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众生事业。汝常奔逐于烦恼罪业中。梭麦闻之,乃弃刀忏悔。佛为现本像,梭麦泣涕悲泪,切实忏悔。佛云:善男子,近前,我为汝剃度。即显神通,使梭麦须发自落。后证罗汉。
这个龙树的《中观正理论》,他说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很多的罪,要以四力来忏悔,就像把云拨开,把月亮现出来一样,就是可以罪障清净。那么也举了例,在佛世的时候,阿难陀,就是难陀,他犯了,他开始修行是烦恼很盛的,那么就是经过忏悔,成就阿罗汉果。还有央掘摩罗,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经过忏悔,也成就阿罗汉果。那就是说,忏悔支极重要。下边四力门忏悔。
(一)追悔力。须信业果,竭力追悔,此为主要。行者修此,须恳切猛勇。例如三人中毒,一死一危,余一人自生恐怖,求解求吐,须具此心,则追悔力大。
追悔力,要相信业果,自己过去作的错事要悔,悔就是认错,“以后不能再做了,这个是错事,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说这个认识没有,就是修一些法,要把罪消掉,这个业感果的道理你不清楚,追悔的力量不够的话,罪是忏不干净的。那么要修这个追悔力,要极恳切、极猛利地去修。他作个比喻,追悔的程度要怎么样呢?三个人同时吃了毒药,一个人已经死掉了,一个人快死了,还有一个人没有死掉。那么这个没有死掉的那个人,当然他心里是非常之恐怖,一个已经死掉,一个快了,已经是倒地下是差不多了,那么他还没有倒下去,那这个时候就赶紧要求,求什么?求方法把这个毒解掉,或者吐出来,这个就是追悔心。自己做了坏事,将来受大苦报,那么赶快把这个坏的心要除掉,等于要把毒吐出来的迫切心一样,这样子追悔力量才大,才能够真正的忏悔。
(二)依止力。所谓依者,犹俗言,何处跌下何处扶起,(意亦有谓由人身造业,即依人身忏悔。)其造罪,不外依三宝而来,故须修皈依。依众生而来,须修慈悲,发菩提心。
依止什么?依止三宝,那么一切功德从三宝来,那个造的罪,要靠三宝的力量来消除;那么依众生,依修慈悲心,发菩提心,这样子来消除。
(三)对治力。使罪性清净。此中分六:(1)诵甚深经义。如《心经》 《金刚经》《般若经》 《虚空幢经》等。(2)修空观。即修习空性。简略言之,谓作者、受者与所作之事,三轮皆空无自性。(3)持咒。咒甚多,最要为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及三昧耶金刚咒二种。(4)塑像、画像。陈设佛像,以三十五佛、药师八佛,为对治主要所依佛尊。(最后有释迦顶相佛,故为药师八佛。)(5)供养,如前所说。(6)诵持名号。如汉地持阿弥陀佛名号,亦可。
总之,凡修一切善因,皆属对治罪业。如施戒诵经等是。但殊胜在于发心,如施时发心为忏罪,则加此种心量,力尤殊胜。
使罪能够清净的话,就是说有六个法。读颂甚深的经典,一般是《般若经》,那么其他的当然《心经》,《金刚经》,都可以。修空观,一切法自性空,这是对我们忏罪有好处。持咒,最好的“金刚萨埵”。造佛像,也能忏罪,那么这个一般说三十五佛、药师八佛,忏罪最主要的。供养,也可以忏罪。第六个,是持佛名号,持阿弥陀佛、药师佛,都可以,持名号也能忏悔罪障,那么这些。
(四)遮止力。即摧毁罪性力。云何为遮,即以后不再作之谓。与追悔义有别(回忆师教,追悔力,是摧毁罪性力。遮止力,是断未来再犯),追属既往,遮防未来。
第一个是追悔力;第二个是依止力;第三个是对治力;第四个是遮止力。遮止力就是以后再也不能做。追悔是对治以前的,以前的事情做错了,就像吃了毒一样,把它吐掉;遮止力,以后不能再同样做。所以说,遮止力是对未来的。
这四个力,我们以前在《科颂》里也讲过,可以对照一下。忏悔,真正要达到效果,依这四个力,一定不要忽略。
己二 正行
正行分二:一总共修法,二此处修法。 今初
庚一 总共修法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那么怎么叫“总共修法”呢?第一个:“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那么什么叫修?把自己的心安住于所缘的境,这个所缘的境,当然是善的,我们要修习,当然修善法,不会修恶法。那么我们自己不修的时候,在不在修?恶法却经常在修。你对这个东西贪着,假使说社会上男女的贪着,早想晚想的,缘了那个境不断地在想,就在修,你修恶的所缘,不是善所缘,那么结果就是犯罪,想得太厉害了,要行动起来了,行动就是犯罪。
我们说善法也是一样,但是效果就不一样了。要数数地来善的所缘,心就安住上边,心就定在那个善的所缘去观察。“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将护”就是保护,心不要跑开,“修习”就是不断地串修,数数地去缘这个“所缘行相”,那么这就叫修。
那么我们说,修,严格地说定中才叫修。那么《俱舍》里有一个话,“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 ”。因为定中修善法,才叫修。它极能改变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态在散心的里边思惟,要它改变不容易的,定中去熏修,极容易。所以说得了不净观,定修成功的,你对那些境来了,你就一观好了,这个烦恼就生不起来。但是你看看书,思惟思惟的话,你马路上一去,恐怕就不行了,这个力量还不够。那么这是严格的说,修一定要入定之后,能够真正改变心态的叫修。在我们,如果入定叫修的话,在现在世间上,修不来了。那就是说数数思惟也叫修,这是《广论》的说法。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无始以来,这个心不听我们的话的,而我们反而被这个心牵起走了。我们清凉桥有这么一个公案,清凉桥买的第一个毛驴,是怎么买进来的呢?是很低价买进的。这是一个什么缘起呢?一个老头,他是来赶集了,他把他家里一个小毛驴——毛驴子,毛驴子上面摆了很多的货来做生意来了,这个毛驴子拉到大会的集市场还没有到的时候,看一个母的毛驴,这个毛驴子就一站站起来,把背上的货全部甩在地下,哗地追过去了。那么这个老人,“气死了”,他到市场之后,货摆在那里还不动,第一个要卖的就是卖毛驴子,他这个毛驴子再也不要了,这样子的一个毛驴,贱价买的。清凉桥正少一个毛驴,就把它买进来了。哦,这样子就是说不听话的了,它烦恼来了,它就跟了烦恼了,它什么都忘掉了,这样子的。
我们无始以来的心也是这样子的,不听话的。“自为心所自在”,我们的心把我们掌握了,我们要它做什么,它不听话的,那么心又被什么所自在呢?心为烦恼自在了,这个心它自己也没有个主宰,起什么烦恼就做什么坏事。所以说无始以来我们自己永远不是个主人,是听心的;心又听什么呢?听烦恼的。那就是说是烦恼的奴隶,做了那么久,苦吃了那么够了,那该要自己作主。那么就是说,无始以来,自己为心所自在、听心的话;心不是我所自在,我掌握不了我的心,那么什么能掌握心呢?“心复随向烦恼等障”,心跟着烦恼这些障,跟着它跑,就像这个毛驴子,一看到那个母驴一起烦恼,就什么都不管了,随它自在,自在之后就什么,“发起一切罪恶”,一切坏事都做了。那么这是坏的、不好的。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那么修什么呢?我们所谓“修”,就是说要使这个心听我的话,我叫它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堪如所欲”,我心里要住在哪个善所缘里边,它就有这个堪能,住在那里,要听我的话,这就叫“修”。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
这一段文,我们是要去查一下藏文的,结果来不及查,没查。那么好象是很复杂,勾来勾去的,但是《略论释》,就是说得很简单 。就是说我们修行,不能随自己,我要缘什么就缘什么,我要修什么数量就修什么数量,我要修什么次第就按照什么次第修。这样子修的话,那么真正要修的所缘,就生不起来的,反而成了大障碍。它就是说“此复若随,任遇所缘”,随便一个所缘的境我们就修,次第也不管,该修什么数量也不管,那么这样子修,你原来所计划修的那些善的所缘境,是不会起的,生不起来的,“定不随转”,一定不会生起来的。反而,跟你过去规定要修的善缘境,本来可以安住的,是成了个大障碍。那就是说修行呢,先要决定。决定次第、决定数量,不要自己随心所欲,随便改变。
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假使你最初修的时候,养成了这个不好的习惯,随便想到修什么就修什么,那么你将来的修行,一辈子都是过失,没有什么成就。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所以说我们修行,对我们所修的那些所缘的境,就是我们要修的那个缘的境,他的数量,他的次第,都要先决定好,然后按照这个次第,按数量去修。
“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那么自己定好之后,就发这个强的誓愿,就是说,我这么规定的时候,照它去修,不要求其他的,不能随便增减,随便改变。
“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就是要“具足”,这个要下大功夫了;“忆念”,正念;“正知”。这个时候,要用正知正念去修,正知正念就可以对治沉掉,昏沉掉举就这两个对治了。那么就是说决定之后,要具足,要大力地,用正知正念去修习。
“如所决定,令无增减”。那么你所决定的次第数量,不要多,不要少,根据你所决定的去…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