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70

  ..续本文上一页修。这就是说,开始修行之前,自己要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定好之后,就不要随便改变。我们经常很多人就是心不定,一下儿修那个,一下儿修这个,这里学《广论》,他要看《因明》去了,还要看《羯磨文》去了,那你怎么修得好呢?心要归一,你全部力量去修、去学,也不一定学得好,你现在学这个看那个,学那个看这个,你什么都没有,因为你也不是上根利器。

   庚二 此处修法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那么修什么法呢?我们说开始就是思惟依止善知识的好处,“速成佛等”,这个前面都讲过了,会很快地成佛等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那么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如法的亲近有什么过失呢?也好好地去思惟,这就是修我们所修的缘了。“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那么什么叫过患呢?“现法”,这一世这一辈子的;“后世”,下一辈子的;“诸大苦”,这个前面都讲过了,对现世,要病,要什么东西,将来下地狱等等,这些好好思惟,那么这样子想了之后,对依止善知识,决定不敢随便。

  “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那么这样子修了之后,功德跟过失都好好地修过之后。那么第二步,就是要起防护心,防护什么?就是不准看尊长过失的心,看上师、善知识过失的心,不给它生起来,“谓不容蓄”,就是不容产生这些东西,不容它产生,就是要防护,不准让它生起来。

  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那么这个看过失的心,一定要防护,不能让它生起来,那么好的一方面要生起来,“随自”己“所知”道的,“应当思惟”,就是说我现在能够知道的,对善知识的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闻思修的功德等等,这些可以看得到的,自己了解的功德,那么好好地去思惟,这就观功德。观功德什么结果呢?

  “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我们前面讲过,信有好几种,这是对上师的信是清净信,要清净行相的这个信,就是对善知识的信还没有生起的时候,不断地要修,不断地思惟。那就是说把现有的善知识,自己知道的他的功德,戒定慧啊,等等啊,不断地思惟,一直思惟到什么呢?清净行相的信生起来了,那才是够了,那就是说要信心生起来,要观功德。如果你功德都不知道,来看过失,那怎会生信心呢?祗有生诽谤的心了,所以说要生信心,怎么来的,要修来的。你不修,你说你信心很好,哪里来?你功德都不知道,你对善知识有什么功德,你不知道,唉,我信心很好,这信心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的?不可能的么,这个是骗人的话!这是信心,那么下边要有恭敬的心了。

  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那么信心修起来,修恭敬心。恭敬心要修观恩,“次应思惟如前经说”,前面我们讲过的,观善知识的恩,就是善财菩萨的,《华严经》里引了很多,这个要摆在自己身上,就是自己要好好地回忆,我现在的这个师、善知识对自己,过去做了多少,现在正在做什么,做哪些恩?过去对我做了多少恩,现在对我有多少恩,那么不断地去思惟。“乃至未发诚敬”,你至诚恳切地,恭敬心还没有生起来前,不断地要去修,不断地思惟。

  那这两段就是说修信心,修敬心,该怎么来的,就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的。就是这个七支供加行修好之后,正修,一开头就要修信心、敬心,那么这个怎么修呢?思惟,就是把心放在善的所缘里边,不断地去思惟它,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么第一个善的所缘,就是对善知识要有信心、敬心,那就是摆在善知识的功德里边去观察,不断地观察,观察到什么时候?清净行相的信心生起来了,那么是修好了。如果这个行相没有生起来,还得观。会不会观了不生的?不会!我们说一切法都是缘起,如法的缘有了,果决定会来。你如果缘里边掺了些杂的东西,观过失心,那是果不会来。如果没有的话,思惟思惟,思到后来清净的信心决定会来,如果不来的话,《广论》就骗我们了,不会!《广论》绝对是从经论里边采来的精华,不骗我们的。我们照着做,清净行相的信心会生起来。

  那么恭敬心怎么生呢?信心生了之后,以前面《华严经》等等里面所说的,摆到自己头上,就看自己现在的善知识,过去对我做了多少的恩,现在又做什么恩?好好地思惟,这个我们帕绷喀大师的书也给大家念过,这个恩要自己仔细地体会的,粗心大意地看,这是我自己搞得,这与他无干,这样子来呢,你就是心太粗了,真实的一些事情你观不出来。那么心里仔细地去想的话,有的人就会观到痛哭流涕,这个就是说恩真正观出来了,那就是恭敬心也会生起来,那要生到怎么样子的恭敬心呢?至诚恳切的——恭敬心生了,那么这就修好了,没有生之前,还得要思惟。

  这个就是说第一个我们要修的,就是说要修的是信心、恭敬心。怎么修?加行——七支供,正行就把心在善的所缘里边数数地去思惟,要将护修习所缘,这样子。现在我们不要听心的话,要心听我们的话,怎么听我们的话?不要去想善知识过失,要想善知识功德,我叫你想功德,你就要想功德,不能说你去想过失去了,想过失马上防护,不准它生起来。那么这样子修呢?道里边入门的第一步,对善知识依止才会如法的生起来,第一个如法依止,就是说信心生起来了。信心生起来了,当然是不会错了;如果信心不生起来,这个恭敬心也没有,你做么,做到后来,都是一塌糊涂,好的依止法不会出来的。那么这两个有了之后,依止法绝对是不会错的,如法的依止就会来的。那么今天时间到了。

  第十七讲 (《广论》第四六~四九页;《集注》第一零六~一一三页)

  上一次我们讲了这个修法。修法先加行,六个:第一个洒扫处所,安住身口意的相。第二个无诌地求供品。第三,五盖里边,昏沉睡眠盖的时候,要经行;其他的贪、瞋、痴——其他的盖的时候,要结跏趺坐。第四个,观想资粮田。第五就是集资净障,普贤七支供。最后就是供曼茶。

  那么供养支里边,有很多人提这个问题,那么略略地把它说一下:无上供里边,最后两句,它就是说:“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那么法尊法师么括个括弧,说“(此与汉文稍有出入)”,出入就是说,我们是现在文是“普徧供养诸如来”,最后的藏文是“敬礼供养诸如来”,还有个“敬礼”。那么就是说前面的敬礼也好,后面的供养里边有上供养也好,里边最后后边两句,不具足的都加进去。这个两句的内涵什么呢?就是敬礼供养的时候,“所有等起”,就是发起的心,清净的普贤的愿心,“及其境界”,所观想的境界。这两个前面有不够的,有缺哪一支的,都加进去。他就是这个意思,那你看哪里缺就哪里加。

  那么最后供曼茶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个事情求加持,“三事求加”。“从不恭敬善知识起”,这是起步,做得不对的地方,“乃至执着二种我相”,最后要证二无我,他证不到,还是执着两个我相,“所有的一切颠倒分别”,要赶快的灭除。第二个“从敬善知识”开始,到“通达二无我”的“真实”,“所有一切”没有颠倒的心赶快生起来。第三个,其中内外所有一切的障全部消灭。这是修行必须的三个条件。在供曼茶的时候,要猛利的心,发这三个愿。

  下面是正修,先讲什么是修,然后,就是说我们现在要修的,就是修功德产生信心,观恩德生起敬心,这是两个。

   己三 完结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惛沉等亦当消灭。

  “后时如何行者”,观想好了之后该怎么做呢?“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那么我们这个修好之后该怎么做呢?把我们所修的“福善”,就是福德、善根,“猛利欲”,猛利的愿心,由《普贤行愿》的这个愿,或者是《七十愿》,藏文的一本书,这样子的方式,来回向现在的、将来最究竟的,要发愿的地方。现在的发愿一般就是说修行的顺缘,将来的发愿就是最后成佛,这是究竟的愿,那么这样子的回向。

  “如是应于”,那么这样子做法呢,这个修行该怎么修呢?就是四次瑜伽,先于“晨起”,早上起来的时候,“午前”的时候、“午后”的时候、“初夜”的时候,“四次修习”,四次瑜伽。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那么修的时候,这是“扪牙”,决窍,或者说口诀。初修的人,假使你一次修太长,那么很容易进入昏沉、掉举,昏沉是睡眠相应,掉举是贪相应。那么这两个一产生之后,这个定就无法修。“自在而转”,就是跟着昏沉掉举的自在而转,自己做不了主,跟了昏沉掉举跑了。这样子成了习惯之后,“极难医改”,那要再纠正的话,极困难。所以说开始的时候,时间要短一点,情愿次数多一点,没有等到昏沉掉举产生,就赶快的修好了。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就像这些话,这是以前大德的话,有欲修心,还想修的,修的心还没有完,就是还想修下去这个心,当下就停了,就停下来了,不要不想修了才停,还想修的时候就停了,那…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