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这个怎么说呢?就是哪一个境,“由瞻视等”,假使眼睛看了,耳朵听了,能够起烦恼的,那么这个境我们就不看,也不听了,“不纵诸根而正止息”。就是修眼根律仪,根就不去看它,不应当看的就不看。假使我们到马路上去,看见那些可贪的,起贪心,不可爱的起瞋心。那么念防护,当你起贪心的时候、毒蛇,要害人的,不能起贪心,那么就息下去;假使说你这个息不下去,你干脆就不看,不看当然不起贪心,那就马路不要去,不上马路你看不到,看不到,你就贪瞋的心就不会起,那就干脆不看。这是两种。
那么下边,我们再念,再回到《瑜伽师地论》 再把它对照一下。
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瞋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其守护根者”,这是解释第一个的,什么叫守护根呢?“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就是说什么叫守护根呢?我们对六境现行的时候,不要取它的行相,不要取它的随好。前面是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万一这个正念忘失,忘失正念了,烦恼炽盛,要起罪恶的心,要起烦恼心。那么也可以用这个防护,就是说把它的烦恼息下去,就是不取行相,不取随好,就样子的防护,就可以烦恼息下去。
“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取行相就是说不应当看的色,假使说一些唱歌、跳舞等等这些不应看的,这个现了前的时候,正在现前,或者它这个境界正现在这个根的前面,那么这个时候就作意,想它们的行相,要去看,这就是叫取行相。
取随好,“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瞋痴三之境,意识执持”,第一念眼识耳识生了,第二念第六意识生了,第二念,它分别心大了,就起贪、瞋、痴,第一念看了这个境,它仅仅取行相,还没有取贪瞋,再取贪瞋,就要取随好了,贪瞋心一起,那么这个“意识执持”,那么就是随好就去了。“或其境界虽未现前”,这个另外一个情况,就是说它意识,并不去缘当前一个境,而它回忆,从以前人家讲起这个东西是怎么的,怎么的,他把这些分别加到现在看到这些东西上边,也能起一种贪、瞋、痴,这也叫随好。
这个《瑜伽师地论》里边,两种情况都引的。那么今天带来,有时间么就翻一翻。我们先把这两个看一看,就是说“其中有二”,你说有二,我们就跟《瑜伽师地论》对对,看看是不是对得起呢?那么看《瑜伽师地论》里边 。
云何名为念防护意?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将生染着,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耳鼻舌身广说当知亦尔。
“云何名为念防护意?谓眼色为缘”,以眼、色作个例,耳、鼻、舌、身这些,乃至意跟法都一样的。那么眼跟色作个例,“眼”根跟“色”境为缘,那么产“生眼识”。“眼识无间”,眼识生了之后,第二剎那没有间隔的,就“生分别意识”,第六意识。“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这个可爱色就是色境,可爱色的那个色,“将生染着”,就要产生贪心,“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那么我们修的那个防护的念它的力量,“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这个非理分别,能够起烦恼的这个第六意识,“令其不生所有烦恼”。使它不要生烦恼,就是说这个念头,来防护这个根,使这个意识生起来呢,不要起烦恼;这是第一个。就是守护根。哦,这个还没讲完。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这个非理分别能够起烦恼的第六意识,什么能够防护呢?你说把它防护好,不要生烦恼,怎么样子防护呢?怎样子能使它不起烦恼呢?
“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色声香味触六根都来了,这个眼识对色不取其相,行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那么下边是补充《广论》里的“守护根者”,补充第一个守护根的,那么我们这里直接把它连起来了。怎样子可以使起烦恼的意识不生起来,不生烦恼呢?它就是说不取行相,不取随好,那么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的寻思,令心流漏,起烦恼了。
“若彼有时忘失念故”,假使有的时候,正念忘失,或者“烦恼极炽盛”,烦恼太盛。“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虽说你不取相,也不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而还要产生恶不善法的话,“令心流漏,便修律仪”。那就干脆修意根律仪。既不看,也不去管它了,远离那个境。
为什么我们出家人修行要在寺院里边呢?就是远离那个境,不产生那些烦恼么。我记得,就是我们不久以前,有一个新来的沙弥还是比丘,说不得了,他说他要到城市里边去修,城市里边对境去修,那你这个跟佛的方式不一样了。你初修,你要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五欲的境界去修,你不沉不去,哪个沉下去?你跟世间的人一样的,一天到晚泡在五欲里边,你哪能不沉下去呢?如果你修行有力量,当然你可以保护自己的根门,不受它的影响,但是你才修,头剃了没好久,你跑那里去,当然是要受害了。
我们再重复一次,海公上师的一个公案:那个公案就是说海公上师到上海去了,碰到一个老的出家人。他对海公上师说,他说我在家里坐起,烦恼重的很,总是想这个想那个,心里实在安不下去,干脆到公园去看,一看呢,什么烦恼都没有,心里边很欢喜。他说什么原因?海公上师说这个很简单,你在家里,你烦恼起了,没有那个境,烦恼就不能遂它的愿,那么你心里很难受,你想满愿么,你到了公园里看了,那些夏天的穿衣服穿了半裸体的女人你看了,你基本上满了愿了,那你心就停下来了。但是你这个愿现在是满了,将来这个愿还要发展呢,发展到看看不够了,要拥抱了,要怎么了,那之后,你就犯戒了。所以说,你这个并不是心没有烦恼高兴,你是已经满了,遂了一部份的愿你感到高兴的,感到心里没有事。但是你这个愿是不会满足的,你是现在以看看为满足,将来看看是不会满足的,还要进一步的,那个时候,你要进一步的去做那个事情才感到心安起来,定下来了,那你越来越糟糕了。最后犯戒,完了。
所以说我们叫大家录像不要看,也这个意思。开头是看看录像,就是看一个色,但是这个录像,毕竟是一个光的影子,抓不到,摸不到的东西,看多了之后,不够,不够你的愿了,要去看真的了,真的就完了。越来越不行了,这个就是不能看的!开始就要防护的。那么这个里边,下边我们念下去。
“由是二相故”,这是两个相,一个就是说防守,这个守护根,一个就是说修意根律仪,由是二相,“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这个非理作意,能起烦恼的这个意识,可以把它防护,真正做坏事的是意识。眼耳鼻舌身识,祗是自性分别,祗晓得这是什么,哦,这是蓝的,这是黑的,这个爱不爱,它不晓得的,那么真正要起分别,可爱不可爱,那是意识。那么防护的也是要防护这个意识,使这个非理分别的起烦恼的意识,能够防护好,不起烦恼。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或无记舍?谓即由是二种相故。
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如说眼根防护律仪,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护已”,那么这个意怎么防护?那个“正行善舍或无记舍”呢?“谓即由是二种相故”,就是靠前面二个相。
“云何二相”?再重新问一下:什么叫两个相呢?“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两个,防护眼根,正修行眼根律仪。那么我们就配《广论》的“守护根”跟“即以六根而防护”,就是修根律仪,那么跟《瑜伽师地论》全部配上了。“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这两种,一个是防护眼根,由正念来防护,使这个能起烦恼的意识,不给它起烦恼,如果这个还没办法控制的话,干脆修意根律仪,不看,就是远离。
“如说眼根防护律仪”,眼根防护律仪两种,一种是防护眼根,防护眼根律仪。那么“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乃至“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那么这个意,把它烦恼,把它驱除了。那么住了舍里边。舍有两种,一种善的舍,一种是无记的舍。使这个意,不起烦恼,行在舍里边,舍有两种,善的舍,无记的舍。这个我们就放一下。下边配一些《广论》的文。
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防护为何者”,第五个问题。防护什么东西呢?“谓从杂染守护其意”,在那些烦恼的中间,守护意,他提出个意来了,眼耳鼻舌身是自性分别,不会起烦恼的。但是意,第二剎那起的同时的意识,它就要起烦恼,所以守要守这个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那么这个善性,就是善舍,无记性就是无记舍。
“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他这里,宗大师解了一下,住善舍,善性呢,这个,他这里说的是善性,在《瑜伽师地论》就把它表清楚,就是善的舍。
什么叫善舍?我们从这个《杂集论》里说 。
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与杂染性相…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