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70

  ..續本文上一頁修。這就是說,開始修行之前,自己要有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定好之後,就不要隨便改變。我們經常很多人就是心不定,一下兒修那個,一下兒修這個,這裏學《廣論》,他要看《因明》去了,還要看《羯磨文》去了,那你怎麼修得好呢?心要歸一,你全部力量去修、去學,也不一定學得好,你現在學這個看那個,學那個看這個,你什麼都沒有,因爲你也不是上根利器。

   庚二 此處修法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那麼修什麼法呢?我們說開始就是思惟依止善知識的好處,“速成佛等”,這個前面都講過了,會很快地成佛等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那麼如果不親近善知識,不如法的親近有什麼過失呢?也好好地去思惟,這就是修我們所修的緣了。“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那麼什麼叫過患呢?“現法”,這一世這一輩子的;“後世”,下一輩子的;“諸大苦”,這個前面都講過了,對現世,要病,要什麼東西,將來下地獄等等,這些好好思惟,那麼這樣子想了之後,對依止善知識,決定不敢隨便。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那麼這樣子修了之後,功德跟過失都好好地修過之後。那麼第二步,就是要起防護心,防護什麼?就是不准看尊長過失的心,看上師、善知識過失的心,不給它生起來,“謂不容蓄”,就是不容産生這些東西,不容它産生,就是要防護,不准讓它生起來。

  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恒修習。

  那麼這個看過失的心,一定要防護,不能讓它生起來,那麼好的一方面要生起來,“隨自”己“所知”道的,“應當思惟”,就是說我現在能夠知道的,對善知識的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聞思修的功德等等,這些可以看得到的,自己了解的功德,那麼好好地去思惟,這就觀功德。觀功德什麼結果呢?

  “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我們前面講過,信有好幾種,這是對上師的信是清淨信,要清淨行相的這個信,就是對善知識的信還沒有生起的時候,不斷地要修,不斷地思惟。那就是說把現有的善知識,自己知道的他的功德,戒定慧啊,等等啊,不斷地思惟,一直思惟到什麼呢?清淨行相的信生起來了,那才是夠了,那就是說要信心生起來,要觀功德。如果你功德都不知道,來看過失,那怎會生信心呢?祗有生誹謗的心了,所以說要生信心,怎麼來的,要修來的。你不修,你說你信心很好,哪裏來?你功德都不知道,你對善知識有什麼功德,你不知道,唉,我信心很好,這信心哪裏來的?天上掉下來的?不可能的麼,這個是騙人的話!這是信心,那麼下邊要有恭敬的心了。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于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那麼信心修起來,修恭敬心。恭敬心要修觀恩,“次應思惟如前經說”,前面我們講過的,觀善知識的恩,就是善財菩薩的,《華嚴經》裏引了很多,這個要擺在自己身上,就是自己要好好地回憶,我現在的這個師、善知識對自己,過去做了多少,現在正在做什麼,做哪些恩?過去對我做了多少恩,現在對我有多少恩,那麼不斷地去思惟。“乃至未發誠敬”,你至誠懇切地,恭敬心還沒有生起來前,不斷地要去修,不斷地思惟。

  那這兩段就是說修信心,修敬心,該怎麼來的,就是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的。就是這個七支供加行修好之後,正修,一開頭就要修信心、敬心,那麼這個怎麼修呢?思惟,就是把心放在善的所緣裏邊,不斷地去思惟它,就是前面所說的。那麼第一個善的所緣,就是對善知識要有信心、敬心,那就是擺在善知識的功德裏邊去觀察,不斷地觀察,觀察到什麼時候?清淨行相的信心生起來了,那麼是修好了。如果這個行相沒有生起來,還得觀。會不會觀了不生的?不會!我們說一切法都是緣起,如法的緣有了,果決定會來。你如果緣裏邊摻了些雜的東西,觀過失心,那是果不會來。如果沒有的話,思惟思惟,思到後來清淨的信心決定會來,如果不來的話,《廣論》就騙我們了,不會!《廣論》絕對是從經論裏邊采來的精華,不騙我們的。我們照著做,清淨行相的信心會生起來。

  那麼恭敬心怎麼生呢?信心生了之後,以前面《華嚴經》等等裏面所說的,擺到自己頭上,就看自己現在的善知識,過去對我做了多少的恩,現在又做什麼恩?好好地思惟,這個我們帕繃喀大師的書也給大家念過,這個恩要自己仔細地體會的,粗心大意地看,這是我自己搞得,這與他無幹,這樣子來呢,你就是心太粗了,真實的一些事情你觀不出來。那麼心裏仔細地去想的話,有的人就會觀到痛哭流涕,這個就是說恩真正觀出來了,那就是恭敬心也會生起來,那要生到怎麼樣子的恭敬心呢?至誠懇切的——恭敬心生了,那麼這就修好了,沒有生之前,還得要思惟。

  這個就是說第一個我們要修的,就是說要修的是信心、恭敬心。怎麼修?加行——七支供,正行就把心在善的所緣裏邊數數地去思惟,要將護修習所緣,這樣子。現在我們不要聽心的話,要心聽我們的話,怎麼聽我們的話?不要去想善知識過失,要想善知識功德,我叫你想功德,你就要想功德,不能說你去想過失去了,想過失馬上防護,不准它生起來。那麼這樣子修呢?道裏邊入門的第一步,對善知識依止才會如法的生起來,第一個如法依止,就是說信心生起來了。信心生起來了,當然是不會錯了;如果信心不生起來,這個恭敬心也沒有,你做麼,做到後來,都是一塌糊塗,好的依止法不會出來的。那麼這兩個有了之後,依止法絕對是不會錯的,如法的依止就會來的。那麼今天時間到了。

  第十七講 (《廣論》第四六~四九頁;《集注》第一零六~一一叁頁)

  上一次我們講了這個修法。修法先加行,六個:第一個灑掃處所,安住身口意的相。第二個無謅地求供品。第叁,五蓋裏邊,昏沈睡眠蓋的時候,要經行;其他的貪、瞋、癡——其他的蓋的時候,要結跏趺坐。第四個,觀想資糧田。第五就是集資淨障,普賢七支供。最後就是供曼茶。

  那麼供養支裏邊,有很多人提這個問題,那麼略略地把它說一下:無上供裏邊,最後兩句,它就是說:“頌後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那麼法尊法師麼括個括弧,說“(此與漢文稍有出入)”,出入就是說,我們是現在文是“普徧供養諸如來”,最後的藏文是“敬禮供養諸如來”,還有個“敬禮”。那麼就是說前面的敬禮也好,後面的供養裏邊有上供養也好,裏邊最後後邊兩句,不具足的都加進去。這個兩句的內涵什麼呢?就是敬禮供養的時候,“所有等起”,就是發起的心,清淨的普賢的願心,“及其境界”,所觀想的境界。這兩個前面有不夠的,有缺哪一支的,都加進去。他就是這個意思,那你看哪裏缺就哪裏加。

  那麼最後供曼茶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叁個事情求加持,“叁事求加”。“從不恭敬善知識起”,這是起步,做得不對的地方,“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最後要證二無我,他證不到,還是執著兩個我相,“所有的一切顛倒分別”,要趕快的滅除。第二個“從敬善知識”開始,到“通達二無我”的“真實”,“所有一切”沒有顛倒的心趕快生起來。第叁個,其中內外所有一切的障全部消滅。這是修行必須的叁個條件。在供曼茶的時候,要猛利的心,發這叁個願。

  下面是正修,先講什麼是修,然後,就是說我們現在要修的,就是修功德産生信心,觀恩德生起敬心,這是兩個。

   己叁 完結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衆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回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如是應于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此複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雲:“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于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于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惛沈等亦當消滅。

  “後時如何行者”,觀想好了之後該怎麼做呢?“應將所集衆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回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那麼我們這個修好之後該怎麼做呢?把我們所修的“福善”,就是福德、善根,“猛利欲”,猛利的願心,由《普賢行願》的這個願,或者是《七十願》,藏文的一本書,這樣子的方式,來回向現在的、將來最究竟的,要發願的地方。現在的發願一般就是說修行的順緣,將來的發願就是最後成佛,這是究竟的願,那麼這樣子的回向。

  “如是應于”,那麼這樣子做法呢,這個修行該怎麼修呢?就是四次瑜伽,先于“晨起”,早上起來的時候,“午前”的時候、“午後”的時候、“初夜”的時候,“四次修習”,四次瑜伽。

  “此複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那麼修的時候,這是“扪牙”,決竅,或者說口訣。初修的人,假使你一次修太長,那麼很容易進入昏沈、掉舉,昏沈是睡眠相應,掉舉是貪相應。那麼這兩個一産生之後,這個定就無法修。“自在而轉”,就是跟著昏沈掉舉的自在而轉,自己做不了主,跟了昏沈掉舉跑了。這樣子成了習慣之後,“極難醫改”,那要再糾正的話,極困難。所以說開始的時候,時間要短一點,情願次數多一點,沒有等到昏沈掉舉産生,就趕快的修好了。

  “如雲:“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于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就像這些話,這是以前大德的話,有欲修心,還想修的,修的心還沒有完,就是還想修下去這個心,當下就停了,就停下來了,不要不想修了才停,還想修的時候就停了,那…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