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处智力”。
二、业异熟智力——知如是类业感如是异熟,名业异熟智力。(以八智为体)
“知如是类业,感如是异熟”。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果为主。那么好象大家都很知道,这个人这一辈子造什么因,下一辈子感什么果。但是我们所知道的,都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因果的微细的法则,只有佛才绝对知道。所以说佛洞察一切因果的细则,才能够制戒,没有把因果搞透彻的,不能制戒。戒就是因果。所以说只有佛能制戒,也只有佛可以说哪些是要制的,哪些不制的。除了佛以外,等觉菩萨以下,都不能制戒,也不能改戒。佛制的戒,只有佛自己说了就是算数的,其他的人都不能改的。现在的凡夫要改,当然不自量力,凡夫怎么能改佛的戒呢?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现在遭什么果报,是过去什么因感的。这是从因果已经成立的一条线上看,是这样子。实际上因果决不是死板的,你说前辈子造这个业,这辈子非这样子不可,这是不会有的。从他感了果之后,可以回溯他造成这个果的很多的因,但是没有感果之前,这个因素还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上次我不是举个例吗?比如说你这一辈子决定要跟某某人成婚的,那么偏偏你出家,怎么办?那这个事情就取消了。所以说还是掌握在自己。
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于定如实而知之智。解脱,八解脱;等持,三三摩地;等至,八等至。
“静虑”我们讲过,就是四静虑。“解脱”是八解脱,我们也讲过了。“等持等至”,这是定的名字。平等持心,持的心能够到这样子的功夫,能够到这个地方去,这是定的几个不同的名字。这些关于定的方面,佛全部彻底了解。你要修定,你问佛,他什么都答的出来。问其他的,就不能那么仔细地全部彻底了解。
四、根上下智力——能知众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
“根”,根器,一般就是指“信”等五根。善根好不好,也就是指“信进念定慧”这五根多不多。众生的信等五根有上有下,有根器好的,有根器差的。这样子的根器授予这样的法,能够真正恰当其分的,只有佛才能够。一般的,就是大概。在《俱舍》里讲到,这个人假使过去修什么善法,这一辈子如果碰到如量的善知识,能够把他过去修的接下去修下去,那很快成就;如果这一辈子没有碰到很高的善知识,另外一个法门去修,那就很缓慢。我们上次举的舍利弗,还有目犍连,他们的弟子的根器看不清楚,所以他们的弟子很久不能证果证道。但是佛有这个智力,他一看知道搞错,纠正过来,很快证果证道。这些功德,只有佛才有。罗汉还不够,那么我们凡夫当然更不行了。
我们说凡夫是不行,但是密乘里面,有它的特殊。因为密乘的金刚上师,他是从佛的直接传授下来的,有佛的加持。每一代成就的或者不成就的,他都有佛的加持力跟成就的上师加持力,在加持力之下,也可以产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出来。就是说借这个身体,佛或者成就的上师,可以加持他承认的这个继承人,就可以在他身上起佛的作用。传承上师他可以利用这个身体做很多佛的事情。那这个是密宗的特殊性。在显教也有,显教里边某人是特别尊重的,佛就在他身上显各式各样的教化的力量,使你得到好处。
五、种种胜解智力——能知众生种种喜乐殊胜解故。
“能知众生种种喜乐殊胜解故”。众生心里欢喜什么,他欢喜修什么法,他可以因机施教。可以根据他的喜欢的特殊的情况,可以给他施他的教法。只有佛才有彻底的这个智慧。
六、种种界智力——能知众生种种性故。
众生种性,也只有佛能彻底知道,五个种性。当然在性宗来说,一切种性最后都要成佛的。这是两种,我们以前讲过的。这两种,不要去调和!是两种说法,调和成了个不三不四的。在性宗说,决定一切众生都是能成佛的。相宗就是有五个种性,相宗里边也有分几派的。
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
“一切诸行,皆能趣果”,你修什么,都能够感他的果。但是这个行感什么果,那个行感什么果,这个智慧只有佛知道。“佛智能知”,佛能够知道一切行感什么果,叫“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能知过去宿住事故。
过去的事情都能够一丝不苟地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说神通,也有这个“宿住智证通”,也有这个宿命通。这个就是不一定那么准确。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气功师,他也会说你前辈子怎么,后辈子怎么……说了半天,到底是不是那回事,那个不敢打包票。是鬼神告诉他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他自己没有能力,鬼神有通,鬼神所看到的过去的是不是跟真的一模一样,这个哪个知道?真正有大的通的人才能知道。
九、死生智力——能知众生死此生彼。
“众生死此生彼”,这边死了要生哪边去,这个他能知道。所以在三明里边,这就是对治未来的后际愚的。是将来的事情他能知道,不是过去的。
十、漏尽智力——漏尽者,谓涅槃择灭也。但缘漏尽为境,名漏尽智力。
证到涅槃的智慧,他全部都有。这个涅槃当然是佛的大般涅槃,是佛的无住涅槃,不是声闻的涅槃。
这就是十个力。佛的十八不共法,就是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这是一般的《俱舍》的十八不共法。另外还有十八个不共法,我们也写在后头。
三念住
(以念与慧为体)
佛的三念住的功德,他的体是念跟慧两个心所。那么哪三个呢?
1. 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谓有弟子一向敬佛,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一念住。
在顺境来的时候,并没有欢喜得得意忘形,这个样子不会有。那么具体说,“谓有弟子一向敬佛”,假使有弟子对佛一向恭敬的,“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佛对这样的人,并没有特殊的欢喜,当然说也不是讨厌。就是说你再怎么对佛恭敬如法的修行,佛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偏爱。一般父母对子女,这个孩子对父母特别孝顺,就会对他起偏心、宠爱。佛平等心,不因为你恭敬佛,就对你起偏心,还是起舍心。“不生欢喜”,这个“欢喜”,并不是法上的欢喜,就是说感情上的欢喜,这个没有。“舍而安住正念正智”,他还是住在舍上,安住在正念正智没有偏。一般的凡夫就会偏,朋友也好,或者是同事也好,对你特别要好的你会偏心。有什么事情出来,你会包庇他;有什么事情,你会偏护他等等。有些不相干的人,甚至于有的不欢喜的人,什么事情、倒楣的事情都往他推。哪里偷了东西,可能就是那个人。反正你恨的人就是怀疑的人,你欢喜的人偷了也不是他。这是众生的偏见,带了感情的,佛没有这些。
2. 缘违境不生懮戚念住:谓有弟子不恭敬佛,如来缘之不生懮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二念住。
碰到不顺的境,一点也不会产生忧戚的感情。有的时候世间上想不通,父母对子女下了很多功夫培育、爱护、抚养,结果子女长大了不孝顺,还要骂父母,心里就非常之悲戚,感到伤心,好心不得好报。
但是佛根本不会。他的弟子他花了很多的心血教导,(5A)但是那些没有善根的弟子,不恭敬佛,甚至于提婆达多,不但是不恭敬,还要反对佛,要杀佛,自己成个新佛。佛对他一点也不生忧戚,心里不感到悲伤。
“舍而安住正念正智”,还是住舍,住舍既不高兴也不痛苦,也不感到不舒服,还是安住于正智正念、平平淡淡的,还是老样子。
3. 缘顺违境不生欢戚念住:谓有弟子一类敬佛,一类不敬,如来缘之不生欢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三念住。
这是两境一起来了。前面两个是单独的,这个是说同时有顺、有违来的时候,既不生欢喜又不生忧戚,不堕两边。
“谓有弟子,一类敬佛,一类不敬”。他的弟子有一部分对佛非常恭敬,有一部分非常地不恭敬,甚至于造反。“如来缘之,不生欢戚”。 佛对恭敬的不生欢喜,对不恭敬的、造反的也不生忧戚,还是“舍而安住正念正智”。
这个,佛标准地做到的,凡夫做不到的。凡夫是最讲感情的,你跟他要好,或者是儿子孝顺,他就欢喜的很,特别宠爱。如果那个人对他不恭敬,甚至几次反对,就刻骨仇恨,以后他再好也对他不好。这是众生的感情。那么我们佛弟子呢?虽然是凡夫,要把佛的榜样记在心里头,尽量把凡夫的习气淘汰掉,向好的榜样做,这才叫佛弟子。否则的话,你还是老凡夫,这有什么稀奇呢?还不是跟没有学佛的人一样,就不可贵了。
如来大悲
俗智为体,以缘一切有情事境界故。依此五义立,
1. 资粮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
2. 行相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
3. 所缘大:谓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
4. 平等大:谓普利乐诸有情故。
5. 上品大:谓更无余悲能齐此故。
这个“大悲”,“俗智为体”。十个智里面有个世俗智。这个悲是生缘悲,生缘悲以世俗智为体,缘一切众生。
“以缘一切有情事境界故”。一切有情,他直接缘那些有情起悲心,要拔他的苦。那么为什么叫“大悲”?有五个义。
一、“资粮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你要救拔一切众生出离苦海,没有大的福德,没有大的智慧做不到。声闻缘觉虽然不能说没有悲心,但是福德智慧没有那么大,要完成度一切众生的事情他根本做不到。
二、“行相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一般的悲心,对苦苦的境界,他起悲心,拔苦。而佛的大悲呢?三苦里面都是要救拔的。有的人说苦苦固然是苦,乐苦并不苦么。他很快乐地享受,你救他什么呢?那么行苦,不苦不乐,也没有什么可救的。但是佛的眼光看起来,苦苦也好,坏苦也好,行苦也好,都是苦,都要救拔。但是救拔的方式不一样。
三、“所缘大…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