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這有什麼好處呢?下一次修的時候呢,心裏很快趣入,就是有這個趣向,接了這個修了。假使說你要修夠了才下來的話,那麼以後就是因爲昏沈掉舉一産生之後,就感到這個修法不自在,不自在的時候不想修了,那麼以後看到座位,“發嘔”,就不想修了。吃東西的時候,你發嘔就不想吃了,那你修,發嘔就不想修了。有這個毛病,所以說在意樂心還沒有完之前,就停下來,這樣子,下一次有這個趣向,趣入。
“若待稍固時漸延長,于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沈等亦當消滅”。這就是修行的方法。那麼開始呢,時間短一些,次數多一些。假使稍微鞏固一些了,就是修的時間長一點了,能夠不像初修那樣子容易發嘔了,就可以長一點。“于一切中”,修行,一切時裏邊,管你初也好,中也好,後也好,不要太急太緩,修加行的時候不要太急了,也不要太緩了,那麼要取中道。這樣子能夠離開太急太緩的話,能夠使這個障礙減少,疲倦昏沈也可以慢慢消滅。否則的話,太急了容易疲勞、昏沈,太緩又是掉舉多起來了,那麼這個都對修行有障,這是修行的一些基本的方式。
戊二 未修中間如何行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那麼“未修中間”,沒有正式修的中間,該怎麼做?“如何行者”?
己一 叁合引導
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于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于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鮮。故于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
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在四座的之間,該怎麼做?那麼這個當中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總之”,總的來說,雖然也可以“禮拜”,也可以“旋繞”,繞佛,也可以“讀誦”,那麼等等,能做的事很多,但是這裏我們最主要的,正修的時候努力修持,努力修好了。“未修之間,若于所修行相所緣”,修的時候所緣行相,這個所修行相,所緣,就是我們心依緣的時候,意識裏邊的行相,所謂的境就是所緣。假使對“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不用正知正念,正念正知,把它憶念,把它了知。“任其逸散”,修的時候很用功,修好了,下了座之後,就不去想它,那麼讓它散掉了,那麼所生的功德,極少。
“故于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這裏一個標點,我們考了藏文的書,圈子該點在“數數憶持”後邊,前面是斷不了的,前面斷了,這句話就是沒有著落,數數憶持沒有著落了,跟後邊連不起,而前面,卻是要這個意思一定要的。他說,在這個中間,就是四座之間,應當主要的要看,與我們修法,講我們這所修法的那個經、論,那麼這樣子看了之後,“數數憶持”,把這個裏邊的道理,不斷地把它記住,然後你下一次修的時候就可以用起來。否則的話,修過就放下了,下一次修,重新搞起來,那功德就很少。
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應由多門,修集資糧”,那麼這是一個方式,就是說,在修的中間要把自己修行所用的法,講這法的經、論好好地去看、閱讀,然後再數數憶持,把他記住,這是一個重要的。另外,“應由多門”,各式各樣的方式,“修集資糧”,那麼就是禮拜,什麼東西,修集資糧。“生德順緣”,生起功德的順緣,就是積集資糧。那個,“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那麼還要,淨治業障,把違緣罪障,給它清淨、對治掉,那就是淨障,這個也要做。
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那麼還要,一切的根本,這個戒是我們一切功德的根本,“應如所知”,大家都知道。對一切功德根本的那個戒,要“勵力守護”,要努力地守護,守護自己所受的戒,比丘守比丘戒,那麼沙彌守沙彌戒,比丘尼比丘尼戒,那就是自己所受的戒,要努力地去守護,不要犯。
這是叁個。就是說“未修中間”呢,第一個最重要的,修法有關的經論,要經常去看,把它記住。第二要集資淨障。第叁,守護別解脫戒。
故亦有于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叁法之上,名爲叁合,而引導者。
引導我們修行的一個方法叫“叁合”,這個方法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個是那個“所緣行相淨修其心”,修的時候,所緣行相;下來之後,不斷地去看有關的經論,數數憶持。把這個心,自己去修持。第二個要守護別解脫戒,要守護好。第叁個積集資糧,那麼這個資糧,一個是助道的勝緣,一個是消除違緣的,淨障。這叁個東西叫“叁合”。“叁合”,就是說在修的中間,要用來引導我們修行的。
己二 學習四種資糧
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
下邊“複應學習四種資糧”,下邊四種資糧,我們就請大家把我們以前講《定道資糧》的筆記帶來,有參考價值,當然不能全部念,自己看,有的地方要用的。就是還有四種資糧,這四個資糧爲什麼要學習呢?“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那麼這四個資糧,是引發我們止觀的正因,就是最重要的因素,那麼你好好學習,將來就是很容易引發這個止觀的。
那麼哪四個資糧呢?“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就是這四個,這四個一切修法都要用的,那麼除了所修的內涵不同之外,這些方法方式是一樣的,它極容易引起這個止觀。止觀的內涵盡管不同,但止觀都有這四個方法,是最容易引起來的,那麼下邊就是把這四個分別地一個個講了。
庚一 密護根門
初中有五。以何防護者,謂徧護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于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習之。
第一個、密護根門,這裏,宗大師是采取的《瑜伽師地論》裏一段,分五個,他是略的,廣的是前面廣講,後面略的,可以分五個來看。
“㈠以何防護者”,這個密護根門就是說,把我們的根保護好,不要起煩惱。那麼以什麼來防護我們的根呢?“謂徧護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那麼在《瑜伽師地論》就是說防守正念,常委正念這兩個東西。“徧護正念”,能夠防護我們六根不起煩惱的,就是要這個徧護正念,就是防護正念,就是要把這個正念修起來。又“及于正念起常委行”,這個正念要經常起,要委細、殷重地起,那麼這個力量大了,所以叫常委正念。
“其中初者,徧護正念,謂于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防護根門,佛經裏說了很多方法,如何防護這個根門,不要起煩惱,這些法要憶念,這個正念把它記住,數數修習,經常去修,使他熟練之後,不予忘失,這是防護正念。“二者謂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習之”,“常恒”就是無間的,沒有休息,沒有間斷的,“委重而修習之”,要怎麼樣子去修習呢?沒有斷地,委細而殷重地去修它,這樣子修呢,有正知力了,能夠,力量能夠?持,不會失掉。
那麼《瑜伽師地論》裏邊 怎麼說呢?
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于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爲防守正念。雲何名爲常委正念?謂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細所作,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名無間作,委細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總說名爲常委正念。
防守正念,“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由我們前面所說的多聞、思、修,所集成功的念——正念,“于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正聞、思、修以及修定的作用,這個作用把它守好,“如是名爲防守正念”,這個正念就是我們能夠防守根門的正念。
那麼什麼叫常委正念呢?“謂于此念”,就是前面說的那個正念,“恒常所作,委細所作。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名無間作,委細所作,名殷重作”,委細就是殷重的意思,恒常就是無間的意思,“即于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就叫“常委正念”。前面那個正念,無間的去作,殷常地去修,這叫常委正念,這樣子力量才大。所以說有這兩個正念,來防護我們的根門,這是由何防護。
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
那麼第二個問題:“何所防護者”,防的是什麼東西呢?防守的就是六根,六個根,這六個根不要隨境起煩惱,所防護就這六個根。
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從何防護者”,這六個根從什麼地方防護它,“謂于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從境界上防護,這個可愛的境界生貪,不可愛的境界生瞋,這個起煩惱,那麼從這個可愛的,不可愛的境界裏邊防護它,不要起煩惱,這是從何防護。
如何防護,其中有二。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于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第四個、“如何防護”,那麼分了兩個:“其中有二”。
“守護根者”,這個我們說是第一個,“謂根境合,起六識後”,這個大家學過法相都知道,六根對六個境,對起之後,然後起六識,就叁合了。這叁個合之後,起個觸就把這叁個合攏來,就起六識,假使眼根對了可見的色境,然後就生眼識。這個眼識生起了之後,第二剎那意識就生了,眼識是自性了別,起貪、瞋的作用是沒有的。那麼隨念分別、計度分別,那是意識的作用,意識生起來之後,隨念分別、計度分別都來了,那麼就起貪、瞋,對可愛的境起貪著,不可愛的境起瞋。“意識便于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那麼要努力,從這個境裏邊使貪瞋不要生起來,這是守護根的一個方式。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于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于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這我們說是第二個,就是六根來防護的,一個是守護根,一個直接由六根而防護六根,這什麼呢?“若于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于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那…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