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衆生事業。汝常奔逐于煩惱罪業中。梭麥聞之,乃棄刀忏悔。佛爲現本像,梭麥泣涕悲淚,切實忏悔。佛雲:善男子,近前,我爲汝剃度。即顯神通,使梭麥須發自落。後證羅漢。
這個龍樹的《中觀正理論》,他說無始以來,我們造了很多的罪,要以四力來忏悔,就像把雲撥開,把月亮現出來一樣,就是可以罪障清淨。那麼也舉了例,在佛世的時候,阿難陀,就是難陀,他犯了,他開始修行是煩惱很盛的,那麼就是經過忏悔,成就阿羅漢果。還有央掘摩羅,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但是經過忏悔,也成就阿羅漢果。那就是說,忏悔支極重要。下邊四力門忏悔。
(一)追悔力。須信業果,竭力追悔,此爲主要。行者修此,須懇切猛勇。例如叁人中毒,一死一危,余一人自生恐怖,求解求吐,須具此心,則追悔力大。
追悔力,要相信業果,自己過去作的錯事要悔,悔就是認錯,“以後不能再做了,這個是錯事,不能做的事情”,這個是最重要的。如果說這個認識沒有,就是修一些法,要把罪消掉,這個業感果的道理你不清楚,追悔的力量不夠的話,罪是忏不幹淨的。那麼要修這個追悔力,要極懇切、極猛利地去修。他作個比喻,追悔的程度要怎麼樣呢?叁個人同時吃了毒藥,一個人已經死掉了,一個人快死了,還有一個人沒有死掉。那麼這個沒有死掉的那個人,當然他心裏是非常之恐怖,一個已經死掉,一個快了,已經是倒地下是差不多了,那麼他還沒有倒下去,那這個時候就趕緊要求,求什麼?求方法把這個毒解掉,或者吐出來,這個就是追悔心。自己做了壞事,將來受大苦報,那麼趕快把這個壞的心要除掉,等于要把毒吐出來的迫切心一樣,這樣子追悔力量才大,才能夠真正的忏悔。
(二)依止力。所謂依者,猶俗言,何處跌下何處扶起,(意亦有謂由人身造業,即依人身忏悔。)其造罪,不外依叁寶而來,故須修皈依。依衆生而來,須修慈悲,發菩提心。
依止什麼?依止叁寶,那麼一切功德從叁寶來,那個造的罪,要靠叁寶的力量來消除;那麼依衆生,依修慈悲心,發菩提心,這樣子來消除。
(叁)對治力。使罪性清淨。此中分六:(1)誦甚深經義。如《心經》 《金剛經》《般若經》 《虛空幢經》等。(2)修空觀。即修習空性。簡略言之,謂作者、受者與所作之事,叁輪皆空無自性。(3)持咒。咒甚多,最要爲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及叁昧耶金剛咒二種。(4)塑像、畫像。陳設佛像,以叁十五佛、藥師八佛,爲對治主要所依佛尊。(最後有釋迦頂相佛,故爲藥師八佛。)(5)供養,如前所說。(6)誦持名號。如漢地持阿彌陀佛名號,亦可。
總之,凡修一切善因,皆屬對治罪業。如施戒誦經等是。但殊勝在于發心,如施時發心爲忏罪,則加此種心量,力尤殊勝。
使罪能夠清淨的話,就是說有六個法。讀頌甚深的經典,一般是《般若經》,那麼其他的當然《心經》,《金剛經》,都可以。修空觀,一切法自性空,這是對我們忏罪有好處。持咒,最好的“金剛薩埵”。造佛像,也能忏罪,那麼這個一般說叁十五佛、藥師八佛,忏罪最主要的。供養,也可以忏罪。第六個,是持佛名號,持阿彌陀佛、藥師佛,都可以,持名號也能忏悔罪障,那麼這些。
(四)遮止力。即摧毀罪性力。雲何爲遮,即以後不再作之謂。與追悔義有別(回憶師教,追悔力,是摧毀罪性力。遮止力,是斷未來再犯),追屬既往,遮防未來。
第一個是追悔力;第二個是依止力;第叁個是對治力;第四個是遮止力。遮止力就是以後再也不能做。追悔是對治以前的,以前的事情做錯了,就像吃了毒一樣,把它吐掉;遮止力,以後不能再同樣做。所以說,遮止力是對未來的。
這四個力,我們以前在《科頌》裏也講過,可以對照一下。忏悔,真正要達到效果,依這四個力,一定不要忽略。
己二 正行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今初
庚一 總共修法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于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那麼怎麼叫“總共修法”呢?第一個:“所言修者,謂其數數于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那麼什麼叫修?把自己的心安住于所緣的境,這個所緣的境,當然是善的,我們要修習,當然修善法,不會修惡法。那麼我們自己不修的時候,在不在修?惡法卻經常在修。你對這個東西貪著,假使說社會上男女的貪著,早想晚想的,緣了那個境不斷地在想,就在修,你修惡的所緣,不是善所緣,那麼結果就是犯罪,想得太厲害了,要行動起來了,行動就是犯罪。
我們說善法也是一樣,但是效果就不一樣了。要數數地來善的所緣,心就安住上邊,心就定在那個善的所緣去觀察。“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將護”就是保護,心不要跑開,“修習”就是不斷地串修,數數地去緣這個“所緣行相”,那麼這就叫修。
那麼我們說,修,嚴格地說定中才叫修。那麼《俱舍》裏有一個話,“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 ”。因爲定中修善法,才叫修。它極能改變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態在散心的裏邊思惟,要它改變不容易的,定中去熏修,極容易。所以說得了不淨觀,定修成功的,你對那些境來了,你就一觀好了,這個煩惱就生不起來。但是你看看書,思惟思惟的話,你馬路上一去,恐怕就不行了,這個力量還不夠。那麼這是嚴格的說,修一定要入定之後,能夠真正改變心態的叫修。在我們,如果入定叫修的話,在現在世間上,修不來了。那就是說數數思惟也叫修,這是《廣論》的說法。
蓋從無始,自爲心所自在,心則不爲自所自在,心複隨向煩惱等障,而爲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爲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無始以來,這個心不聽我們的話的,而我們反而被這個心牽起走了。我們清涼橋有這麼一個公案,清涼橋買的第一個毛驢,是怎麼買進來的呢?是很低價買進的。這是一個什麼緣起呢?一個老頭,他是來趕集了,他把他家裏一個小毛驢——毛驢子,毛驢子上面擺了很多的貨來做生意來了,這個毛驢子拉到大會的集市場還沒有到的時候,看一個母的毛驢,這個毛驢子就一站站起來,把背上的貨全部甩在地下,嘩地追過去了。那麼這個老人,“氣死了”,他到市場之後,貨擺在那裏還不動,第一個要賣的就是賣毛驢子,他這個毛驢子再也不要了,這樣子的一個毛驢,賤價買的。清涼橋正少一個毛驢,就把它買進來了。哦,這樣子就是說不聽話的了,它煩惱來了,它就跟了煩惱了,它什麼都忘掉了,這樣子的。
我們無始以來的心也是這樣子的,不聽話的。“自爲心所自在”,我們的心把我們掌握了,我們要它做什麼,它不聽話的,那麼心又被什麼所自在呢?心爲煩惱自在了,這個心它自己也沒有個主宰,起什麼煩惱就做什麼壞事。所以說無始以來我們自己永遠不是個主人,是聽心的;心又聽什麼呢?聽煩惱的。那就是說是煩惱的奴隸,做了那麼久,苦吃了那麼夠了,那該要自己作主。那麼就是說,無始以來,自己爲心所自在、聽心的話;心不是我所自在,我掌握不了我的心,那麼什麼能掌握心呢?“心複隨向煩惱等障”,心跟著煩惱這些障,跟著它跑,就像這個毛驢子,一看到那個母驢一起煩惱,就什麼都不管了,隨它自在,自在之後就什麼,“發起一切罪惡”,一切壞事都做了。那麼這是壞的、不好的。
“此修即是,爲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那麼修什麼呢?我們所謂“修”,就是說要使這個心聽我的話,我叫它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堪如所欲”,我心裏要住在哪個善所緣裏邊,它就有這個堪能,住在那裏,要聽我的話,這就叫“修”。
此複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于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返于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
這一段文,我們是要去查一下藏文的,結果來不及查,沒查。那麼好象是很複雜,勾來勾去的,但是《略論釋》,就是說得很簡單 。就是說我們修行,不能隨自己,我要緣什麼就緣什麼,我要修什麼數量就修什麼數量,我要修什麼次第就按照什麼次第修。這樣子修的話,那麼真正要修的所緣,就生不起來的,反而成了大障礙。它就是說“此複若隨,任遇所緣”,隨便一個所緣的境我們就修,次第也不管,該修什麼數量也不管,那麼這樣子修,你原來所計劃修的那些善的所緣境,是不會起的,生不起來的,“定不隨轉”,一定不會生起來的。反而,跟你過去規定要修的善緣境,本來可以安住的,是成了個大障礙。那就是說修行呢,先要決定。決定次第、決定數量,不要自己隨心所欲,隨便改變。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于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余。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假使你最初修的時候,養成了這個不好的習慣,隨便想到修什麼就修什麼,那麼你將來的修行,一輩子都是過失,沒有什麼成就。
“故于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所以說我們修行,對我們所修的那些所緣的境,就是我們要修的那個緣的境,他的數量,他的次第,都要先決定好,然後按照這個次第,按數量去修。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余”。那麼自己定好之後,就發這個強的誓願,就是說,我這麼規定的時候,照它去修,不要求其他的,不能隨便增減,隨便改變。
“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就是要“具足”,這個要下大功夫了;“憶念”,正念;“正知”。這個時候,要用正知正念去修,正知正念就可以對治沈掉,昏沈掉舉就這兩個對治了。那麼就是說決定之後,要具足,要大力地,用正知正念去修習。
“如所決定,令無增減”。那麼你所決定的次第數量,不要多,不要少,根據你所決定的去…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