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管你做一個行動業也好,你做一個受用業也好,就是前面十個事情裏邊,你隨便做哪個事情,就在這個事情上,先要“應住念”,再住“不放逸行”。這是要正念所攝,不放逸所攝,“由彼二種所攝持故”,由正念攝持,由不放逸行攝持。那麼這兩個的攝持,再去觀察,“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該怎麼樣去觀察,就怎樣子去觀察,該怎麼樣方便去觀察,就怎麼去觀察,下邊舉例。
此中複有四種行相。初謂于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于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于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
“此中複有四種行相”,那麼分了四種,《瑜伽師地論》裏邊說四種業,他扼要地說,有四個業。
第一個,“初謂于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這個“以何相觀察”,“如是觀察”,這個說得很抽象,他舉個例就知道了。第一個就是說,我們前面說的十種事業裏邊,身事業等十種事業裏邊,你該怎麼觀察就怎麼觀察。
打個比喻說,“譬如于其往返事業”,第一個身事業,往返的事業,那麼根據律藏所說的,如何方便,就是根據律藏所說的,你往返的是個,威儀要怎麼樣,“正了知已”,你把律藏學好,你往返聚落,該怎麼樣,齊整紮衣裙這些東西,要做到的事情,你先學好,“正了知已,即于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那麼你往返的時候,就把正知提出來,律藏說該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這個就叫“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就是說,先把律藏的學好,往返的一些威儀行動,該怎麼做,然後你在往返聚落的時候,就根據律藏所說的不折不扣的照著怎麼做,這就叫正知而行。
那麼這裏就是說要正念,把你學的東西忘掉了,你怎麼做呢?你沒辦法了。不放逸行,有的時候,馬路走的時候,有鬧熱,去看鬧熱去了,放逸了,那你這個念頭也忘掉了,正知也沒辦法了。那麼你說一個要住正念,一個不放逸,然後以正知觀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二謂于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余是可行處,于彼彼時,安住正知。
第二個,“謂于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這個下邊舉例也知道了,“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這個方所來說,你這樣子的觀察,這是經上這麼說,哪些好走、哪些不能走,那麼就這個樣子去觀察。
打個比喻說,行的時候,“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那麼我們假使到聚落中去,有五個地方是不能去的。那你這個方所知道之後,就照這個去看,那些方所就不要去。那麼五個地方,《瑜伽師地論》裏邊說的 ,“五種非所行處:一唱令家,二淫女家,叁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 ”——下賤種,殺豬殺羊的,這些地方,這五個地方不能去的。那麼你根據律藏,經上所說的,“即于是方”,那麼就不要去了,“以是行相如是觀察”,你根據律藏,經上所說的,這些地方不能去的,那麼,你就觀察,我這個地方不能去,就不去。
所以這些都要正念在前,如果你沒有學過,根本念都沒有,那你哪裏好去哪裏不好去都不知道,那就亂跑了。“五非應行”,是不可以去的,“除此所余是可行處”,除了這五個地方,余下來的是可以去的。“于彼彼時,安住正知”,那麼這個時候你要正知,哪裏是可以行的,哪裏不能行的,這個方所要知道。
叁謂于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第叁,“謂于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那麼什麼時候以何相,根據經上所說的,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那麼就是這個時候,以這個相去觀察它。
打個比喻說,“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經裏邊說,你要去乞食,午前去,可以的,午後不能到聚落去,這是規定的。午前允許去是乞食,沒辦法的,一定要去的,午後日中一食已經過了,你還幹啥去?你放逸去了,去看戲去了,那就不允許。那麼經上、律上這麼規定的,“如是行相”,那就這樣觀察。“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那麼既了知,就這樣子做了,午前可以去,午後就不去了,那麼在這個時間,安住正知。
四于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于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
第四,“于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于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第四個總結:不管你什麼事情,時間、說話。這個裏邊還有,他是舉一個例,假使你在路上,哪些東西可以看的,哪些不能看的,那些年輕的女邑,就是女人,跳舞的、唱歌的,放逸的地方,都不能看的。那麼什麼該看的呢?老的、彎了背走的,駝的,那些病的,看了很害怕,那些人多看看。這就是看了什麼?起厭惡心,起無常心,老的、病的這些看看。那麼這些就是說:總的總結出來,不管你做啥個事情,一切該要注意的東西,都要按其所說的正知而住,眼睛要看哪些東西的,耳朵要聽哪些的,鼻子要聞什麼味道的,行動的威儀要該怎麼樣子的,一切都要綜合起來,都要按了規矩做。“于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于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就是說,你有多少事業就有多少事業,怎麼地想,怎麼地觀察,所以說,經上說什麼什麼的,都要做到。
“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行的時候,不但是行的威儀,行動的時候該怎麼防護,眼睛不要亂看,等等等等,及碰到善知識該怎麼做?都要做到。然後要入他家,哪些家可以去,什麼時候可以去,這個都有一定的規矩的。假如這一戶居士家本來可以去的,他有急事,家人害病,或者家裏婚娶的事情,那就不要去。這些都要能夠正知,根據你知道的,就該去的去,不能去的就不去,一切都要知道,“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于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
那麼這些東西你要學過,沒有學過的,你怎麼知道該不該行呢?所以說一定要多聞。有的人說,“不要學,我祗要不做壞事,不做錯就對了”,你不學,什麼事叫壞事,什麼是錯事?你根本不知道,你怎麼對呢?不會對的!
那麼總的說,所有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一切現行”,都要知道,就是律上怎麼說的,都要知道,那麼你照他做了。“了知其中,應不應行”,那麼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解勞睡,白天因爲太疲勞了,太熱了,要稍微養息一下,這還是有很多的文章要做的,哪裏可以解勞睡?哪裏不能夠?要怎麼,要關門等等,這個很多事情,都要知道,知道之後,它怎麼說的就怎麼做 ——應當做就做了,不應當做的就不要做了。“于進止時”,進就是進去了,止就是不能做的,要止下來,“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要安住正知,該做的就做,不做的就停,不來了。
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爲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謂我現前正行如是, ,若進若止”,自己心裏全部很明確地知道,我現在正在做這個事情,或者是住,或者是止下來,這個事情不能做的就停下來。“若如是行”,這樣子做的話,“則現法中不爲罪染”,在現在不會犯罪,不會犯戒。“沒後”,下一輩子,死了以後,“亦不墮諸惡趣”,也不會到惡道。既然現在不作罪,不造罪、不犯戒,下一輩子當然不住惡道了。
“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那麼修道該證到的一些功德,現要還沒有得到的,你這樣做的話,你以後證得這個道的因得到了,因就是資糧,它的正因,就是主要的因素得到了,將來你能夠得到道的證德,現在把因先種下去。那麼這個事情這麼做,因就種下去了,將來的證道證德,都能夠做到。
如果你不照這樣做的話,反過來說,將來諸道的證德,是毫無希望的。就是說一切要有正知。那我們就要檢查自己,????,做這個事情,自己還不曉得幹啥,這完全是失去正知了。我們說做一個事情,全部自己知道,“我在做啥?做得對不對?經上、律上是不是要該這麼做的?”每一個都要配合,經律的文都要對起看。這個就是一刻也不放逸的,要住正念,這叫正知而住。時間到了。
第十八講 (《廣論》第四九~五一頁;《集注》第一一四~一一八頁)
上一次我們講了四個資糧,能夠生起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最重要的正因,四個資糧。第一個就是密護根門,第二個正知而行,第叁飲食知量,第四精進修習悎寤瑜伽。昨天講了兩個,有些問題。
我們抄了一個講義,我們先把講義對一下,問題都在裏邊。昨天抄的沒有按我們的名詞來抄,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整個一段抄的,今天我們把它勾一勾,你們可以在昨天的筆記上畫一個記號。
第一個我們說在四十七頁上,第一個就是“密護根門”,密護根門裏邊講了五種。“以何防護?”以什麼東西來防護根門呢?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徧護正念”,一個就是“于正念起常委行”,這是《廣論》上的話。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的對照,徧護正念就是防守正念,那麼這段文是這樣子的。
如是由此多聞思, 修所集成念,于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爲防守正念。
“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聞思修這樣子起的正念,“于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爲防守正念”。這個就是防守正念。
雲何名爲常委正念,謂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細所作。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名無間作。委細…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