很疲劳了,那么这个疲劳的因缘呢,于非时,不是中夜的时候,“发起惛睡”,起这个睡眠的一些感觉了。“为此义故,暂应寝息”,因为这个起昏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暂时要休息一下,“欲令惛睡疾疾除遣”,睡眠不是安逸,把这个疲劳的昏睡消除,消除它你唯一的方法,就是稍微休息一下。“勿经久时,损减善品,障碍善品”。但是休息呢祗能一会儿,一会儿把这个疲劳,把这个昏睡,把它解除了,那么就赶快起来了,不要因为时间太久,把善品损减,或者障碍。这是《瑜伽师地论》对解劳睡有这么一个注解。

  还有重点,就是睡的时候要闭门的。你要白天睡觉,你是睡在房间里门不关的话,就是有那些淫女来跟你搞非法的行动。所以说,你一定要隐蔽处,或者门关上。那么我们这里,如果白天要养息的时候,一定要关门。

  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下边第四第五个业,就是昼业、夜业,昼夜二个业。“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昼业,就是永日,整个的昼日,跟夜里边,初夜后夜,这是不应睡眠的。“此亦显示身语二业”,那么这个时候所作的事情,当然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惟是夜间之业”,就是中夜的事情,“及是意业”,它是意,要休息了,这是意业。那么昼夜业,也就是说昼,也可以用身语意,这个意业来表示的,那么就是说昼夜,昼日跟初夜后夜是身语业,中夜休息的时候是意业,也是夜业。

  这个就是把我们出家人,出庙行动的时候分了五个业,在庙里边住的时候也分了五个业,叫受用业。那么这样子把十个业分好。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于这十个事情正知而行。那么他前面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何谓所行事”,那就是十个事情,“于彼正知行”,怎么子来把它这个行正知,那么第二个问题,于此十个事情正知而行,怎么回事呢?

  这是总的说一下,这个前面所说的十个事情,怎么讲是正知而行,就是说,“谓随发起若行动业”,不…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