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71

  ..续本文上一页么这有什么好处呢?下一次修的时候呢,心里很快趣入,就是有这个趣向,接了这个修了。假使说你要修够了才下来的话,那么以后就是因为昏沉掉举一产生之后,就感到这个修法不自在,不自在的时候不想修了,那么以后看到座位,“发呕”,就不想修了。吃东西的时候,你发呕就不想吃了,那你修,发呕就不想修了。有这个毛病,所以说在意乐心还没有完之前,就停下来,这样子,下一次有这个趣向,趣入。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这就是修行的方法。那么开始呢,时间短一些,次数多一些。假使稍微巩固一些了,就是修的时间长一点了,能够不像初修那样子容易发呕了,就可以长一点。“于一切中”,修行,一切时里边,管你初也好,中也好,后也好,不要太急太缓,修加行的时候不要太急了,也不要太缓了,那么要取中道。这样子能够离开太急太缓的话,能够使这个障碍减少,疲倦昏沉也可以慢慢消灭。否则的话,太急了容易疲劳、昏沉,太缓又是掉举多起来了,那么这个都对修行有障,这是修行的一些基本的方式。

   戊二 未修中间如何行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

  那么“未修中间”,没有正式修的中间,该怎么做?“如何行者”?

   己一 三合引导

  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鮮。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

  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在四座的之间,该怎么做?那么这个当中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总之”,总的来说,虽然也可以“礼拜”,也可以“旋绕”,绕佛,也可以“读诵”,那么等等,能做的事很多,但是这里我们最主要的,正修的时候努力修持,努力修好了。“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修的时候所缘行相,这个所修行相,所缘,就是我们心依缘的时候,意识里边的行相,所谓的境就是所缘。假使对“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不用正知正念,正念正知,把它忆念,把它了知。“任其逸散”,修的时候很用功,修好了,下了座之后,就不去想它,那么让它散掉了,那么所生的功德,极少。

  “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这里一个标点,我们考了藏文的书,圈子该点在“数数忆持”后边,前面是断不了的,前面断了,这句话就是没有着落,数数忆持没有着落了,跟后边连不起,而前面,却是要这个意思一定要的。他说,在这个中间,就是四座之间,应当主要的要看,与我们修法,讲我们这所修法的那个经、论,那么这样子看了之后,“数数忆持”,把这个里边的道理,不断地把它记住,然后你下一次修的时候就可以用起来。否则的话,修过就放下了,下一次修,重新搞起来,那功德就很少。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那么这是一个方式,就是说,在修的中间要把自己修行所用的法,讲这法的经、论好好地去看、阅读,然后再数数忆持,把他记住,这是一个重要的。另外,“应由多门”,各式各样的方式,“修集资粮”,那么就是礼拜,什么东西,修集资粮。“生德顺缘”,生起功德的顺缘,就是积集资粮。那个,“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那么还要,净治业障,把违缘罪障,给它清净、对治掉,那就是净障,这个也要做。

  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

  那么还要,一切的根本,这个戒是我们一切功德的根本,“应如所知”,大家都知道。对一切功德根本的那个戒,要“励力守护”,要努力地守护,守护自己所受的戒,比丘守比丘戒,那么沙弥守沙弥戒,比丘尼比丘尼戒,那就是自己所受的戒,要努力地去守护,不要犯。

  这是三个。就是说“未修中间”呢,第一个最重要的,修法有关的经论,要经常去看,把它记住。第二要集资净障。第三,守护别解脱戒。

  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引导我们修行的一个方法叫“三合”,这个方法就是前面所说的。一个是那个“所缘行相净修其心”,修的时候,所缘行相;下来之后,不断地去看有关的经论,数数忆持。把这个心,自己去修持。第二个要守护别解脱戒,要守护好。第三个积集资粮,那么这个资粮,一个是助道的胜缘,一个是消除违缘的,净障。这三个东西叫“三合”。“三合”,就是说在修的中间,要用来引导我们修行的。

   己二 学习四种资粮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下边“复应学习四种资粮”,下边四种资粮,我们就请大家把我们以前讲《定道资粮》的笔记带来,有参考价值,当然不能全部念,自己看,有的地方要用的。就是还有四种资粮,这四个资粮为什么要学习呢?“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那么这四个资粮,是引发我们止观的正因,就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你好好学习,将来就是很容易引发这个止观的。

  那么哪四个资粮呢?“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就是这四个,这四个一切修法都要用的,那么除了所修的内涵不同之外,这些方法方式是一样的,它极容易引起这个止观。止观的内涵尽管不同,但止观都有这四个方法,是最容易引起来的,那么下边就是把这四个分别地一个个讲了。

   庚一 密护根门

  初中有五。以何防护者,谓徧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第一个、密护根门,这里,宗大师是采取的《瑜伽师地论》里一段,分五个,他是略的,广的是前面广讲,后面略的,可以分五个来看。

  “㈠以何防护者”,这个密护根门就是说,把我们的根保护好,不要起烦恼。那么以什么来防护我们的根呢?“谓徧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那么在《瑜伽师地论》就是说防守正念,常委正念这两个东西。“徧护正念”,能够防护我们六根不起烦恼的,就是要这个徧护正念,就是防护正念,就是要把这个正念修起来。又“及于正念起常委行”,这个正念要经常起,要委细、殷重地起,那么这个力量大了,所以叫常委正念。

  “其中初者,徧护正念,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防护根门,佛经里说了很多方法,如何防护这个根门,不要起烦恼,这些法要忆念,这个正念把它记住,数数修习,经常去修,使他熟练之后,不予忘失,这是防护正念。“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常恒”就是无间的,没有休息,没有间断的,“委重而修习之”,要怎么样子去修习呢?没有断地,委细而殷重地去修它,这样子修呢,有正知力了,能够,力量能够?持,不会失掉。

  那么《瑜伽师地论》里边 怎么说呢?

  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云何名为常委正念?谓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常委正念。

  防守正念,“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由我们前面所说的多闻、思、修,所集成功的念——正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正闻、思、修以及修定的作用,这个作用把它守好,“如是名为防守正念”,这个正念就是我们能够防守根门的正念。

  那么什么叫常委正念呢?“谓于此念”,就是前面说的那个正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所作,名殷重作”,委细就是殷重的意思,恒常就是无间的意思,“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就叫“常委正念”。前面那个正念,无间的去作,殷常地去修,这叫常委正念,这样子力量才大。所以说有这两个正念,来防护我们的根门,这是由何防护。

  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

  那么第二个问题:“何所防护者”,防的是什么东西呢?防守的就是六根,六个根,这六个根不要随境起烦恼,所防护就这六个根。

  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

  “从何防护者”,这六个根从什么地方防护它,“谓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从境界上防护,这个可爱的境界生贪,不可爱的境界生瞋,这个起烦恼,那么从这个可爱的,不可爱的境界里边防护它,不要起烦恼,这是从何防护。

  如何防护,其中有二。

  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第四个、“如何防护”,那么分了两个:“其中有二”。

  “守护根者”,这个我们说是第一个,“谓根境合,起六识后”,这个大家学过法相都知道,六根对六个境,对起之后,然后起六识,就三合了。这三个合之后,起个触就把这三个合拢来,就起六识,假使眼根对了可见的色境,然后就生眼识。这个眼识生起了之后,第二剎那意识就生了,眼识是自性了别,起贪、瞋的作用是没有的。那么随念分别、计度分别,那是意识的作用,意识生起来之后,随念分别、计度分别都来了,那么就起贪、瞋,对可爱的境起贪着,不可爱的境起瞋。“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那么要努力,从这个境里边使贪瞋不要生起来,这是守护根的一个方式。

  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

  “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这我们说是第二个,就是六根来防护的,一个是守护根,一个直接由六根而防护六根,这什么呢?“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那…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