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俱舍论颂疏》卷第四 四修定(P236) 《法蕴足论》(卷七)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 (一)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二)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三)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四)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 《集异门足论》(卷七)云: (一)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 (二)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 (三)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 (四)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四圣种(P249) 一、比丘随得衣服便生喜足。 二、比丘随得饮食便生喜足。 三、比丘随得卧具便生喜足。 四、爱断乐断,精进随学,于断爱乐;爱修乐修,精进随学,于修爱乐。 四行(四通行)(P251) 《集异门足论》(卷七)云:“四行者: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云何苦迟通行?答:静虑不摄,下品五根,是名苦迟通行。云何苦速通行?答:静虑不摄,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云何乐迟通行?答:静虑所摄,下品五根,是名乐迟通行。云何乐速通行?答:静虑所摄,上品五根,是名乐速通行。” 业道(P255) 《俱舍论颂疏》(卷第十七 贪等三为思所游履,故唯道,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履故。业,业之道,立业道名,上业身语业,下业等起思,故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虽不同类,业道名同。 复次,不善根相应法,不善根所起,无缘非受法,是名恶不善法。(P255) 《俱舍论颂疏》(卷第十三 三不善根(P255) 《俱舍论颂疏》(卷十九 (P258-259) 三摩呬(xi)多──等引,平等能引(功德),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若无心位能引平等根大故。唯定非散,通有心无心。 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令专一境,有所成办。唯有心,通定散。 三摩钵底──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有心,约离沉掉,平等而至此定;若无心,约定中四大种平等。 何谓七共欲染? 有一好种姓婆罗门。往至如来所。到已问讯。却坐一面。问世尊曰。瞿昙沙门。自是梵净行不。世尊答婆罗门。若言正梵净行者。我是也。以何缘故。婆罗门。我梵净行。不缺不荒不垢秽。婆罗门复问。瞿昙沙门。梵净行荒缺垢秽也(耶)。世尊答曰。梵净行有荒缺垢秽。婆罗门复问。云何梵净行有荒缺垢秽。⑴世尊答。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虽不与女人交通。然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⑵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然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⑶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然与女人对目相视。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⑷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然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⑸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然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非清净梵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⑹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然见长者或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非梵净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⑺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亦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不见长者及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然愿生天上故行梵净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净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辅臣。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非梵净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复次。婆罗门。此七共欲染。我观于内心。设当七共欲染未断。我亦不自说有正梵净行。婆罗门。以我七共欲染断故。说有正梵净行。得无所畏。是名七共欲染。(“案”通“按”)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九 《非问分·烦恼品》 思 考 题 1、 何谓“阿毗昙”?主要意义有几? 2、 依《俱舍论》文释“对法”。何谓“胜义对法”、“世俗对法”? 3、 试述“四慧生起之层次”及与“净慧”之关联。 4、 从“因缘具足,则能得定”中,得何启发? 5、 因缘不具足有几种表现? 6、 得定之助行有几?试一一述其名。 7、 “助行十三”可如何分类? 8、 何谓“助行”?对正行有无联系? 9、 “正行”有几?可分几类?断、修之关系如何? 10、 论中“助行、正行”皆以比丘为称,是何意趣? 11、 何谓“波罗提木叉”? 12、 “爱护别解脱戒”,什么叫爱护?如何培养爱护心? 13、 爱护别解脱戒之修学重点分几? 14、 云何随顺戒? 15、 对戒如何生信?如何能生欢喜?为什么要尊重? 16、 对自身持戒如何要求?于犯戒人应如何对待? 17、 什么叫“不放逸”?具体怎样做才叫不放逸? 18、 什么叫“以戒为门、为足、为因”? 19、 云何能生善法,具足成就? 20、 爱护别解脱戒的核心在哪里? 21、 波罗提木叉,佛说有四义,哪四义?其中哪一是总相能近摄余三? 22、 云何称“威仪”? 23、 摄持威仪,有何利益? 24、 何谓“住处”? 25、 处僧团内,应如何作? 26、 何谓“行根”? 27、 “行根”从何下手? 28、 何谓“面首”? 29、 “护持威仪行,是谓爱护别解脱戒”详释其所以然。 30、 成就威仪行,主要有几个方面? 31、 何名“非威仪行”? 32、 云何名“成就威仪行”? 33、 何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34、 何谓“三恶行”? 35、 何谓“三妙行”、“三清净”? 36、 “威仪行”第三个内涵是什么? 37、 “上座”有几种? 38、 世尊所说上座颂是何? 39、 一般分上、中、下座,以何而分?为什么要分? 40、 上座对下座、下座对上座应如何作? 41、 何谓“己行处”? 42、 何谓“非己行处”? 43、 “六非己行处”是哪六种? 44、 何谓“他国非己行处”?若不远离,有何危害? 45、 第三种“非己行处”是何? 46、 何谓“正舍离、缘舍离”? 47、 何谓“自国己行处”? 48、 “己行处”究竟有哪些? 49、 何谓“微戒”?何谓“金刚”? 50、 何谓“爱护微戒,惧如金刚”? 51、 试举“惧微戒,如金刚”之实事实例? 52、 何谓“不离一切戒”? 53、 何谓“常持一切戒”? 54、 何谓“常住一切戒”? 55、 云何“持戒不瑕、不秽不垢、不懈不缺”? 56、 何谓“留限(定限)”?共有几种? 57、 何谓“邪命”?一般说邪命有几? 58、 严格说“邪命”是何?(依《俱舍论》) 59、 《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五种邪命是何? 60、 此五邪命,有何过失? 61、 “不俗不僧”指何等人? 62、 本论“善知识”与道次第“善知识”有相似处否? 63、 何谓“沙门、婆罗门”? 64、 述“持戒”之内涵是何? 65、 述“贤善”之内涵是何? 66、 何谓“贡高”、“恃”、“骄”、“慢”?述其同异? 67、 依本…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